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胡平:龐巴維克早就駁倒了馬克思 【強文】

—寫於2014年龐巴維克逝世100周年

作者:
龐巴維克利息理論的基本概念非常簡單、樸素、自然,幾乎是不言自明。後世的經濟學家對他的理論又進行了一些加工、補充和發揮。但要說對資本與利息問題的正確闡述,從而也就是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毀滅性批判,龐巴維克應是第一人。

過去三十多年來,在中國影響最大的西方經濟學家,大概要算哈耶克。不只是在中國,在俄國和東歐等原共產國家,哈耶克也風靡一時。尤其是他那本出版於1944年的名著《通向奴役的道路》,對公有制計劃經濟進行了深刻透徹的批判,令飽受公有制計劃經濟之苦的共產國家的人們撥雲見日,豁然開朗。

不過認真說來,哈耶克這本寫給「所有政黨中的社會主義者」的論戰性著作,其論戰對象主要還不是蘇俄的共產黨,而是包括英國工黨在內的西方的社會黨;不是馬克思的經濟理論,而是拉斯基等人的親社會主義思想。直接針對馬克思經濟理論進行分析批判的西方經濟學家也很多。早在十九世紀,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就直接針對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深刻批判。我們完全可以說,龐巴維克早就駁倒了馬克思。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由於種種原因,在中文世界,龐巴維克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2014年8月27日,是龐巴維克逝世100周年。我這裡不妨對龐巴維克的經濟思想,主要是他針對馬克思經濟理論所作的深刻批判,向大家做一番簡單的介紹,也藉此表達我對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家的敬意和紀念。

龐巴維克是奧地利經濟學家,生於1851年,1914年去世。龐巴維克是維也納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曾經三次出任奧地利財政部長。在經濟學界,龐巴維克被視為奧地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奧地利學派是一種經濟學派,由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創立於19世紀70年代,並延續至今。龐巴維克是門格爾的私淑弟子,他把奧地利學派的思想發揚光大。希特勒上台後,奧地利學派的成員大都離開了奧地利,例如米塞斯和哈耶克都移居到了美國。

奧地利學派的開山之作,門格爾的《國民經濟學原理》和馬克思的《資本論》幾乎是同時出版。奧地利學派是最早批判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經濟學派。俄國共產黨領導人布哈林承認;奧地利學派是馬克思經濟理論最強大的敵人。

這就有必要簡單地談兩句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了。

我們知道,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共產革命一度席捲了半個世界,造成了一場極其嚴酷的大災難。追溯這場赤禍的思想源頭,無疑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很龐雜,那麼,到底是馬克思主義的哪些部分起到的作用最大呢?我以為就是馬克思的經濟理論;說得再具體點,就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或曰剝削理論。恩格斯說,馬克思一生在思想上有兩大貢獻,一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一是發現了剩餘價值規律。列寧說,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

本來,在所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資本家和勞工是自由的契約關係,在道義上無可非議。可是馬克思卻指出,資本家獲得利潤是剝削了勞工創造的剩餘價值。這就把資本家和資本主義都送上了道德法庭的被告席。儘管共產黨的領導人中,真正讀過《資本論》的沒有幾個,象中國的毛澤東鄧小平就都沒讀過《資本論》。但是《資本論》這套大部頭的莊嚴存在使他們相信,資本家剝削勞工剩餘價值這一點已經得到了科學的證明,是科學的真理。

其實,是資本家的不勞而獲,激起了很多人在道德上的反感;然後他們又被《資本論》的鴻篇巨製所懾服,於是就接受了、相信了共產革命的一大套道理。在很多人看來,不管怎麼說,資本家不勞而獲總是不對的吧,一個讓一些人可以不勞而獲的制度總是不合理的吧。我認為,正是出於對不勞而獲這種現象的反感,驅使人們走進馬克思主義。

那麼,龐巴維克是怎樣批判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的呢?

