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在中國經濟的十字路口前 誰才是真正的富豪?

作者:

有人在知乎提了一個問題:假設房間裡有100個人,他們從18歲時,帶著100元錢的初始資金玩遊戲,每一輪每個人都拿出一元隨機給另一個人,一直玩到65歲,這100個人的財富分布會是怎樣的?

如上圖,橫軸標籤代表玩家排序(非編號),排序越高的財富越多。初始時所有人的財富值相等,隨著遊戲的進行,財富值差距越來越大!

當遊戲運行17,000次後,社會財富的分配比例是:

top10%的富人掌握著大約30%的財富,

top20%的富人掌握著大約50%的財富,

60%的人財富縮水到100元以下!

這結果驗證了「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了社會80%的財富。

而一個月前,福布斯公布了中國 大陸這20%的人的名單,如下。

資料來源:福布斯

再加上今年的香港富豪榜,我們大致可以看出中國整體的富豪排名情況。

資料來源:福布斯

大陸富豪的比例是越來越高了。

在過去,中國富豪榜過去一直是香港富豪的天下,直到近年來產業更替, 大陸富豪們才逐漸上榜,雙馬也逐漸取代了李嘉誠長期以來中國首富的位置。

在最近中國經濟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前,實情真的是 大陸富貴實力已超過了香港的傳統富豪?

從富豪榜單的演化上,其實我們看出未必如此。

一、國內富豪的「紙上財富」

某種意義上,我們看到的富豪榜都有點失真,原因是,有些富豪的財富是100%可支配的現金,而某些富豪的財富,只是紙上的富貴罷了。

我們不妨先計算一下 大陸富豪們的資產構成,據福布斯2018年中國富豪榜,榜上在列大多數富豪的大部分財富,其實都是股權。

馬雲馬化騰為例,兩人財富的兩千多億中,持有股票市值就占超過90%,剩下的其他資產或現金寥寥,對財富的支配權非常低。

資料來源:雪球,截止今日騰訊市值2.69萬億,馬化騰持股8.62%,合計2063億人民幣,與個人財富相差無幾

資料來源:雪球,截止今日阿里巴巴市值3876億美元,馬雲持股6.4%,合計1711億人民幣,加上A股持有的其他股權以及螞蟻金服,基本也與財富榜單上的數據相近

而榜上大部分其他的新興行業大佬,大多是這種財富結構。如順豐王衛,其財富基本100%都是其持有的順豐股票。

當持有的財富都是股權時,就不得不免臨一個問題:難以變現。

作為公司的核心,一旦在公司的發展階段就大幅拋售股票變現,很容易就會讓外界和員工對公司失去信心,因此國內的新富豪們的股權轉換為現金限制很大,往往只能在個人有需求時拋出零零碎碎的一點股票。他們也很難用這些財富進行消費或者其他投資。

這就解釋了國內新興富豪們經常要靠全球各地資產更少的傳統富豪,財團們輸血融資的現象。

福布斯上的排名仍然未能代表他們真正擁有多少可支配的錢,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曾經因為高股價登上富豪榜榜首的漢能李河君。

二、差異的根源

榜中有一個明顯的規律值得我們注意:香港富豪旗下的公司業務,多集中於主營公用事業,房地產行業。

這與香港的產業發展歷史有關。這些富豪都發家於香港騰飛時期,把握住了香港地少人多的邏輯。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在香港把持住稀缺的資源,一定是會源源不斷賺錢的,人們不可能不住房子,不用電,不用煤氣,不用交通。

房地產,公用事業這些行業的特性就是長期需求穩定,而且現賣現結,賺的基本都是現金。即使持有房地產和公共事業公司的股權,哪怕股價不漲,每年依然有穩定的分紅。

商業模式的優越性成就了香港富豪,也是他們現金流充沛的原因。

但反觀 大陸的新富豪們,情況就不一樣了。新興的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總需要依賴燒錢形成規模,然後慢慢收費推動盈利,與房地產,公用事業等行業收費方式完全不一樣。

所以網際網路企業總是缺乏充沛的經營現金流:公司的價值都是基於遠期利潤的折現,而當下無法獲取現金回報。

經過漫長的時間後,哪怕傳統行業的公司股價不漲,持有股權的富豪們依然可以由公司分紅而實現資產增值,而且現金比例越來越大,已經擁有了最大化的財富支配權。

反觀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造就的股權富豪們,一旦公司成長後變現受阻,邏輯不及預期,而股權不能找到人來接盤,那麼「紙上富貴」馬上又會打回原形。

這就是香港傳統富豪們比 大陸富豪們有「錢」的核心原因。

三、傳統行業富豪同樣缺錢

除卻新經濟富豪與香港傳統富豪的差距,奇怪的是, 大陸一幫同樣是做房地產的富豪,卻同樣面臨著缺錢的困境。

例如,目前富豪榜前三的許家印,雖然其財富已經要高於一眾香港富豪了,但是恆大卻經常要靠鄭裕彤家族和劉鑾雄輸血。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下面一組數據揭示了 大陸房企與香港房企的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中國房地產前五,恆大,碧桂園,萬科,保利,融創,資產負債率一直高居不下,而反觀香港幾大老牌富豪旗下的房地產公司,資產負債結構一直良好。

放那麼高槓桿,不缺現金就有鬼了。

這也是穩健經營和進取經營的區別, 大陸房地產公司為了在政策向上周期內儘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都使勁加槓桿拿地做大規模。

要知道,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大佬們創業也不過20餘年,而香港幾大房地產富豪,如李嘉誠,李兆基,郭氏家族,都已經在市場上拼搏了超過50年,國內幾大內房龍頭用了一半的時間,達成了接近長和,恒基,新鴻基的市值。

儘管市值已經跟香港龍頭們差不多了,但這些 大陸大佬們的股權財富很不穩定,槓桿隨時有可能在房地產周期掉頭後反噬自身。而香港幾大房企則穩得多,擁有巨量土儲,卻負債寥寥,危機來臨,過冬也並非難事。

所以說實際上香港的富豪更有錢,他們的錢有著極強的抗風險能力,而大陸房地產富豪們的身家,隨時跟著公司盈利和股價而風吹草動。

這一點 大陸的傳統房企富豪跟新經濟富豪很像,其財富大部分都是基於未來的折現,新經濟產業是還沒兌現收費潛力,而傳統產業則是以高槓桿提前預支了未來的利潤。

從李嘉誠們的創業經驗來看,經過多次危機,變革,最終仍然能在富豪榜上穩坐幾十年,他們給我們的經驗不是冒進,而是要一直保持穩健。

四、保持富裕,要做的就是持有未來需求不變的資產

綜上,與帳面數字相比,財富的抗風險能力和支配能力更重要。

有些富豪的紙面財富漲得很快,但是實際上沒多少現金可以支配,而且縮水的風險很大,有些富豪穩紮穩打,賺的都是真金白金,增值雖慢但回撤不會很大。

而通過總結多年以來富豪榜得出的經驗,持有未來需求不變的資產,就是變富的秘訣,例如房地產行業,公用事業。

當然,這兩個行業在 大陸是沒有香港那麼完美的邏輯,一是 大陸並非地少人多,二來,在 大陸民營企業家難以參與到公用事業中來。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202/121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