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焦點對話:上海進博會冷場 習近平「主場外交」陷尷尬?

中國進口博覽會11月5日到10日在上海舉行。中共官方傾盡全力將這次博覽會打造成一個集政治峰會和貿易展銷於一體的全球盛會,也為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拓展所謂「主場外交」的空間。但觀察人士注意到,世界貿易大國政要無一出席會展,讓習近平的外交大秀陷於冷場的尷尬境地,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的主題演講也是老調重彈,毫無突破。中國高調宣傳進博會,西方國家為何不買帳?中國要從「世界工廠」轉化為「全球超市」,有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

參加討論的三位嘉賓是:北美「世界日報」副總編魏碧洲先生;普林斯頓社會學博士,政治與經濟學者程曉農先生;人權組織「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先生。

程曉農:中國外匯吃緊,進博會是形象工程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政治與經濟學者程曉農表示,中國的外交分兩個層次,一是對已開發國家,二是對開發中國家。但與開發中國家的外交是花錢買的,中國真正看重的是與已開發國家的外交。但這次已開發國家基本上沒有出席。雖然已開發國家元首都收到了中國的邀請,但並沒有回覆,所以它們不看重這個這個進口博覽會。從這個角度講,外交上並不成功。程曉農也認為這個進博會辦得有點奇怪。中國若想成為進口大國,前提是它也得成為出口大國,賺到足夠外匯才能進口商品。中國最想要的賺取外匯市場是美國市場,但因為20年來儘是白占便宜而導致中美關係惡化,現在這個市場對中國部分關門了。中國的現實問題不是如何擴大進口,而是如何補救失去美國市場而造成的出口萎縮;如果補救不了,成為進口大國只不過是誇誇其談。自從中美貿易衝突開始以來,中國最近幾個月的外匯存底接連下降,今後可能下降幅度更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其實一直在看緊外匯存底,阻止外匯流出。與其說,辦進口博覽會是為了花掉更多外匯來擴大進口,還不如說,這是做給美國看的形象工程。事實上,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市場早已被中國開發得差不多了,今後的潛力不大;中國政府以為中東、非洲市場還可以挖掘,其實,從那裡賺不到外匯,那些國家從中國進口消費品,只想用中國的人民幣貸款支付,因為他們也同樣缺寶貴的外匯,一帶一路國家有限的出口換匯要用來支撐他們的政府開支和官員消費,不可能成為中國積累外匯存底的來源。

程曉農:全球化損害了美國利益

程曉農表示,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國,自然為全球化唱讚歌;但是,全球化也造成了受損國,比如美國,這是全球化的弊端。這種弊端表現為,微觀上美國部分企業通過產業鏈外移或進口中國產品而獲利,但宏觀上製造業萎縮,失業率上升,稅收流失,中產階級減少20個百分點。中國所謂要捍衛全球化,其實只是想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但自己獲益過程中對其他國家的傷害卻拒絕面對,也不想改善。美國提出要有公正解決經貿衝突的辦法,指的就是這個問題。但到現在為止,中國一直在躲閃迴避這一點。

程曉農:中國對美國大豆加稅,別國成倒爺

美國對華出口的商品都很容易找到替代市場,並不是中國加了關稅,美國就傻眼了。舉大豆為例,現在對華出口的大豆被中國加了關稅,於是許多國家進口美國大豆的數量突然就翻了幾倍,實際上這些國家的大豆需求並未暴漲,它們增加進口美國大豆,其實是為了轉出口中國,當倒爺。所以,中國對美國產品的貿易制裁,其實虧的還是自己,因為它要花更多的外匯從其他國家倒爺那裡買。

楊建利:從來都是賣者促銷,中國買者促銷史無前例

人權組織「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表示,這次沒有出席進博會的已開發國家都看得明白,這不是一次貿易活動,而是一次作秀的公關活動。帶有全球化意味的貿易活動已存在二三百年了,但出現「進口」博覽會還是史上第一次。根據貿易規律,一般都是賣者促銷,哪有買者促銷的?進博會相當於是中國作為買方把賣方請過來並替賣方促銷。這史無前例,非常奇怪。若真想開放進口,把關稅和市場准入條件降下來並遵守國際公平競爭規則就行,這樣貨物會不請自來。勞動市場上,都是賣主促銷,買主招聘,這次進博會明顯違背經濟規律,所以大家都很明白,這就是個作秀的活動,沒多少實質內容。另外,進博會上習近平的講話顯然是講給美國聽的。與川普見面前夕,他要展現兩點。第一,我向其他很多國家開放市場,你要是不來,這個市場就被別人占了;第二,我把自己描繪成全球貿易的領袖,你若不跟我達成協議,全球就會怪罪你川普,認為是你在從中作梗才讓全球自由貿易受挫。再者,也不排除中國其實是在進博會上尋找出口的替代市場,它最終還是為了出口,畢竟光進口不出口肯定不可能。如果貿易戰打得節奏比較緩,中國還真有可能找到一個替代市場,暫時度過這個難關。