1896年,龐巴維克出版了他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系統批判之作《卡爾·馬克思及其體系的終結》。不過,他用來批判馬克經濟理論的那些基本論點和論證,早在此前發表的有關資本與利息的著述中就已經提出來了。1884年,龐巴維克出版了《利息理論的歷史與批判》;1889年,又出版了《正確的資本論》。在這兩部著作里,龐巴維克對前人有關利息問題的種種論述進行了詳盡無遺的分析與批評,提出了極富獨創性的利息理論--時差利息論。從學術上講,龐巴維克的時差利息論一出,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就垮了。

下面,我不妨對龐巴維克的時差利息論略加介紹。

在人類經濟生活中,最古老、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就是,借錢要付利息。

今天我借了你一筆錢,明年到期我不但要把這一筆錢如數歸還,而且還要付給你一定的報酬即利息;借的時間越長,付的利息越高。可是,錢並沒有生育能力,錢不會自己增值,那憑什麼在還錢的時候,除了還本金還要付利息呢?今天我借你100元,如果明年還,就要還給你103元,如果後年還,就要還給你107元。這豈不是等於說,今天的100元相當於明年的103元?這豈不是等於說,今年的100元比明年的100元更值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龐巴維克的答覆是:對,就是這樣。今天的100元就是比明年的100元更值錢,原因就在於時間,在於時間差,因為明年和今天在時間上相差了一年。

龐巴維克把財貨分為兩類:現在財貨和未來財貨。現在就能消費的財貨叫現在財貨,現在不能馬上消費,要到未來才能消費的財貨叫未來財貨。龐巴維克說:由於人們對於同一種類、同一數量的現在財貨和未來財貨的主觀評價不一樣,兩者之差就是利息。換句話,人們就是認為,現在的財貨通常比同一種類、同一數量的未來財貨更有價值。現在在手的100元就是比明年才能到手的100元更值錢。這種價值上的差別就是利息的來源,而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就在於時間。

龐巴維克說;「現在的財貨通常比同一種類、同一數量的未來的財貨更有價值。這個命題是我提出的利息理論的要點和中心。我要用來闡述利息現象的全部說法,貫穿著現在和未來的差別這一事實;並且,我們全部的理論工作,在本質上和現實上都是圍繞這一事實進行的。」龐巴維克強調:「我以為概括全部真理的要素,就是『時間』對於我們對財貨估價的影響。」因此,人們把龐巴維克的利息理論稱為時差利息論。

不錯,一直也有人反對利息。例如伊斯蘭教就是禁止收取利息的。另外,親戚朋友間接錢,也常常是不付利息的。但是這些都和龐巴維克的理論不矛盾。伊斯蘭教主張借錢不收取利息是為了讓人們多行善事,助人為樂,加強穆斯林之間的兄弟情誼。親戚朋友間借錢不付利息也是因為有情義。別人借錢給我們而不要我們付利息,那是體現了別人的善意;我們借了別人的錢而不用付利息,我們就會感到欠了別人一份情。

如果我們把借錢要付利息的公式寫成:今天的100元=明年的100元+一份利息;

那麼,上述借錢不付利息的公式就是:今天的100元=明年的100元+一份情義。

情義當然是有價值的。因此,這不是否定了、而是證明了龐巴維克的理論:今天的100元就是比明年的100元更有價值,現在的財貨就是比同一種類、同一數量的未來財貨更有價值。

問題是,如果說在穆斯林兄弟之間,在親戚朋友之間,我們可以指望別人的善意,我們可以不用金錢的方式回報別人的情義;那麼,對外人,對陌生人,我們就不能指望別人的善意了;因此,使別人願意借錢給我們並且做到兩不虧欠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付給對方一定的利息。

講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馬克思剩餘價值論的某些錯誤了。馬克思的錯誤之一就在於他忽視了生產過程中的時間因素。

資本家投資企業,花錢買了原料和設備,僱傭工人勞動並付給工人工資,只有在經歷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生產周期之後,生產出了產品,還把產品賣了出去,且不說這中間有風險(因為生產出來的產品能不能賣出去、能賣什麼價,都是事先無法確定的,都是有風險的),就算一切順利,企業也必須在經歷相當一段時間的生產周期之後才能賺到錢。不說別的,單單是根據借錢應該付利息的道理,既然資本家投資在先,回收在後,兩者之間有時差,因此,資本家有權在收回他最初投下的資金之外,再獲得一份利息。這就是所謂利潤。利潤是利息的一種。如果我們承認借錢付利息是正當的,是合情合理的,那麼我們也就要承認,資本家獲取利潤也是正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前所說,由於人們認為現在財貨比未來財貨更有價值,利息便是來自兩者之差。那麼,為什麼人們對現在財貨的主觀評價要比對未來財貨的評價更高呢?這一點容我下次再談。

