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決定台灣「明天」的因素是什麼?為《台灣關係法》40周年而作

作者:

今年4月10日是《台灣關係法》簽訂四十周年之日,美國來自共和、民主兩黨的五位參議員近日提出一個議案以資紀念;台灣則正逢總統選舉競選活動開始,香港與澳門特首均接受台灣高雄市長韓國瑜訪問,此舉表達了北京對韓國瑜參選2020總統的期許。台、中、美「新三國演義」的序幕已拉開,在參與的三方中,誰是決定台灣明天的因素?

中華民國政府的色彩決定與北京關係的遠近

2011年我去台灣聽到的名言是:現在台灣人最不怕的就是換政府與換總統,覺得這屆政府與總統不行了,讓他下台,換個總統試試看。

這種看法,一方面表示台灣選民在選舉中可以體現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說明,由於台灣地方小,風狂雨驟易起變化,政治人物由紅轉黑可能就因一個不太大的事件。但這種看法忽視了一點:人民委託的代理人——政府首腦一旦選出,必然會對政治產生作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選舉是會產生後果的」,這話不僅對美國適用,對台灣也同樣適用。陳水扁蔡英文當家的台灣,與馬英九的台灣有完全不同的政治氛圍,對北京的態度也迥然相異。

最近台灣媒體採訪我時總要問到一點:韓國瑜是不是中共大外宣的產物?我的回答是:「韓流」的出現,首先是台灣民心的轉變,其次才是北京借勢成事。在太陽花運動前後,通過打倒「外來政權」凝聚的民氣,化為對本土人執政的高期待。蔡英文女士執政以來,經濟上難有作為,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又對美國民主黨的「進步」政策過份追隨,將同性婚姻置為主打議題。台灣人當中有不少早就厭倦了藍綠之爭與統獨議題,也不喜歡民粹當道的務虛激情。20多年來一直是「綠地」的高雄人民早就存在較強的危機感,韓國瑜一句「高雄又老又窮」引發共鳴,瞬間就讓高雄由「綠地」變成「藍天」。

台灣人因為厭倦藍綠之爭,在政治上一直希望有所謂「第三方力量」出現,經濟上則希望台灣能夠回歸亞洲「四小龍」時期的輝煌。但在兩黨成勢的情況下,第三方力量很難崛起。高雄「綠地」變「藍天」之後,在全島範圍內,韓國瑜滿足了台灣「第三方力量」的想像:他屬於藍營,卻沒有官場習氣,說話直白,清廉而不腐敗,引起多方期待,因此,韓國瑜的人氣、網路聲量一路攀升,在台灣匯起一股「韓流」。

北京為什麼支持韓國瑜?

「韓流」成氣候之後,北京很快發現,可以將2020台灣大選翻盤的賭注押在韓國瑜身上,於是利用親中媒體發力,將韓國瑜努力包裝成台灣人民願意接受的未來領袖。今年3月22-23日,韓國瑜一行接連走訪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獲得當地高規格接待,分別會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澳門特首崔世安,並先後獲港澳中聯辦主任會見。對台灣一位市長給予這種前所未有的高規格接待,可視為北京一種明確的政治背書。

台灣還在爭議藍營的「天王」們是否願意推出韓國瑜做2020總統大選候選人,但這點其實毫不重要,只要北京需要,在台灣政商兩界就會形成「需要」。3月25日,在投資上從不踏空、擅長隨機應變的台灣富商郭台銘(英文名Terry)開通Line@粉絲團帳號@terryGou1018,公開為韓國瑜助選,相信跟進者將有不少。

無論台灣人怎麼想,台灣經濟已經與大陸形成一體相聯的趨勢。這一趨勢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當時,港台位居四小龍,大陸貧窮落後,需要借兩地之力發展;不到十年,大陸憑藉勞動力、土地價格、稅收優惠等「比較成本優勢」,讓港台經濟空心化,香港的四大產業除珠寶業之外的製衣、電子、玩具都陸續北移,台商更是大量湧入中國投資,此後成了港台兩地需要依賴大陸支持,對香港,北京政府最喜歡說的是自己「放開大陸人士香港游,讓港人獲得旅遊收益」。對台灣,大陸最喜歡引證的數據是:從1990年到2015年這25年時間裡,台灣GDP占大陸比重,竟然從43.8%斷崖式地跌至4.56%,以此來證明台灣的衰退。

