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人為什麼愛請客吃飯

人人有份,大家同吃

在中國人看來,食物是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情誼;而接受他人的食品,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但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回報並不困難。你請了我一頓,我還你一席就是。一來一往,兩下里也就扯平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被請的人,很少有不回請的。而且往往是被回請了以後,對方又要以「回請」的名義再請一次。循環往復,沒完沒了。結果自然是誰也不欠誰的,或弄不清誰欠誰。不管誰請誰,都好歹在—起吃了飯。

一起吃了飯又怎麼樣呢?就有關係了。我們知道,中國人吃飯,無論家人團聚還是宴請客人,都必定是全體共食: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盤菜;所有的勺子,都伸向同一碗湯。不管上什麼菜,至少在理論上人人有份,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吃上一口的。像西方人那樣,各點各的菜,各吃各的飯,甚至各付各的帳,在中國人看來就簡直是莫名其妙。

顯然,在這裡,最重要的是「人人都有份,大家一起吃」。也就是說,中國人真正看重的不是吃,或不僅是吃,而是「一起吃」。或者說,共食。請神吃飯是人神共食,請人吃飯是主客共食。因為是人神共食,所以胙肉只能吃掉不能倒掉;因為是主客共食,所以主人和客人必須吃同一種東西,甚至用同一菜盤、湯盆、飯桶。可以說,共食,才是中國人酷愛請客吃飯的秘密所在。

事實上,請客吃飯的意義也正在於此。所謂兄弟,不就是在一起吃,吃同一種東西嗎?那麼,如果我們也在一起吃了同一種食物,豈非也是兄弟?所以,無論你我是否同宗,也不論你我是否相識,只要在一起吃了飯,就有了同一生命來源,也就是哥們兒了。餐桌上答應的事,就得努力去辦。餐桌上的許諾是開不得玩笑的,否則就叫食言。言出於口,食言便意味著把吐出去的東西再吞進來,別人鄙夷不說,自己想想也噁心。何況你應承下的,又是哥們兒的事。說話不算話,弟兄們怎麼看呢?弄不好可就真的要「吃不了兜著走」啦!

所以,中國人一旦要求人幫忙,便多半要請客吃飯。當然,請客吃飯也不一定就是有求於人,更多還在於建立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因為請客吃飯的意義,不在於或不完全在於「給人吃」,更在於「一起吃」,即不完全在於「吃了人家的嘴軟」,而在於「同吃一碗飯」的情誼。這種情誼使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溫情脈脈,什麼政策、規章,都有可能被它消解。

當然也不一定要請客吃飯,只要能聚在一起吃就行。聚在一起吃,就多少有些「共食」的意思。所以,即便是吃份飯,吃自助餐,也要聚在一起。關係好一些的,還要把自己的菜撥給對方,或從別人碗裡夾菜吃。

餐桌上的學問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國人不太喜歡分餐制。

儘管許多人都承認,分餐制科學、衛生、不浪費,但同時也認為,那種進餐方式太冷漠,太沒有人情味。豈止是沒有人情味,簡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懷疑人家有傳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學衛生,反倒越不好意思分餐。相反,為了表示大家都是兄弟,是自己人,是鐵哥們兒,就必須將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菜盤,這樣才不分彼此,才真正是「同吃一碗飯」,也才能真正獲得意味著同一血緣的生命因素。

甚至就連別人的病也無妨一併傳染過來,至少要表示不怕傳染。什麼是兄弟?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也得「同年同月同日病」吧?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麼,不妨先「病人之病」。作為主人,無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資」;作為客人,則無妨看作接受情誼的一種「表態」。

總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血緣的認同,因此不能考慮衛生,也不用顧及身體,而簡直要有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精神,所以餐桌上的流行歌曲便是「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打點滴;感情鐵,胃出血」。一個講義氣的人,應該能夠為朋友兩肋插刀,獻出生命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如果連喝醉酒或吃出病來的風險都不敢承擔,誰還會相信你敢為友誼而萬死不辭呢?

餐具也有講究,而餐具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則是筷子。兩根筷子夾住一塊食物,本身就有共食之意義。所以用筷子給客人夾菜,幾乎是宴會上不可或缺的禮儀。它表示客氣,也表示和氣,同時也未嘗沒有把對方緊緊夾住,以防脫落的意思在內。其實,中國人最早也是用刀叉的,正如中國人最早也是實行分餐制的。

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骨質餐叉,和現在西餐所用之叉在外形上就幾無差別。但,筷子終於取代了刀叉,共食也終於取代了分餐。有人說,這是因為發明了桌子。有了桌子,就可以圍在一起吃飯,不用像先前那樣,每人面前放一張幾,各吃各的了。既然大家都擠在一張桌子上吃飯,用筷子當然要比用刀叉便當得多。

問題是,發明了桌子,為什麼就一定要圍在一起吃飯呢?即便圍在一起,也可以像西方人那樣各吃各的呀!說白了還是中國人愛共食。那張便於圍在一起吃飯的桌子,說不定原本就是為了共食而發明的。中國人喜歡過群體生活,喜歡扎堆抱團,喜歡和親人朋友團聚,當然也喜歡圍在一起吃飯。圍在一起,又是共食,當然要用筷子。

用筷子,無論自己進食,還是給客人夾菜,都很方便,而且既穩重,又文雅,還極富人情味。不像西方人進餐,用刀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擊,還冷冰冰的,也不能給別人夾菜,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在中國人看來,沒有人情味的飯食是絕不會好吃的,而沒有人情味的進餐方式則是一點意思也沒有的。

顯然,對於中國人來說,飲食的味道,絕不僅僅只是食物的味道,還必須包括餐桌上特有的那種人情味。中國的菜餚,便體現了這種團結、和合、交融的群體意識和文化精神。中國菜,無論煎、炒、蒸、煮、燒、烤、炸、拌,幾乎無不是將主料和佐料混在一起下鍋上桌,絕不會像西方人那樣,肉是肉、魚是魚、鹽是鹽、胡椒是胡椒地各自獨立,分得一清二楚。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牆」「霸王別姬」之類,更是多種主料的和合,味道早已不分彼此。而且,按照中國的烹調學、營養學和食療學的說法,這種「和合」,有利於陰陽協調,是一種極科學的做法。

當然,最好是,食物本身既味道好極了,人情味又很濃,而最能體現這雙重目的,大概就是火鍋了。火鍋不僅是一種烹飪方式,也是一種用餐方式;不僅是一種飲食方式,也是一種文化模式。作為飲食方式,火鍋可以多人合吃,也可以一人獨食,然而獨食者又何其寥寥。在火鍋店裡,我們實難見到—人獨食者。

這不是為了省錢,只因獨食無趣。一般地說,中國人是不喜歡獨食的。獨食難肥,共食才能吸取營養;獨食無味,共食才會其樂無窮。如果不得已而自斟自酌,就要在想像中與人共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否則就叫作喝悶酒。喝悶酒不但了無趣味,而且還會傷身。如果與友人共飲,則「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過量也無妨。

這就是請客吃飯的意義了。它不僅是吃喝,而且是共食;共食也不僅是聚餐,而且是同吃;同吃也不僅是同在一起吃或吃同樣的食物,更是吃人情,吃血緣。有了心情和血緣,一個又一個群體才得以建立和鞏固,個體也才得以生存。顯然,中國人喜歡請客吃飯,並不是中國人好吃,而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群體意識使然。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視野雜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205/124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