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在美國看台灣女人和大陸女人有何不同

台灣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所以傳統文化還保持得很好,還有台灣開放得早,所以很多台灣女性的英語比大陸女士好,給人感覺台灣女士,特別是上年齡的女士整體素質要高一些。 台灣女性說話比較柔,特有的台灣腔,軟綿綿的,給人的感覺很溫柔。特別是在公共場合,說話聲音很輕,很會注意說話的環境。

著名博主高娓娓說,在歐美國人的眼裡,亞洲人好像都長得都差不多。在美國久了,就基本上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日本人,哪是中國人,哪是韓國人。就像在一堆人中,我也能知道哪些是來自大陸,哪些來自香港,哪些來自台灣。特別是對女人的判斷,經常很準確,不知道為什麼。儘管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但是香港、台灣、大陸女人就是有一種不同的感覺。

台灣女人(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大陸女性,特別是50、60、70年代的女性,很多名字都比較雄壯,有時分不出男女,比如:衛、偉、華、斌、冰……,看看身邊的女性朋友的名字,就不難看出。這是因為文革前,毛澤東一句「不愛紅妝愛武妝」詩句,就似乎給大陸家長定下了一條鐵律:女孩子的名字一定要雄壯,要陽剛,柔美的不要!

台灣女性名字一般情況下比較柔和:紫薇、婉怡、席慕容,還有瓊瑤筆下那些迷死人的長頭髮女孩子們,名字美,人也美了。

總的說來,台灣女性就像她們的名字一樣,比較女人,不管年齡大小,在不同的場合,會把自己打扮成女性。參加台灣社團在美國辦的活動,看到儘管五六十歲的女性,打扮得很優雅,也很鮮艷,頭髮也打理得很時尚,化妝口紅,在舞會上跳舞,一點也不輸給年輕人,沒有覺得她們是老人。

有人說,台灣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所以傳統文化還保持得很好,還有台灣開放得早,所以很多台灣女性的英語比大陸女士好,給人感覺台灣女士,特別是上年齡的女士整體素質要高一些。

台灣女性說話比較柔,特有的台灣腔,軟綿綿的,給人的感覺很溫柔。特別是在公共場合,說話聲音很輕,很會注意說話的環境。就說女作家龍應台,那麼硬的名字,寫文章那麼犀利,但說話聲音很好聽,很柔和。就算有些台灣女性長相不如大陸女性,但骨子裡更有女人味,這種感覺跟漂亮、時尚與否無關……

保留中國傳統文化

如果你在台灣找中國,也能感悟到一種久違了的溫馨。一些大陸客初看台灣,會有些心理落差,比如台灣怎麼連個氣派的機場都沒有。然而,台灣不是用看的,台灣是要細細品味的。就像一個女人。人們所了解的中國,大陸只是一半,另一半在台灣。但這一半雖小,卻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

他們的「愛」(愛)是有心的,他們的「親」(親)是相見的,他們的「義」(義)中是有我的,他們的「廟」(廟)是經常朝拜的。中國漢字是現代人與古人交流的密碼。密碼不失,方能傳承。

他們的書店是有主張的,堅守在黃金地理位置。逛書店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態度。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只會淪為低智商社會。

他們以忠孝仁義命名道路。道路不只通東西南北,也通古今。東西主幹叫忠孝路,南北縱橫叫復興路(台北);還有仁一路、信二路、義三路、愛四路(基隆);或者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高雄)。他們的機場翻修,會一步一個道歉啟示。謙恭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公權更應如此。人臉是城市最細緻的風景線。台灣人的臉從容淡定,優雅內斂。

他們會熱心為陌生人指路,新一代甚至會拿出手機,耐心為你Google,將地圖解釋給你看。中華民族以助人為樂,美德有傳。

他們一般不拒絕你借電話;迷路了警察不拒絕開車送你;你不買東西不會嫌棄你,會說「謝謝,歡迎下次再來」;臨行前被告知,大陸砍價殺一半的作法在台行不通,且會招致鄙視。通常,他們不認同討價還價,減半還價更是拒絕,買賣誠心、童叟無欺本是中國人的從商傳統。

