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工農兵大學生 聊一聊「群眾推薦」入讀大學這件事

作者: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當年的高等院校招生就停止了。歷史很有意思,打著文化革命的旗幟,卻幹著不讓「文化」的事,完全就是把「文化」革命掉了,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知識越多越反動」,誰還敢學習文化呢?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大批的中學生先是停課鬧革命,然後就是複課鬧革命,上學總要畢業,畢業後沒有大學上怎麼辦?偉大領袖自然有辦法,66、67、68屆高中畢業生加上部分初中畢業生,送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讓俗稱老三屆的數百萬知識青年奔赴農村,在廣闊天地里大煉紅心。

一個名為共和國的現代國家,高等院校不招生等於沒有了高等教育,這實在是讓世界瞠目結舌的一件事情,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等文革初期的狂熱風暴過去之後,1970年開始恢復了高等院校的招生,不過這一年也只有北大、清華等極個別的院校開始恢復高等院校招生的試點工作。1972年,全國高等院校開始全面招生。

經過文革洗禮的「文化」上的革命,如果還按照文革前的招生辦法即考試入學的辦法招生,就體現不出文化革命的成果,因此,1972年的高等院校的招生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即不需要考試,只需推薦入學,從1970年的試點到1972年全面招生再到1976最後一屆推薦入學,這些年被推薦上大學的學員被通稱為「工農兵學員」。

那麼,推薦哪些人上大學?筆者收集到一份1972年有關高等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可以從中了解一下:

關於一九七二年高等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今年我省高等院校普遍招生,這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的第一次。改革舊的招生制度,從工農兵中選拔新學員,是關係到造就無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大事。各級組織一定要加強對招生工作的領導,認真貫徹執行有關通知精神,突出政治教育,狠抓革命大批判,及時研究和解決招生中出現的問題,切實做好今年的招生工作。現將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招生人數:

一九七二年高等院校在我縣招生總數是52名。其中我省12所院校33個專業,招收47名;外省4所院校4個專業招收5名。

二、招生時間:

三月初開始,月底基本結束,四月初由縣報地區審批,招生學校覆審。

三、招生辦法:

實行統一招生,即由縣統一給各區和有關單位分配各院校招生名額,實行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招生學校覆審的辦法。群眾推薦,應由區、社、廠、礦、企業和機關單位革委會按照招生條件,認真推薦。縣招生領導小組進行審核後,報地區招生領導小組批准。

在我縣的中央、省和地區所屬廠、礦、企業、三線建設的招生工作,由省、地安排進行。

四、招生經費:

健康檢查費,工人、國家幹部,由所在單位報銷,農民、插隊和返鄉知識青年由縣文教局報銷。赴校路費,按陝革財發(70)164號文件規定辦理。

五、組織領導:

縣革委會成立高等院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全縣的招生工作。各區(鎮)由一名領導同志掛帥,區文教專干具體負責,吸收有關部門成員組成區高等院校招生領導小組,下設辦事機構(可抽公社文教專干組成),辦理具體事務,總結工作經驗(有招生任務的縣級各系統參照此精神辦理)。各公社由一名領導同志負責,公社文教專干具體辦理宣傳、報名、推薦工作。

各級領導要把招生工作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各條戰線,各行各業都要重視,關心大學的招生工作,堅決按照黨的政策和有關規定辦事,反對草率從事和「走後門」等不正之風。

渭南縣革命委員會

一九七二年三月六日

這份渭南縣革命委員會的通知,讓我們大體了解了當時高等院校招生的一些基本程序和情況,特別是推薦辦法,按照文件所說其實就是十六字方針「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在這十六字四個環節中,不用說大家都清楚最重要的是「群眾推薦」和「領導批准」,而文件中對「群眾推薦」的定義是「群眾推薦,應由區、社、廠、礦、企業和機關單位革委會按照招生條件,認真推薦」,這樣一來所謂的「群眾推薦」還是由「領導」所領導的革委會推薦,群眾沒有了影子,「群眾推薦」就變成了「領導推薦」,然後再是「領導批准」,領導一個人說了算。

這樣的推薦上大學辦法實在是考驗領導幹部的革命覺悟,是不是大公無私?能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從工農兵中選拔新學員,完成關係到造就無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這件大事?事實證明,招生程序的缺陷,過度依賴「革命覺悟」,在權力沒有監管的情況下,推薦招生就成為部分領導幹部以權謀私的好機會。確實,在中國這個講人情世故,講門道的社會裡,沒有制度的約束大部分人很難做到潔身自好,加之,就業形勢緊張,即使是幹部子女一樣要上山下鄉,一樣待業在家,有這麼一個能夠免試入讀大學的機會,怎麼能放棄?

除了幹部子女外,社會上,特別是上山下鄉中想要求上大學的這些知識青年,為了能夠及早擺脫惡劣環境,只有向這些手握推薦大權的幹部請客送禮,更有的女青年無奈之下「獻身」,等等。1972年的高等學校的推薦招生方式所帶來的「走後門」現象嚴重到中共中央要發文制止,1972年5月1日,中共中央發布「中發【1972】19號文」《中共中央關於杜絕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中「走後門」現象的通知》,文件中說到:

當前值得認真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各地招生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走後門」現象,有些地區和單位情況比較嚴重。據反映,有少數幹部,利用職權,違反規定,採取私留名額,內定名單,指名選送,授意錄取,甚至用請客送禮、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將自己、親屬和老上級的子女送進高等學校。有些招生主管部門和負責招生工作的幹部,不按黨的原則辦事,講私人交情,私送名額,或強令招生人員違章接收不夠條件的人入學。這種「走後門」不正之風,嚴重干擾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線,破壞教育革命的成果,敗壞黨的優良作風,損害黨群關係和軍民關係,對於這些「走後門」進學校的青年的學習和進步,也是不利的。

一紙公文能起到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這一年的入讀高校的幹部子女較多是一個事實,《南方教育時報》上的一篇文章《1972整治高校招生「走後門」》有一段這樣的描述(原文中未加資料來源,僅作參考):

1972年7月14日,周恩來總理接見美籍中國學者參觀團,同參與接見的相關單位負責人員談話,問起新學員的水平問題,中科院的秦力生提到,科學院從山西招了一百多名學員,交各大學培養,都是縣委書記等幹部的子弟,水平不夠。周恩來很生氣,要求全退回去,但事情終究沒堅持辦下去。1972年,清華大學招生2000人,發現並制止的「後門」就有242起。好大學、好專業,幹部子女扎堆,某大學外語專業12名學生中,有8名是幹部子弟,某工學院自控系14名學生,有12名是高幹子弟。

其實,掰著手指頭數數,在1970年至1976年當時適齡上大學的高幹子女基本上都入學了,社會主義社會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培養共產主義的接班人,這些根正苗紅的人也確實接過父輩的班,成為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了。

相比「群眾推薦」入學的招生方式,考試入學相對公平一些,1977年高等院校開始實行招生考試入學,恢復了高考,中國的高等教育就入學的形式來說,總算是走上了正軌。

無論如何,從停止招生到推薦入學,至少中國的高等院校中開始有學生,這些被稱為「工農兵學員」的學生中也不乏優秀人才,活躍在以後各條戰線上,但這種在特殊歷史時期所採用的推薦入學的方式,以及在實施過程中權力過大而沒有監督所造成的混亂局面,說明了沒有健全制度,沒有有效監督機制,再強大的政權都無法做到社會公平。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故紙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206/124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