如前所說,由於人們認為現在財貨比未來財貨更有價值,利息便是來自兩者之差。那麼,為什麼人們對現在財貨的主觀評價要比對未來財貨的評價更高呢?按照龐巴維克,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人們普遍存在著偏重現在、低估未來的傾向。龐巴維克認為,"我們經驗中最重大的一個事實是,我們不太重視未來的歡樂與痛苦"。因為和現在的歡樂與痛苦相比,我們對未來的歡樂與痛苦缺少切身之感,因此顯得遙遠、模煳,起碼是不夠強烈。

想當年我們在大食堂搭夥。每到開飯時間,大家蜂擁而入,每個賣飯的窗口都排起了長隊。見到有人夾塞,小張忍不住喝道:"不准加塞!"旁邊老張悠悠地說:"讓他夾吧。先吃先餓。"

大家一聽都笑了。夾塞的人,本來明明是在占大家的便宜,這麼一說,倒像是吃虧了。豈不好笑。那麼,"先吃先餓"這話對不對呢?當然對。可問題是,人家先吃先飽啊。先吃的先飽,也先餓,後吃的後飽,也後餓。這看上去不是相互抵消,扯平了嗎?不,沒扯平。因為在當下,我們在乎的是先吃先飽,是先吃飽了再說,至於幾小時後我們可能會先餓,現在的我們就不那麼在意了。我們總是更在意現在,更在意當下,而對以後、對未來不那麼在意。

又比如買房子,如果我們手頭錢不多,要一次付清地買買不起,必須再攢個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才能把錢攢夠,因此只有若干年後才能買。於是很多人就願意採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先交付頭款把房子買下來住上再說。雖然我們明知分期付款到頭來總房款要比現在就一次付清付的更多,而同樣的房子,先用先壞,後用後壞,因此先買好像也並不占什麼便宜,但是我們還是願意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先把房子買下來,因為我們圖的就是先住,儘管這樣做會給以後帶來麻煩也在所不顧。我們就是更在意現在而不大在意未來。

新出了一部好電影好書,我們都以先睹為快;新出了一種高科技的電子產品,我們都爭先恐後地去購買,我們甘願為此多付代價,寧肯排長隊寧肯出高價。可見我們是多麼的偏重現在。

這就是人性。畢竟,人生短暫,人生無常,未來充滿不確定,因此,重要的是抓住現在,是活在當下。更不用說有些人意志薄弱,對生活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態度,沉迷於眼前,不能從長計議;或者是由於目光短淺,不會長期謀劃,如此等等。

上述種種,都造成了我們偏重現在、低估未來的傾向。出於這種傾向,我們就會對現在的財貨評價較高,對未來的財貨評價較低。

2,通常,人們總是對未來的經濟狀況抱有正面的期待,相信明天會更好。

尤其是年輕人。窮孩子想上大學,交不起學費,寧可去貸款;因為他相信,如果不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後就得不到更好的工作,得不到更高的收入;如果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日後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足夠連本帶息地償還貸款還綽綽有餘。

另外,由於天災人禍,人們陷入困境,這時,他就會急於在當下得到某些必須的財貨以度過難關,他相信在度過眼下的難關後,未來的情況一定會好轉。這樣,他尤其會把現在的財貨看得比未來的財貨更重。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句話就表明,對於深陷困境的人來說,眼下的一滴水等於未來的一泉水,眼下的一滴水遠遠比未來的一滴水更寶貴。

當然,生活中也有些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抱負面的預期,擔心未來的日子會比現在差。那麼,他就會把現在的財貨保存起來以便滿足未來的需要,因此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現在財貨的價值也至少等於,決不會小於,而可能還大於未來財貨的價值。

3,第3個原因最重要,即迂迴生產。

什麼叫迂迴生產?不是直接生產消費品,而是生產用來生產消費品的生產手段生產工具,就叫迂迴生產。下河撈魚,這是直接生產消費品;編織漁網,這就是迂迴生產。

中國有句古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說,要做好活,先做好做活的工具。可是,你先不去做活,而是去做做活的工具,這不是耽誤時間嗎?不是。俗話說的好,"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個人用手撈魚,一天可以撈5斤魚;如果他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去編織成一張漁網,然後用漁網捕魚,一天就可以捕到50斤魚。

龐巴維克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就是首先通過製造生產手段,然後通過生產手段再去製造我們需要的財貨的迂迴生產。這種生產方式雖然延長了整個的生產過程,但是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龐巴維克說:"作為獲利手段或利息來源的資本的運用,大部分是以這一命題為根據的。"

