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徐行:「都挺好」一點也不好

作者:
在中國,不僅僅是有信仰的人們遭受迫害,常人之間的勾心鬥角也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同事的一位表姐近日從北京來美旅遊,說現在簽證極其困難,她能成功簽出竟然遭到單位不少同事的羨慕妒忌恨。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惡」,難道就真可以在《都挺好》的笑鬧中被掩蓋嗎?如果中國真的像電視劇說的那麼好,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人仍然如此嚮往美國?砸鍋賣鐵也要把下一代送海外讀書?為什麼共產黨有那麼多裸官?

最近大陸熱播家庭劇《都挺好》造成廣大迴響。許多人在一地雞毛的家庭糾紛里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網友們紛紛留言討論,有人說自己的母親就像劇中的蘇母(陳瑾飾),還有人泣訴自己的父親根本就是劇中的蘇大強(倪大紅飾)。

暫且不論中國連續劇特有的煽情淚水與嘶吼爭吵,這部真實戲描繪了許多中國人面對的問題。海外也有不少華人追看此劇,因為除了「重男輕女」、「老人贍養」等當下中國社會的核心議題,劇中大兒子蘇明哲(高鑫飾)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攻讀史丹佛碩士,留在美國就業、自組小家庭,表面風光,背後卻有許多辛酸:「我們是什麼啊?我們只是在國外可憐的打工仔」。

《都挺好》表面是針砭中國現代社會問題,事實上仍沒未跳脫中共的「主旋律」,劇情洋溢著中國經濟發展富庶,城市建設繁榮,就像劇中主角「蘇家」這樣的小老百姓們,也可以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海歸、金領。但中國人們真實的生活真是如此嗎?這些表面風光是假想,仍是中共主導整個社會追逐經濟效益,人們已淪為笑貧不笑娼的拜金主義,只有被洗腦的人才願意生活在那種環境。

難道這些海外華人忘了當初為什麼要努力求學拼命出國嗎?中國社會內部的高壓,各種貪腐與權錢鬥爭,這些可能才是中國人嚮往海外自由生活的真正原因。劇中長子努力求學拼得好文憑、好工作,但逐漸失去了目標與方向。身邊一些移民美國二、三十年的朋友總喜歡說自己的生活是「好山、好水、好無聊」,日復一日的消磨,早已忘了初衷。人就是這麼不知足。

眾所周知,毛澤東曾發表文藝政策,借文學作品潛移默化、改變人們的思想,如今中共嚴控電視劇,影視傳媒也被改造為洗腦工具。就如文學作品有拙劣好壞,影視作品亦然,有赤裸裸宣傳中共抗日的「偽歷史」神劇,或是看了片頭就知道結尾的「民族大片」;也有像《都挺好》這樣的家長里短,將瑣碎生活拼湊成中共政府希望人們發展的「想像」。

觀眾看著看著,隨著劇中主角嚎哭、隨著劇中主角謾罵,漸漸的,北京人習慣了霧霾,習慣了強拆、習慣了有毒食品,習慣了沒有信仰的人生、漠視法輪功學員等弱勢群體遭受的殘酷鎮壓,除非有一天鎮壓落在自己頭上。

在中國,不僅僅是有信仰的人們遭受迫害,常人之間的勾心鬥角也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同事的一位表姐近日從北京來美旅遊,說現在簽證極其困難,她能成功簽出竟然遭到單位不少同事的羨慕妒忌恨。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惡」,難道就真可以在《都挺好》的笑鬧中被掩蓋嗎?如果中國真的像電視劇說的那麼好,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人仍然如此嚮往美國?砸鍋賣鐵也要把下一代送海外讀書?為什麼共產黨有那麼多裸官?

此劇最耐人尋味的還有一群集體「崩壞」的男性形象。過往中國傳統的父慈子孝,男性不僅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也是精神依靠。但劇中的蘇父卻是一個自私、怕事,所有問題都交給妻子處理的男人,妻子過世後,他依舊懦弱無為、貪得無厭;長子則是從小被呵護的天資驕子,表面上工作順利、家庭美滿,實際上是失業了不敢告訴家人,嘴上承諾答應,行動付之闕如;次子蘇明成(郭京飛飾)則是更糟糕的「媽寶」,三十好幾了仍倚靠父母退休金生活,婚後仍安心當「啃老」族,最糟糕的是他無法承受壓力,控制不住自己情緒時,就以暴力解決問題,甚至將自己的妹妹打到需送醫院治療。種種矛盾,則要從小不受父母待見遠走高飛的小女兒(姚晨飾)來化解收拾。這齣戲意外透露中國社會另一個弔詭的現況:陰盛陽衰。

每回大兒子越洋電話問父親生活如何時,父親總是先說:「都挺好」。事實上,這一家人一點也不好。每每看到劇中蘇父出現的片段,就不禁想起那個有趣的命題,究竟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歷經文革洗禮的一代人逐漸凋零,但他們卻依舊刁鑽,「闔家歡」的背後是各種對子女的算計與心態揣摩。

中共社會缺乏「養老」體系,獨生子女制度更讓贍養父母變為沉重的負擔,這已經成為一代中國人正面臨的現實問題。《都挺好》揭示「贍養問題」也發生在多子女家庭,誰能養?誰來養?不論是老人或子女,出發點都不再是人倫天性,而是義務承擔,甚至是考慮如何推卸「撫養問題」的種種心機盤算。

中國傳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已被拋諸腦後。這部戲仍未完結,但按照中共電視劇的邏輯套路,基本上可預見最後蘇家兄妹大和解,猶如劇名最後一家人「都挺好」。

但戲終究不是人生,在信仰和道德缺失、危機四伏的中共國,誰也好不起來。◇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320/126311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