他們仍把「小姐」當禮貌的稱呼,而「老師」是極令人尊敬的稱謂。

友善是台灣人的關鍵詞。友善不是標語,也裝不出來,不是面子,而是里子。

他們仍保持里長、鄰長的設置,居民一有矛盾或問題,先靠傳統的辦法協調。中國式友善是鄉土社會出發,再擴展到陌生人社會的。

中華民族的里子是鄉土中國。

台灣最值得推薦的是什麼?導遊說是人情和文化。真准,此兩物大陸最缺。文化與人情沒寫在樓面上,卻寫在人臉上。

用「谷歌地球」俯瞰,台灣的城市與珠三角的城市並無大分別。可再看路牌,再看人臉,則是另一道風景線。

環遊世界的學者金觀濤曾說,走遍全球的華人社區,最適宜居住的還是台灣。

在台灣,機場的服務公司叫信實集團,英文sincere,信達雅,又合理念;貨運公司的服務是「送至您府宅」,好一個久違的府宅;公車公司叫「大有大巴」,大有是易經中的吉卦。

如果樓盤叫「將進酒」或「棋琴九重奏」,你不必稱奇。或許你看慣了皇家御庭或歐陸風情。樓盤名稱透出一座城市的底蘊。更多的底蘊在文字中。

台灣的斤兩跟大陸不一樣,還是十六兩制,也就是說大陸半斤,台灣是八兩。

台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評語:北京好看不好玩,台北好玩不好看……

假如去台灣觀光,錯失了自然美景不足惜,因為大陸也有,但若錯失了文化就未能觸摸到這個小島的核心。因為文化是台灣最大的附加值。

台灣人八成信佛教,全島廟堂多達萬餘座。

著名的佛教的「四大」是: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禪寺和慈濟會。街頭宣善的提示更是隨處可見。領導人或地方官常去拜廟以便親民。比如土地廟的社會功能非常直接:護國佑民。

關於信仰,台灣人的理解是:只要大家集中願力,定有好果,與迷信無關……是宗教維繫著一方安定,而非什麼政.黨。

台灣小吃

不說說小吃好像對不起台灣。康師傅牛肉麵在大陸吃香可在台灣不名一文。在台灣隨便一家阿公阿婆的館子都有上百年,並不因城管掃蕩一空。

小吃攤是城市一道誘人的風景線。「非50年不夠道地」,這是一位雜誌同仁定下的吃規。看來,沒有城管的城市很美好。

台灣小吃為何能做到精緻細膩、原汁原味,一言以蔽之:「有根」。一家店做死這條巷子,一百年不變。大陸老字號要麼被公私合營,要麼盲目擴張,都失去了根基。小吃如此,民族亦如此,都是有國學家底的才喊出民主、科學,終成一代學貫中西的大師。無根如浮雲!

中國的食品危機,多數壞在了人們沒有了長遠預期,撈一票就走。

「富過三代,才知穿衣吃飯」。台灣「飯店教父」嚴長壽概括了台灣社會的三個階段:第一代由貧轉富,暴富之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口味很重;體態臃腫、血壓升高之後,轉向第二階段,即講究清淡、健康、均衡;第三階段人們不只為口腹之慾和健康而吃,而是要吃出文化、吃出藝術來。台灣正從新富到成熟社會轉型,而大陸還處於新富階段。新富的另一個說法是暴發戶。

兩岸對比,從社會進程上看,台灣提前二十年預演了這個過程。

傳統的環境觀是天人合一,這一點台灣人做得不錯。導遊笑稱LV包包是用來裝垃圾的——出外垃圾只能兜著走,因為街頭很少有垃圾桶,這是敦促你少製造垃圾。餐盒不能丟公共垃圾筒,否則被罰。

人行道上,汽車如果離行人少於三米司機會被罰款600元台幣。這才叫人道主義,大陸這邊則是車道主義,汽車從來不讓人,還嫌你走得慢猛按喇叭。

台灣大部分地區民風純樸,即便在台北摩托車夜晚也是放在外面一排,無人看管。逛夜市你不用擔心被偷包。打的不用擔心被宰,因為司機擔心被投訴。在台灣,被投訴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除選戰期間,台灣人基本上離政治很遠。

在台灣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政治無處不在的社會不是好社會。

旅遊就是現代人的朝聖,從別處尋找生命體驗。

大陸與台灣,似曾相識又彼此陌生。台灣2300萬人,大陸13億人。究竟誰更代表那個傳統的中國?在台灣找傳統中國的味道,能感悟到久違了的溫馨。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我是紐約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308/125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