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最高級的修養 是學會沉默!

作者:

當別人誤會你,責罵你的時候,你是選擇以牙還牙式的懟回去,還是一笑置之不過多理會?

也許你會信誓旦旦地說「我才不和他一般見識」​,可真正遇到的時候,恐怕大部分人還是會由著自己的情緒圖一時之快,與對方發生一些爭執或是矛盾。

小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意氣用事,尤其是剛有「長大」這種意識的時候,以為自己已經強大到可以保護自己,會故意做出一些大的動靜。

比如男生喜歡揮舞拳頭用力量來保護自己,女生則靠一張伶俐的嘴不讓自己吃虧。

這些簡單粗暴的方式看起來簡單易行,卻也是毫無技術含量的笨辦法,終究都沒有把問題解決好。

直到自己的年紀和閱歷慢慢增長起來,你會意識到,越是直接的處理方式,往往殺傷力也越大,效果更是差。

朋友說他們單位最近提拔了一位年輕的領導,都說年輕人氣盛做領導不穩重,可這位同事的呼聲卻很高,因為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穩重。

話不多,要說也說的都在點子上,從來不議論他人是非,幾乎沒有在說話這件事情上得罪過別人,或是與同事鬧過什麼不愉快,相比之下,很多老員工都沒有他沉穩。

這種沉穩的沉默更像是一種智慧的積澱,它絕非易事,因為沉默不只是節制語言,還要控制自己的表情,不安的表情同樣會暴露你的焦躁。

暴露和放任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而隱藏和抑制才是最難的,它是一種高級的自律。

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要說發聲處處都有,但適時的沉默卻難得一見。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看一個人是否懂得尊重別人,就看他對待服務生的態度如何。

當時並不怎麼理解,直到工作後需要和客戶約見,必須要和陌生人一起吃飯,才對這個說法深有體會。

有時候飯局會安排在口碑不錯的店,碰上周末生意好起來上菜就會不及時,這時候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反應了。

有的人比較耐心會說:等等吧,畢竟人多可以理解;有的就張牙舞爪地必須要把服務生喊過來教訓一通,好像自己受了多大的氣一樣。

在公眾場合,看一個人的氣場和涵養,就看他懂不懂得沉默,沉不沉得住氣。

隨心所欲地表達憤怒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憤怒的時候保持沉默卻需要修養的磨練和積累,需要心智和身體的多方自律。

雖然我們是被譽為上帝的消費者,對方是服務我們的人,但該有的尊重還是要有的,錢不能讓你自然而然的比別人高貴到哪裡去,自大只會讓你暴露的更徹底一些。飯桌上能沉默等待的都是能換位思考,體諒別人難處的人。

而往往尊重別人也是在尊重我們自己。

中國歷史上的東漢時期,有個青年叫孟敏,他曾趕集買了一個瓦罐背著回家,被一個扛釘耙的人不慎碰破了。但孟敏以沉默待之,連回頭看都沒有,繼續背著破罐走自己的路。

這事被當時的大名士郭林宗看見了,就奇怪地趕上了孟敏說:「喂,你的瓦罐被人碰破了!」

孟敏冷靜地說:「我早知道了」。郭林宗驚奇地問:「那你為什麼不和那個碰罐的人評評理?」

孟敏回答說:「瓦罐已經破了,找他也沒用,無非吵一架,別人看看熱鬧,再說,他又不是故意的。」

因此事的風傳,孟敏成了東漢的知名人士,請他入仕的官人數十年不絕,但他還是沉默待之,修養終生。

孟敏的這種沉默,可見其內心的修養深度和崇高的品行風度,這永恆的魅力令人傾倒銷人魂魄。

沉默是一種不越界限的保護。

很多人喜歡在公共場合隨意發聲,總是讓別人下不來台,該沉默的時候不懂沉默,只會讓你的人緣越來越差。

去年同學聚會清點人數的時候,班長問一位女同學怎麼沒把老公帶過來,對方支支吾吾半天說了句工作忙走不開,誰想另一位同學竟然搶過話去說:你們不是離婚了嗎。

當時的氣氛可想而知,場面十分尷尬,一場好好的聚會就這麼被她毀了。

當然後來在飯桌上也沒有人再和那位「爆料」的同學多說一句。

因為這樣不知沉默,不懂分寸的人讓人心生嫌棄,如此口無遮攔也是一種教養的缺失,誰都不願意和不懂分寸又守不住嘴的人做朋友。

沉默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尊重和修養,也是對自己的一份愛護,更標誌著一個人的成長。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們都喜歡表達自己,而且是強烈的表達。

有什麼傷心難過的事情總是喜歡找人傾訴,到處說,希望從別人那裡能得到一點慰藉。

慢慢長大了,我們會發現,說太多,過分地表露自己,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把自己推向風口浪尖,靠傾訴得到的情緒安慰也只是短暫的滿足。相反,適時的沉默卻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是給自己留的一條退路。

無論在精神還是肉體上,赤裸裸的暴露總是令人害怕的。

卡萊爾有一句名言:「蜜蜂不在黑暗中就釀不出蜜,人的大腦不在沉默中思考便產生不了偉大的思想。」

張口說話容易,閉嘴沉默不易。什麼事都不要急著辯解,什麼話都不要忙著傾訴,學會說話只要幾年,懂得沉默卻要幾十年。

沉默的智慧並不是教人緘口不語,而是希望我們能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說。

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質量的談話,少一些無目的和平庸的閒語。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大時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206/121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