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古代五大民居

作者:

在古代,雖然沒有現代這樣的科技,但華夏子孫們運用他們的智慧,利用周圍環境及氣候,建造出了各種各式的舒適民居。這些古建築效果圖,跟大家一起來交談下中國古代五大民居類型。

1.古建築效果圖——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住宅典型。根據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況,有兩進院、三進院、四進院或五進院幾種,大宅除了縱向院落外,橫向還有平行跨院。

最常見的是三進四合院,建築特點是:前院很淺,以倒座為主,主要作門房、客房、客廳;大門在倒座東、住宅的巽位(東南角),大門東邊的小房間多用於塾;緊靠大門西邊的房間用於門房或男僕房;倒座西面有廁所。前院屬於接待區。

內院屬於家庭主要活動場所。外院和內院之間以中軸線上的垂花門相隔,界分內外。內院正北是正房,也稱上房,為全家地位最高者的住房,正房兩邊有耳房,是正房的輔助功能區或作他用;內院兩側為廂房,是晚輩居住的房間;由耳房和廂房山牆和院牆圍合的窄小空間稱為「露地」,當作雜物院,也有布置成小景觀的;抄手遊廊是連接垂花門、廂房和正房的,方便與雨天和雪天行走。

後院的後罩房在四合院的北部,為倉儲、廚房和雜役住房。如果有後門,位置在院子的西北角;後院內有井,是家庭服務區。

四合院的大門有等級之分,金柱大門、蠻子門、廣亮門為官宦、貴族人家門。如意門為平民門。前者是屋宇式大門,後者是牆垣式大門。

四合院主要建築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間也有用平頂的。房屋對外不開放,朝向內院的一面採光。室內設炕床取暖,分隔用隔斷牆(木框架覆板,外糊紙)或碧紗罩(隔扇輕巧,格心鑲裱字畫,可摘下)和落地罩。頂棚由架子與面層組成,架子多用木質方格,有的用秸稈紮成,表麵糊紙;地面用磚鋪,有方磚和小磚兩種。上等住宅用磚大,磨邊,刷桐油,最後打蠟。室外用普通條磚。

2.古建築效果圖——天井式住宅

蘇南地區的住宅,大概有以下三種等級:城市官式住宅,鄉鎮天井式住宅和民間小型住宅。

城市官式住宅的建築特點:住宅縱深若干進,橫向平行有兩三條軸線,從大門起,軸線上排列門廳、轎廳、門樓、大廳、正房,建築之間用很小的院子相隔,兩側軸線排列花廳、書房、臥室、小花園、戲台等。

鄉鎮天井式住宅建築特點:平面採用對稱式,只有一條軸線,軸線上有門屋、轎廳、儀門、大廳、樓房等建築,有的還有庫房,在水網地區還另外有船廳。

民間小型住宅建築特點:平面大多不規則,主體建築成天井圍合,但大門順應街道,出現斜入、側入。建築利用不規則地形作花園,有的建築臨水架設,臨街、面水都有門道出入。

吳縣東山的尊讓堂是明代建築,平面呈倒「凸」字形。第一個天井是三合院。第二個天井是樓層圍合而成,上樓入口在院子右邊,院子兩側有廂房。正面為三開大堂,做起居用,大堂的兩邊有五間臥室,樓梯在東邊。樓後還有一個橫長的院子。兩個天井之間有很窄的橫向院子和廊,稱為「備弄」,有巡邏和防火的作用。

這樣的住宅垂直通風量大,又能減少太陽照射,占地面積小,符合江南中下游炎熱,人口眾多的特點。

建築為抬梁式和穿鬥式的組合,梁採用月梁。脊檁重量通過兩層斗拱傳到樑上。上下層柱子不對齊,上層柱子立於樑上。

3.古建築效果圖——客家圍龍屋

客家人的住宅,由於移民的原因,以群聚一樓為主要方式,樓高聳而牆厚實,用實土夯築而成,圍龍屋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覆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覆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誌》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鐘,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圍龍屋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後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圍龍屋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

4·古建築效果圖——窯洞

河南鞏縣處於黃土高原南緣,黃土層面積占全縣60%,厚度由10米至百米。隋代時已經有鞏縣窯洞的記載,唐代的杜甫就誕生於窯洞之中。宋代民間窯洞已經很普及了。窯洞主要有三種:(1)開敞式靠崖窯;(2)下沉式窯院;(3)磚砌的錮窯。

鞏縣的明清「康百萬莊園」窯群,是我國黃土高原地區規模最大的靠崖窯住宅群。整個莊園占地64300平方米,除了73孔磚砌錮窯,餘下的為16孔磚拱靠崖窯。

下沉式窯院是在沒有天然崖面的情況下,於平地下,挖豎穴成院子,再由院內四壁開挖窯洞。地面入窯洞用坡道和台階。排水有涵洞和院內挖滲井。窯洞上方有3米左右的土層,解決了冬暖夏涼的問題。

錮窯如鞏縣新中鄉的錮窯群,建於清末和民國年間,依山勢呈三個台階布置。每孔窯寬4米,深12米,高3.5米,窯前兩側為明柱外廊歇山式廂房,形成獨立院落。各層窯外設樓梯上下貫通。

無論哪種窯洞,都向土層縱向擴展空間,需要多室時,可橫向並聯幾窯。一般臨窯口空氣充足處設立灶、炕,深處用於儲藏;窯面用磚裝飾,或者仿木雕磚。

鞏縣窯洞和其他窯洞一樣,冬暖夏涼、防火隔音、經濟適用、少占農田等優點,但也存在潮濕、陰暗、空氣不流通、施工周期長等劣勢。

近代窯洞為了解決通風問題增加了很多設施,如室內增加排吹風機、增設偏窗、挖前後院、設計太陽能通風、爐灶通風、豎直風道等方法。

5.古建築效果圖——吊腳樓。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干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築。

依山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關牲口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杆。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儘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得里里外外都塗上桐油又乾淨又亮堂。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臥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臥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裡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裡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杆,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第三層透風乾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才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325/126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