先前講過,過去有很多人反對利息,理由就是,錢本身不能生育,錢不會自己增值。可是根據迂迴生產的理論,錢可以生育,錢可以自己增值。如果你不是把錢用來自己直接消費,而是用來投資,也就是把錢變成生產手段生產工具,然後再用這些生產手段生產工具去生產,你就會事半功倍。你付出同樣的勞動,卻獲得了比原先多得多的收益。毫無疑問,在這裡,先前的投資是有功勞的。你必須把新增加的收益歸功於投資,歸功於資本。錢能生錢,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知道,在毛澤東時代,嚴格禁止所謂資本主義。不過就是在當時,老百姓往銀行里定期存款,也是有利息的。當時,政府為了鼓勵老百姓存款,提了個口號,叫「功在國家,利在自己。」意思是,民眾往銀行存款是支援國家建設,國家有了錢就可以開辦更多的工廠,添置更多的機器,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可是按照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一切價值都是勞動創造的,象國際歌里唱的「一切歸勞動者所有」,怎麼其中的一部分價值要分給存款的民眾呢?存款的民眾並沒有勞動,憑什麼要得利息,憑什麼不勞而獲呢?那不成剝削了嗎?另外,按照馬克思經濟理論,只有勞動力才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資本不能;那麼,當你說存款對國家建設有功,這豈不是承認剝削有功嗎?這豈不是承認,除了勞動之外,資本在創造更多的價值上也是有作用的,資本也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嗎?可見,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即便在毛時代也是講不通的。

龐巴維克利息理論的基本概念非常簡單、樸素、自然,幾乎是不言自明。後世的經濟學家對他的理論又進行了一些加工、補充和發揮。但要說對資本與利息問題的正確闡述,從而也就是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毀滅性批判,龐巴維克應是第一人。

龐巴維克闡明了利息的正當性。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利息可以使一些人不勞而獲,而且還可以世代相傳。這就會形成所謂食利者。所謂食利者,就是指那些依靠存款,特別是專靠持有有價證券以取得利息或股息收入為生的人。

一談到食利者,難免會引起不少人道德上的反感。俄國共產黨黨理論家布哈林就抓住了這一點。布哈林寫過一本批判龐巴維克的小書,書名就叫《食利者政治經濟學》。

對於這種責難,龐巴維克早就做過說明。龐巴維克說:「利息的理論問題,必須要仔細地與社會和政治問題分清。利息的理論問題所要問的是為什麼在資本上會有利息。社會和政治的問題所要問的是資本應當不應當有利息--利息是否公平,美善,有用,有益--利息是否應當禁止,改善或廢除。理論問題所研究的完全是利息發生的原因,而社會和政治問題所研究的主要是利息的效果。理論問題只是關於真理的探討,而社會和政治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注意實行與策略。」

誠然,利息可能引出若干弊病。但天下之事,幾乎沒有什麼是只有利而沒有弊的。既然我們從龐巴維克的理論中知道了利息的自然性、自發性、正當性和正常性,我們就不應該禁止利息或廢除利息,而只能對其弊害加以某種限制。貨幣即金錢是人類經濟生活的一個偉大發明。金錢帶來的弊病還少了嗎?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詛咒金錢,甚至說金錢是萬惡之源。但是有幾個人敢於否認貨幣的作用,主張廢除貨幣呢?

不久前,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出版了一本書《21世紀的資本論》,熱銷一時,引起巨大爭議。作者勐烈批評當今世界貧富日益兩極分化,對所謂食利者階層尤其不滿。這和馬克思那本19世紀的《資本論》頗多共同之處。但是這兩部《資本論》的結論很不相同。皮凱提提出的解決方桉是對富人收重稅。且不說這種主張是否正確是否可行,但那畢竟意味著皮凱提從原則上並不否認利息的正當性。這就和馬克思認定資本就是罪惡,主張「剝奪剝奪者」大相逕庭。謝天謝地,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赤禍之後,馬克思那套經濟理論總算沒什麼人再相信了。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如果不是在官方的理論上,至少也是在社會實踐中,早已拋棄了馬克思的剝削理論即剩餘價值理論。不錯,在當今中國,民間有很強烈的所謂仇富情緒。但是這裡的仇富,並不是仇恨富人本身,而是仇恨中共的權貴私有化,仇恨那些依靠專制強權搞兩次掠奪而先富起來的那批人。民間要求經濟清算的正義呼聲,和當年中共搞的共產革命完全是兩碼事。這是必須說明的。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壹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212/124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