評論 > 存照 > 正文

搖晃的帝國:等到天崩地裂時 讓步已來不及了

作者:

同一本書,不同時期的閱讀體驗是不一樣的。在今天這樣的情勢下閱讀辛亥革命這本大書,尤其令人五味雜陳。

01

107年前的今天,也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隨著清王朝的坍塌,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制也宣告結束。那真是一個天崩地裂的時刻——黑格爾曾經說中國只有王朝的更替,這一論斷由此被打破。

在這個觀點多元的社會裡,對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也逐漸出現了多種聲音。我個人傾向於李澤厚的觀點,他認為,辛亥革命使中國失去了一次通過漸進改良的方式實現社會轉型的機會。在我們的語境裡,"革命"是一個天然的褒義詞,但是,暴力革命摧毀了一個穩定運行的社會結構,這背後往往是無數民眾的血淚與苦難。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對清王朝來說,辛亥革命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是它的顢頇、無知與貪婪一步步將自己推上了斷頭台。在這裡,我不太喜歡歷史必然性這種空洞、大而無當的說法,在複雜的歷史岔路口觀望辛亥革命這一事件,揣測、假設它可能的各種走向,我們才能更好地讓歷史照進現實。

02

說起慈禧太后,今天的人們總習慣於將她與喪權辱國、驕奢淫逸等詞語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她是洋務運動也即清朝改革開放的有力推動者,30多年的經濟發展,使大清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順便說一下,在我們眼裡積弱難返的清朝,曾占據世界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直到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中國已從康熙盛世的頂峰衰落,但經濟體量仍接近世界的三分之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清朝的經濟記錄仍然是我們不可逾越的巔峰。

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的高姿態也曾給國人以巨大希望。但就在這關鍵時刻,慈禧太后駕崩,並且順便把光緒也"帶"走了。按照著有《辛亥:搖晃的中國》一書的歷史學教授張鳴先生的說法,如果慈禧太后晚死幾年,大體上立憲就能辦成了。

載灃

慈禧死後,捕手政權的是25歲的攝政王載灃等滿族親貴,他們年輕、莽撞,任性胡為,不知天高地厚。1909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前兩年,清朝最後一位柱臣張之洞去世前,曾和載灃有過關於某官員任免的一次談話。張之洞說:"老百姓不願意,恐怕會激起民變啊。"載灃說:"不怕,咱手裡有槍。"張之洞聽了,在心裡默默地長嘆一聲:"這是亡國之音啊!""有兵在,不怕",由此成為載灃留給歷史的一句名言。

張之洞

所謂立憲,本質上就是一個權力重新分配的問題,漢人士紳要通過立憲跟滿人分享權力。但載灃覺得江山畢竟是滿人的江山,要把權力抓到滿人權貴的手裡才放心。1911年5月,朝廷在各方壓力之下頒布了《新訂內閣官制》,下令裁撤舊設內閣及軍機處,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

然而,這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屆"責任內閣"的名單一公布,立刻導致舉國輿論譁然,因為,在這份名單中,內閣總共13人,滿族即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漢族只有4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八旗子弟在戀棧"抓權"。此外,清政府收回地方路礦權的做法,也得罪了主張立憲的地方士紳。立憲派自此對朝廷徹底絕望,迅速與革命黨合流。

作為一個時評寫作者,在這裡,我還想順便插播一篇當年的時評——1911年7月17日,同盟會會員黃侃從北京回到湖北,應邀為當地的《大江報》寫了篇題為《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的文章,全文只有230個字:"中國情勢,事事皆現當機,處處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為,然猶上下醉夢,不知死期之將至。長日如年,昏沉虛度,軟癰一朵,人人病夫。此時非有極大之震動,極烈之改革,喚醒四萬萬人之沉夢,亡國奴之官銜,形見人人歡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為事理所必無,次之則無規則之大亂,予人民以深創巨痛,使至於絕地,而頓易其亡國之觀念,是亦無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亂者,實今日救中國之妙藥也。嗚呼,愛國之志士乎,救國之健兒乎,和平已無望矣!國危如是,男兒死耳,好自為之,毋令黃祖呼佞而已。"這篇短文沉痛悲憤,據說見報後震撼江城,令清廷惶懼不己。

03

歷史充滿了難以言說與深察的玄機,越來越多的已披露的歷史細節表明,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其實就是一連串看似無厘頭的意外與偶然促成的。比如,1911年10月9日那天,革命黨人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的據點試製炸彈,一個叫劉同的圍觀者是個菸鬼,那日他是叼著煙去的。可能是看得太入神,將炸藥桶當做菸灰缸,把菸頭隨手丟了進去。隨著"嘭"地一聲,炸彈爆炸,據點暴露。革命黨人們當即決定轉移,但慌亂中忘了銷毀樓上的起義文告、旗幟和花名冊,被俄租界的巡捕發現。革命黨人人人自危,於是決定鋌而走險,在千鈞一髮之際發動了起義。

回望歷史,掩卷尋思,一個最大的感受是,滿清的官僚貴族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最後關頭,不肯向民眾讓出自己的一丁點利益。直到武昌起義成功,各省響應之際,再急急忙忙廢掉皇族內閣,宣布立憲,甚至攝政王也宣告退位,但是,一切都已太晚了。歷史,已經不給清政府機會了。嗚呼,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明治維新使日本成功實現了東方後進國家的近代轉型。而我們,卻經歷了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再到後來一系列的兵荒馬亂。百年來的時局動盪、血流漂杵,為中國人的悲劇性命運增添了又一個沉重的註腳。

在歷史的重要轉折關頭,我們似乎總是錯誤地選擇了那條遍布荊棘、註定充滿苦難的路。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李躍公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011/118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