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北美新聞 > 正文

選前衝刺 川普:投民主黨是選擇社會主義 放棄經濟繁榮 使個人和國家破產

—選前衝刺 川普吁支持共和黨延續經濟榮景

現在,美國人面臨一個關鍵的選擇:是否要在共和黨建立的、為我們國家帶來非凡繁榮的政策基礎下繼續往前走,或者是允許民主黨控制國會,並為我們的經濟和未來帶來巨大的破壞。民主黨已承諾提高稅收、恢復窒息就業機會的法規、限制美國的能源生產,以及通過政府接管醫療保健來強加社會主義,這將使我們國家破產32萬億美元。

美國總統川普川普)在中期選舉前最後一天撰文呼籲選民:支持共和黨及延續經濟榮景及就業熱潮。

美國總統川普(川普)在中期選舉前最後一天撰文呼籲選民:支持共和黨及延續經濟榮景及就業熱潮。

以下是福克斯新聞登出的川普撰文的全文翻譯。

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大蕭條帶來了讓我們永難忘懷的黑暗日子,也是我們永遠不想重蹈覆轍的日子。不久前,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經濟仍會增長緩慢,工資依舊不見起色。

專家們還談到了「失業潮再現」,政客過去雖然承諾給予人民希望和改變,但是從未實現。

但是現在,在共和黨領導下,美國擁有了史上最佳的經濟,全美各地城鎮終於看到了希望。

自從當選以來,我們創造了450萬個工作,上個月,我們又增加了25萬個工作,將近50萬美國人重返勞動力市場。我們為製造業增加了近50萬個工作,許多自稱為專家的人都認為,過去製造業流失的工作永遠也不會回來了。

失業率跌至近50年來的最低水平,更多美國人有了工作,工資正在以十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

今天,如果你想要找份工作,你就可以找到工作;如果你想要換個更好的工作,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非裔美國人、西班牙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人都擁有史上最好的就業前景。女性的就業前景達到65年來最佳水平。

無論是高中或大學畢業生,都有充足的機會進入勞動力市場。

然而,這些事情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這是因為共和黨把美國工人和家庭放在第一位。

為了重新獲得美國的競爭優勢,共和黨通過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稅改計劃。除了為美國家庭平均每年節省2,000美元外,稅改也幫助了美國企業的擴張,以及促使美國企業將海外的數千億美元利潤轉回到美國。我們的減稅措施開始實現經濟增長。

通過將兒童稅收抵免額度加倍、為撫養成人親屬的納稅人提供500美元稅收抵免,以及降低稅率等等,共和黨為勞工家庭提供了他們所需要和應得的稅收減免。

共和黨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放鬆監管運動,取消不必要的監管規定,那些不必要的監管減少了工作機會。

我們開放美國的能源資源,結束了歐巴馬醫保強制個人保險的命令,並且為家庭和企業創造了新的且負擔得起的醫療保健方案以及降低了保費。

我們正在修復破碎的貿易協定,並且打擊外國政府濫用這些協定的行為,這些國家幾十年來掠奪了美國財富。

民主黨堅決地、積極地、歇斯底里地反對共和黨所有的政策。

國會的民主黨高層甚至預測我們的減稅政策會導致「世界末日」。但是,我上任兩年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美國從未如此地繁榮和樂觀。

現在,美國人面臨一個關鍵的選擇:是否要在共和黨建立的、為我們國家帶來非凡繁榮的政策基礎下繼續往前走,或者是允許民主黨控制國會,並為我們的經濟和未來帶來巨大的破壞。

如果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D-Calif)和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D-N.Y)控制國會,他們將把美國拖回我們努力奮鬥脫離的經濟深淵。

民主黨已承諾提高稅收、恢復窒息就業機會的法規、限制美國的能源生產,以及通過政府接管醫療保健來強加社會主義,這將使我們國家破產32萬億美元。

簡而言之,民主黨將追求與共和黨完全相反的政策,共和黨的政策是成功的,民主黨的經濟政策則是要將我們的工廠推向海外、摧毀美國的醫療保健體系,及抹殺美國的就業機會、工資和財富。

我們過去已經嘗試過民主黨的方式,但是它造就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所謂經濟復甦。我們為什麼要回到過去?

相反,我請求選民投票支持共和黨擁有眾議院多數席位、共和黨控制參議院,以及共和黨人擔任州長,這樣我們才能持續全美家庭現在正在享受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成就。

美國炙手可熱的經濟令全球各國羨慕,而且它每天都在變得越來越強大。強大的就業經濟有助於美國勞工更佳地照顧他們所愛的人:孩子、父母、朋友和鄰居。

強勁的就業經濟同時意味著我們的政府,可以用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來保護美國人民,為我們偉大的老年人提供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保護有病史的美國人,以及保護我們的邊界。

你們投票給共和黨候選人,我們就可以保持經濟增長,國家走上正軌。通過投票,我們將繼續讓數百萬美國公民,脫離依賴福利找到工作,能夠經濟獨立,脫離貧困,走向繁榮。我們將共同為所有公民建立安全、保障、繁榮和自由的未來。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106/120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