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央行大放水難解需求弱 中國經濟繼續下行

中國人民銀行(AP圖片)

日前,中國社科院給出了當前經濟分析,預測中國經濟將繼續下行,全年GDP增長6.6%,明年可能低於6.3%。海通證券的一份最新宏觀報告也指出,目前是供需兩弱,將導致第四季度經濟將繼續下行。

顯然,央行四次大放水,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年初就存在的需求和投資下降問題。

從影響因素分析看,專家們認為貿易戰並不是主要原因,這帶來的目前還主要是信心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影響。相反的,企業稅費負擔過重、融資困難和融資成本過高,房地產導致居民債務高企、消費乏力等,才是經濟下行、債務危機頻發的主要因素。導致上半年投資嚴重不達標的主要因素政府基建投資,疲態難改,分析指也可能已進入流動性陷阱。

一、中國社科院:GDP第四季度6.5%,2019年6.3%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中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共同舉辦的「NAES宏觀經濟形勢季度分析會「上,與會專家學者預測,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累計增長6.7%,全年經濟增長6.6%左右。

對2019年的預測,他們比較悲觀,認為「在採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後」,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才能達到6.3%。

二、海通最新報告:供需雙羸弱。證明今年以來央行4次放水收效不佳

早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專家們就預測今年將出現經濟下行,需求不振是主因。為解決經濟增長問題,今年以來,央行四次開閘放水。

但是從海通證券10月12日最新發表的一份宏觀經濟數據看,供需呈現的是雙下滑趨勢,放水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房地產和乘用車兩大類需求雙雙下滑,數據來源:海通證券

在這份名為《需求仍是癥結—實體經濟觀察第38期》裡,研究人員指出「需求羸弱仍是癥結」,主要包括:

標誌生產景氣指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中采、財新製造業PMI雙雙下滑;

需求端,9月地產、汽車銷量增速雙雙下滑;國慶黃金周期間,零售、旅遊、電影票房收入增長,但是增速全線下滑;

生產端,雖然粗鋼產量有所反彈,但與施工相關的重卡、挖掘機銷量增速再創新低,而發電耗煤增速也仍趨下行。

第四季度,「供需雙弱、經濟下行的格局料將持續」。

三、造成經濟下行的因素:貿易戰不是主要原因,企業負擔過重、高房價拖垮了居民消費才是主要原因

究其根源,海通報告認為有:

一方面,老百姓沒錢買、房子現在賣不動了,(原文有些晦澀,叫做「前期地產投資虛高」)、政府投資也大大減少(「基建投資滑坡」),對當期生產性需求形成拖累。

另一方面,居民舉債購房擠出消費,導致居民消費下降。

中科院報告則認為,國際經濟分化、美聯儲加息、中美貿易爭端升級、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風險加大,導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與金融風險上升。認為如下幾個突出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影響明顯加大;

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更加突出,企業用工成本持續顯著上升,企業實際稅費負擔普遍加重,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有所加劇,綜合融資成本抬升,

上游原材料價格短期內大幅上漲,壓縮中下游企業利潤空間;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居民消費增速持續放緩,消費實際增速低於GDP增速;

部分沿海經濟大省經濟下行壓力凸顯。

上述問題,與今年以來經濟學家們分析的一致,如:關於企業稅費,著名經濟學家盛洪大聲疾呼「中國的宏觀稅負已經高到了可能會使我們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認為,中共行政化去產能,偏重給國企盤踞的上游企業加價,導致中下游產業鏈民營企業利潤空間被擠壓嚴重。而高房價擠壓了居民消費,則早已經是共識。

「部分沿海經濟大省下行壓力凸顯「,也與記者日前采寫的《中國經濟兇險超乎想像十多年崩而不潰或已經到頭》一文中中引用的民間研究者對廣東、浙江和江蘇三省真實經濟運行數據的分析相符合。

因此,對於貿易戰,專家們認為「對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影響明顯加大」,即目前並不是主要原因,目前只是相當於給本來就虛弱的經濟來了一場冷風。

