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內需為何被壓垮? 前高官曝貿易戰決策內幕 北京挑戰美元地位也慘敗

習近平21日在「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發表講話,要防範7個重大風險。經濟上,中共一直鼓勵國民消費以拉動經濟,但報告顯示中國民眾近八成資產都在房地產里,已無力再消費。中共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行長李若谷表示,中美貿易戰美國有兩個目的。美國研究中國損失是美國8倍。此外,外媒指經歷長時間的歐元區危機和最近的中國經濟放緩後,美元在全球至高無上的地位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穩固。中共為去掉美元地位所作努力遭到挫敗,沒有成功可能。

房地產壓垮內需,中共刺激消費已無望

中美貿易戰背景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擴大內需激發國民消費能力成為必然選擇。但是,2018年樓市銷售額將突破14萬億元,《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顯示,近八成資產都在房地產里,民眾已無能力再消費。

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說,這還是官方報告,官方數據。實際情況會更糟。

近日,廣發銀行聯合西南財經大學發表了一份長達76頁的《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

預計2018年中國城市家庭戶均總資產規模為161.7萬元(人民幣,下同),戶均淨資產規模為154.2萬元,戶均可投資資產規模為55.7萬元。

據《報告》中的數據,近年來隨著中國各地房價的快速升高,中國城市家庭總資產中住房資產占比已經高達77.7%,遠高於美國的34.6%。中國城市家庭在住房資產上的投入達到了戶均116.6萬元。

住房資產占比已經高達77.7%。(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截圖)

金融資產占中國城市家庭總資產的比重僅為11.8%,而在美國,這一比例為42.6%,在日本,這一比例為61.1%,英國、新加坡、瑞士則都超過了50%,加拿大為48.6%,法國為39.8%。

何清漣:中國房地產高度泡沫化

旅美學者何清漣在推特上提供了3組數據,證實中國房地產市場高度泡沫化。

1、中國房地產總市值達65萬億美元,美國、歐盟和日本房地產總市值為60萬億美元——以上為估算,但從可看出中國房地產的高度泡沫化程度。

2、瑞信研究院稱中國家庭財富規模居全球第二,但70%是房地產;

3、日本泡沫經濟消退後,地產與股票損失高達150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3年的GDP總和。

何清漣還稱,據官方年底數據,中國人均負債17萬元,居民債務率(居民債務與GDP之比)為60%——國際通例,超過此限,個人消費將嚴重壓縮。中國是:購房消費擠壓了所有正常消費。另一非官方數據,據說來自前總理公子朱雲來,人均負債40萬元。

美元擊退挑戰者「霸主」之位更加穩固

華爾街日報22日報導,中共和俄羅斯有充分理由想要打破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但改變這一現狀是困難的,最近為達此目標而採取的行動幾乎沒有效果。

美元不僅是其他央行持有的主要儲備貨幣,也是全球貿易和國際資本市場上普遍使用的貨幣,這讓美元成了新興經濟體的定海神針。

美元的主導地位提升了海外對美國資產的需求,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種需求降低了美國的借貸成本。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歐元區危機和最近的中國經濟放緩後,美元在全球至高無上的地位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穩固。圍繞川普政府美國優先戰略將逐漸削弱美元全球地位的擔憂也隨之消退。

牛津大學經濟歷史學家Catherine Schenk稱,美元在跨境債務中的主導地位重新增強,繼續扮演儲備貨幣的角色。她說,這不僅是因為歐元疲軟和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放緩,也是源於美元的根本性優勢。

前中共高官曝:美國貿易戰決策內幕

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行長李若谷在《經濟導刊》2019年1月刊撰文認為,中美貿易戰美國有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將產業鏈擠出中國。現在產業鏈已經開始移出中國,東南亞國家完全可以接收,這些國家都在產業鏈的中低端,而且東南亞的勞動力成本更低。無論將來中美談判結果如何,產業鏈的轉移都難以避免。因為投資者會考慮把產業放在一個目前全球最大市場的對手家裡,未來的市場安全、穩定的不確定性太大,因此肯定要考慮至少是部分地轉移。不轉移的部分主要是為了中國國內的市場。

第二就是要遏制中國沿著現在這條道路發展,逼迫中國採納美國認可的市場經濟制度。這就是制度之爭,道路之爭,不會輕易結束。

李若谷還說,一個經濟學家對他講,美方內部有討論,認為他們的損害是可以控制的。他們計算,中國的損失將是美國的8倍。我們現在對我們可能在對美貿易戰中會受到的損失估計過低。而美國是經過損害評估,願意承受這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代價,是下了這個決心的。

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說,按李若谷這個說法,美國是願意「殺敵八百,自損一百」。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124/123659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