楊建利:「買買買成了中國政府唯一能做的事

海外有評論認為,習近平通過進博會的購物方式來拉關係,顯示中國領導層仍然以為多買就能化解貿易摩擦,而沒有正面回應西方國家最關注的貿易焦點,如盜竊智慧財產權和市場准入等問題。但楊建利認為,這不是領導層思維沒有轉變的問題,而是他們只有這個辦法。其他辦法會給他們的執政地位帶來潛在威脅。既然手中有大量外匯存底,「買買買」是他唯一馬上能做的事。至於訂單問題,楊建利認為這次進博會後訂單一定會有,而且會比較漂亮,因為這是畢竟是政府主導的。比如,給大眾公司的大訂單必然不是幾天博覽能談下來的,這肯定是長期談判的結果。現在就是把談成的結果送到博覽會上去做做秀。所以,大家會看到一系列漂亮訂單,但都是做秀行為。另外,貨物一定去能賣得最好的地方,但如果中國消費能力上不來,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大超市」。如果中國經濟不能持續發展,老百姓就對未來缺乏信心,缺乏信心就缺乏消費,那缺乏消費的地方貨物怎麼會進來?這是個根本的問題。再者,不著手解決市場准入門檻等規則性問題,只喊「買買買」,那自由貿易繼續會有很大問題。最後,若用好意去揣測「買買買」,那就是更多進口會提升中國自己產業的競爭力,在競爭壓力下促成產業升級,這也可以成為一個長遠戰略。

魏碧洲:進博會違反中國的國造國有原則

北美《世界日報》副總編魏碧洲表示,雖然召開進博會是去年5月就定下來的計劃,但此時召開就也有其特殊的時空意義。進博會籌備已久,籌辦方到處遊說希望有更多國家參與。但很多國家最後都選擇沒來,自然是有它們各自的考量。據相關資料,中國各大國企有4萬多人出席進博會,來看看各國有何商品可以採購。但問題是,哪怕看到好的商品想進口,這與「國造國有」的政策不相符。很多東西都被規定要「自力更生」,不允許購買外標產品。所以,即便現在有消息說已經與愛爾蘭和德國廠商訂了約,但很可能只是備忘錄,沒有實質意義。因為中國自己的政策規定很多東西要自力自造。另外,中國要成為「全球超市」,讓各國去中國擺攤賣東西,沒有錯。但問題是中國老百姓的購買力是否真如各國所期待的那樣?在貿易戰背景下,如果很多外貿公司訂單大量減少甚至沒有訂單,那就意味著很多公司都要裁員或減薪。而美國又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這個出口市場一旦萎縮,會對中國的經濟和消費水平產生難以想像的重大打擊。所以,這個進博會或許最初沒有「政治秀」的意味,但此時召開,「政治秀」意味已十分濃厚。

魏碧洲:中國與西方的產業解鏈已經開始

魏碧洲提到,美國國內目前有「解鏈」(de-coupling)的說法,就是要和中國這樣一個大型供應鏈「解鏈」。現在美國的一系列關稅措施很大程度上迫使在中國有產業的本國跨國企業考慮市場轉移,比如轉到東南亞國家去。這些步驟可能會是中美間「解鏈」的開始,而這也會迫使其他東南亞國家做出選擇,它們可能會開始考慮是否經濟上和中國在一起,但政治上與美國站一起。川普現在通過一系列舉措鼓勵美國企業回到美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因為現在美國已經深切認識到,中國要發展核心產業或者它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是不可能改變的,因為這涉及到中國自身的核心利益。所以美國現在確實該有這樣的準備,不能坐視「中國製造2025」計劃成為事實,否則到時候後悔就太晚了。現在美國和西方國家正開始在產業方面開始和中國拉開距離,而中國顯然也認識到這一點,它不能再百分百依賴美國市場,必須向其他市場分化。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一系列情況其實是這種「解鏈」(de-coupling)過程的表現。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110/120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