四、經濟增長進入流動性陷阱,放水難以提振經濟

中科院的專家們還給出了應對經濟下行的解決方法,認為「提振信心和穩定預期至關重要」。還給出四大項具體政策建議,包括:

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確保貨幣政策有效傳導至實體經濟;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著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適度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努力釋放民間投資新活力;

統籌把握穩增長與去槓桿平衡,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上述四項建議能不能被採納、以及有效性,目前並不被專家們看好。

關於專家們提出的第1條,讓央行投放的錢進入實體經濟,並不樂觀。今年七月面對經濟下行,央行和財政部互懟,看熱鬧的吃瓜群眾里的經濟學者們分析指現在中國經濟進入了流動性陷阱,即現在存在的問題,不僅是有以前那樣放水的錢主要進入了房地產,而更是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流動性陷阱(又名凱恩斯陷阱),即投放再多的貨幣,也不被用來投資。

今年至今,央行四次降准,投放市場基礎貨幣超過2萬億(其中僅第四次就新增7500億元),但是從年初就存在的投資不振,並沒有解決。其中,從很多債務違約的上市公司的數據看,新增貸款很多進入了償還以前的公司債務或者利息了。第四次央行放水,央行答記者問,說「而餘下資金則與10月中下旬的稅期形成對沖」,被解讀為借錢給企業交稅(原話是「借給企業彌補因稅費增加而導致的資金短缺」),也就是說央行對流動性問題嚴重性心知肚明。

關於減稅降費的建議,儘管10月7日財政部部長劉昆聲稱今年要降低1.3萬億,但是外界也一直認為,歷史上中共政府每一次減稅的結果,都是政府的財政收支又大幅提高了。在政府年初就喊要給企業和個人減稅的情況下,前8月個人所得稅收入破1萬億同比增21.1%,2018年1-8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長9.4%,都遠超GDP增速。網絡評論很直白:如果大規模減稅降費,那麼多的官員和二奶誰來養呢?

五、中共政府基建投資也進入了流動性陷阱

中科院專家們給出的第三條建議,是讓政府增大基礎建設投資。但是專家分析,現在政府投資進入了流動性陷阱,未來也很不樂觀。

外界分析,基建投資今年一路下滑,增速從前2個月的16.1%逐月下行,直到7月份的5.7%,拖累了今年的固定投資數據,導致了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的投資跑不動了。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指出「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並採取了各種積極行動,包括加快項目審批、加快專項債券發行、為項目創造條件等。八月份底,中共政府破天荒的將地方債風險權重降為0,讓商業銀行加速購買地方債,全年將達4萬億元。

8月初的《財經》一篇文章曾經樂觀的認為「特別是在資金來源較為寬鬆的背景下,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會有明顯的恢復性增長。」「據測算,8-12月新增專項債流入基建資金總量約7200億元,由此拉動的基建總投資可能達4.3萬億元。」

然而,從10月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信息看,效果並不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箇中原因,國盛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劉郁的話很有代表性:「考慮到施工進度問題,不會全部計入當年基建投資。」

但是,旅美政經評論人士秦鵬認為不是這樣簡單。他認為不僅是企業和個人投資有流動性陷阱,投放給政府的基建投資資金也會有一個流動性陷阱問題,現在恐怕已經進入了這個陷阱中:

「一方面,現在政府收支失衡情況應該比表面上的嚴重。考慮到今年經濟下滑程度遠超官方給的數字,這必然會降低地方政府的一般財政收入和賣地的收入,至少遠低於預期。但是,我們都知道,地方政府每年快速增長的支出卻是剛性的,很難降低。今年以來更多政府出現工資都發不出,多起地方債違約,中國政府還發文允許城投債破產,所以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問題恐怕比外界想像的嚴重。」

「另一方面,現在地方債務包括城投債,總規模可能高達60-100萬億,大都是投入了鐵公基,不產生利潤、幾乎不創造新增流動性,新增的地方債除替政府填補支出缺口,很大部分可能被用來還利息了。並沒有真正進入基建投資。這是政府投資的一種流動性陷阱。」秦鵬認為。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鄭清源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014/118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