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朋友圈的3條潛規則 暴露一個人的社交層次

作者:
朋友圈是你的私人領域,但它更是一種社交。如果你希望隨心所欲,大可以屏蔽所有人,如果你想分享,就得學會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同時把握好分寸。

你的社交層次如何,通過朋友圈便能看出大概。哪怕有網絡這層面紗,從朋友圈裡也可以看出你最真實的樣子。朋友圈是你的私人領域,但它更是一種社交。如果你希望隨心所欲,大可以屏蔽所有人,如果你想分享,就得學會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同時把握好分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朋友圈慢慢淡出了我們的生活。

昨天問起朋友,現在怎麼不更新狀態,他說自己已經好久不看朋友圈。

「一眼也不看?」我驚訝地問。

「差不多,現在的朋友沒啥意思,除了微商點讚,就剩柴米油鹽,稍有不慎還會泄露個人隱私,實在沒啥可看的。」說完後,他又補充了一句,「沒有朋友圈,我反而過得更好。」

我點頭,心裡卻不是滋味。

如今的朋友圈,只剩下圈,卻沒了人情。

別把朋友圈當作情緒垃圾桶

大多數人之所以成為情緒的奴隸,不是因為愚蠢,而是因為這樣做異常簡單。

阿寬,我的前任同事。

剛認識的時候,我們都認為他是一個靦腆內向的人,等加了微信,才發現阿寬只要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發朋友圈抱怨,少則幾條,多則洗版。

內容又尖酸刻薄,滿是戾氣,一度逼著辦公室的很多人悄悄屏蔽了他。

因為單看那些狀態,你會覺得此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全世界都是敵人。

久而久之,阿寬把這種負面情緒也帶入了工作,讓各種來往的同事都很不舒服。

或許是體會到了那種無聲的抗拒,阿寬主動提出了辭職。

說實話,他的離開讓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情緒有著傳染性,一個總是在朋友圈散步負能量的人,與其說爽自己,不如說糟蹋別人。

既然是生活,就免不了遇到糟心事,如何處理是你個人的問題,過度在朋友圈吐槽,就是在強行向別人灌輸你的垃圾情緒。

沒有人應該成為你發泄的渠道。

想要生活越來越陽光,需要的是我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抱怨。

別在朋友圈暴露自己的隱私

80後的阿祥是個普通白領,廣州人,特別喜歡發朋友圈,恨不得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在朋友圈直播自己的生活。

某天他下班回家,發現大門敞開著,家裡的東西被翻得亂糟糟的,急忙報了警。

幾天以後,偷盜者被抓,阿祥去了警察局一看,發現對方竟然是自己新認識的朋友。

通過警察審訊後,阿祥才知道,原來那位朋友最近剛失業,他通過阿祥每天發的朋友圈內容和定位,熟悉了阿祥的生活習慣,什麼時候跑步,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上班,全都一清二楚。

掌握了這些信息,作案實在容易。

如此橫禍竟是朋友圈作祟,阿祥懊惱不已。

然而這世上又哪來的後悔藥?

與之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2017年9月,山東省青島市的楊女士和女兒青青前往甜品店,她按照慣例拍照分享,隨後叮囑女兒等著,她去取餐。

她前腳剛走,就有人來到桌前和小女孩搭話,青青剛開始並沒有理睬,但那個陌生人竟然叫出了她和楊女士的名字,並且展示了楊女士發在朋友圈的合照。

青青看到照片,聽到媽媽的名字,立刻動搖了,被對方哄勸著向店外走去。

幸運的是,店內恰好過了墮胎高峰期,有幾個大學生看到了全過程,見勢頭不對立刻上前阻止。

事後通過孩子的描述,楊女士才發現是朋友圈惹出了災禍,只要是加上她的人都能看到合照,也能知道女兒的名字。

讓楊女士更為後怕的是,直到被抱進懷裡,青青仍舊以為那個陌生人是媽媽的「朋友」。

朋友圈裡切忌不能暴露太多隱私,適當分享,謹慎把握分寸,才會讓生活中潛在的危險遠離你。

想要生活安全高質量,依靠的不只是警察或者小區物業,還有自身的警惕。

不要做發朋友圈,卻不回消息的人。

在上家公司的時候,有兩個年輕人讓我記憶猶新。

小天和小霞是當時同批入職的實習生,兩人都是應屆生,小霞性格活潑,小天卻默默無聞。

當時大家都看好小霞,結果僅過了2個月,小霞就被辭退。

雖然她能力不錯,可是同事們只要提起,都會不斷搖頭。

我曾與她對接過幾次工作,印象確實極為糟糕,在微信上告知她事務,總是遲遲不見她回復。

最初的幾次因為小姑娘是新人,我沒有表現出不滿。

但有一回我在微信上轉達重要通知,她又沒了聲音,我主動提醒,結果還是石沉大海。

誰知剛打開朋友圈,第一條就是小霞剛剛發表的狀態,配圖是書籍和咖啡,滿滿的歲月靜好。

後來在和其他同事聊天的時候才知道,小霞其實一直有這種問題。

而小天不同,通知她的事往往都會得到及時回復,如果因為事情錯過了,她也會及時補上抱歉。

所以久而久之,哪怕有些細節比不上小霞,我們也更願意和這種靠譜的年輕人說話辦事。

前幾日和前同事聊天,才聽說小天年紀輕輕已經做到了中層,而小霞據說還是個普通員工,幾年了也不見長進。

無論是工作抑或生活之中,哪怕錯過了消息也應該在看到時回復,至少讓對方知道你已經收到。

一次兩次可以理解,經常發朋友圈不回消息的人絕不是單純的記性差,而是根本沒有把事情放在心上。

朋友圈這個所謂的私人空間恰恰能體現出最真實的素養。

這種行為只能證明,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那個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願意讓自己過得開心。

想要生活越來越舒暢,事業進步,就需要學會體諒他人,只考慮著自己,他人又何必考慮你?

你的社交層次如何,通過朋友圈便能看出大概。

哪怕有網絡這層面紗,從朋友圈裡也可以看出你最真實的樣子。

朋友圈是你的私人領域,但它更是一種社交。

如果你希望隨心所欲,大可以屏蔽所有人,如果你想分享,就得學會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同時把握好分寸。

無論是用於發泄,用於展示生活,或者是抒發自我,朋友圈都需要我們精心去經營。

因為這世上從來沒有絕對的自由,如果有,那它只意味著絕對的自私。

生而為人,人和人聚在一起,才叫生活。

最初我們發朋友圈的本意都是在記錄自己的生活或者分享,所以真正變味的或許不是朋友圈,而是我們日漸浮躁的心,越發複雜的社會。

但身在浪潮之中,不能總希望潮水改變,也需要從自身思考。

朋友圈是你的,你能改變的東西有很多。

(文中配圖來自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圍爐夜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13/127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