台灣當局也不得不面對以下事實: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與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即使在2015年蔡英文當選之後有所下降,但直到2018年底,台灣仍然是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中國則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並有444家非金融企業赴台設立了公司或代表機構,備案金額25.69億美元,領域涵蓋批發零售、通訊、餐飲、塑膠製品、旅遊等多個行業。

台灣事實上是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儘管中共在國際社會圍剿與孤立,仍然改變不了這一事實。因此,中共不能在台灣直接實施統治,只能通過「以商制官」、加深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關係,讓北京勢力逐漸滲透台灣。以反服貿協議為主的「太陽花運動」之後,國民黨不僅失去了政權,而且陷入衰敗之勢,中共干預台灣政治失去一隻可用得著的手。但富有政治鬥爭經驗的中共,在等待中尋找機會,忍耐了四年左右,終於等來了「韓流」,發現了讓台灣「綠地變藍天」的可用之材。

可以預見,由台灣親中財團投資控制的親中媒體在未來的幾個月中,會開足馬力宣傳,為台灣人民打造出一位遠勝於空喊民主的「空心菜」總統,當然也會送上一些讓台灣人得到經濟利益的大禮包。

美國的態度是平衡台海關係的重要砝碼

全世界都知道,所謂「台海關係」,事實上是美、中、台三角關係。美國道義上不能放棄台灣,主要是緣於當年讓中國加入聯合國時對台灣的承諾,這承諾體現為《台灣關係法》,這部法規最關鍵的是第二條第二款:「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以及「美國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這一相關條款。具體解釋,就是只有在中國大陸對台灣使用「武力統一」之時,美國才會出兵保護台灣。這意味著美國不會主動出兵幫助台灣獨立,而且也不排斥台海兩岸自願「和平統一」。台灣人認為美國必須要保護民主的台灣,恰恰不是《台灣關係法》的內容。

理解了這一點,就能夠理解台灣馬英九政府時期,兩岸關係日漸密切,甚至連和平統一的最後一塊鋪路石《服貿協議》都差不多要被批准,美國卻一直未出面干預,其原因就是《台灣關係法》的基本原則。自從歐巴馬任美國總統以來,由於台海互動頻密,實現了海空運直航、大陸客訪台、經濟合作等各方面的密切交流,加之北京對台灣上層的統戰工作非常成功,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紅色滲透日益加強,美國已經採取一種無為、不加干涉的消極立場,北京當時甚至有種看法,美國的對台灣關係法行將結束其歷史使命。川普上台,美國對台海關係的態度發生變化,再度強調《台灣關係法》的重要性。

台灣人選總統是個高難度技術活

中華民國政府首腦處理台海關係,當然得考慮中美兩國的態度,對中國要巧周旋,以保住台灣的事實獨立為最終目標。由於保持台灣的事實獨立而非爭取名至實歸的獨立(即台獨),與美國目標一致,容易取得美國支持。陳水扁當年失敗的教訓在於不合時宜地展現了「倚美求獨」的姿態,既為中國痛恨,也失去美國支持。有鑑於此,蔡英文對美國倒是善於借力,通過美國減緩大陸對台灣的壓力。但如何周旋北京,則是民進黨與蔡英文的「短板」。

蔡英文所在民進黨的主要基礎是草根,台灣國民黨多年經營,在政界、商界、傳媒、學術文化界中均有很大實力,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只是政治精英受挫,商界與傳媒、學術文化界、軍界的實力受到的削弱有限。因此,蔡英文不得不面對這幾方勢力的不合作以及見縫就鑽的反對活動,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的失敗其實並不算很意外。

由於北京過去多年來持續採用各種軟性滲透,如北京對媒體的紅色滲透,對軍隊政界商界的利益誘惑等,這需要台灣自身加強抵禦。馬英九執政失敗,就在於對所有這些滲透都順水推舟,樂見其成。台灣人民可以對政府不滿,可以對政府首腦提出任何批評,但如何才能夠選出一個在中美兩大強權的夾縫中找到自保之道(兼顧經濟民生與反中國紅色滲透)的政府首腦,卻是一個民眾無法完成的高難度技術活兒。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澳洲廣播公司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10/127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