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理念錯了 解決危機只會造成更大危機

作者:

股市崩盤後,絕望的人們擠在紐約街頭,企盼奇蹟發生

"您是想住宿,還是跳樓?"

1929年10月29日,據說從這一天開始很長時間,凡有人來詢問,紐約市區旅館的前台,都要先問他這句話。

因為,這一天,美國正遭遇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一夜之間,美股暴跌,股價下跌之快,連股指顯示器都跟不上,十幾位華爾街股票經紀人跳樓自殺。

此後短短兩個星期,美股市值縮水了一半,無數企業破產,幾千萬人失去了收入來源。

美國大蕭條中,無家可歸的失業者

自此之後,美國陷入長達十餘年的"大蕭條"。

正如所有的疾病一樣,只要社會出了問題,就一定有人站出來說自己有藥方。1933年,憑藉"解決美國正面臨的危機"的承諾,富蘭克林·羅斯福高調上台,並推出所謂新政,羅斯福也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任期超過兩屆的總統。

然而,羅斯福新政,真的拯救了大蕭條嗎?

▍經濟危機源於干預主義

1920年代,在大蕭條爆發前,美國經歷了8年前所未有的繁榮,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

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個國家的總和。時任總統柯立芝曾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

展現"美國夢"的閃耀與悲悵的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正是以"咆哮的二十年代"為背景。

然而,繁榮之下,危機四伏。因為,美國的這次繁榮,並非正常的市場現象,而是建立在政府操縱的信貸擴張基礎上。

1924年,柯立芝在演講中表示:"降低利率,已經成為本屆政府的基本政策"。當時甚至還有人宣稱,如果不對貸款進行補貼,就是在"損害公眾利益"。

1921-1929年,整個繁榮期內,由於長期的低利率,信貸規模持續膨脹。8年間,美國貨幣供應增長了61.8%。

社會中增加了這麼多"熱錢",當然就需要一個出口。

於是,企業家被誤導,開始投資原本不該投資的項目,特別是重工業、房地產等資金密集型產業。越來越大的投資需求,導致原材料價格和工資的相應上漲。

同時,消費者也被誤導,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原本買不起房子的人,開始借貸買房,加劇了房地產泡沫,以及不可持續的借貸消費。

最終,當過度投資和過度消費轉變為嚴重通貨膨脹,擴張性貨幣政策無法持續時,股票和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貸款難以收回,信貸收縮,蕭條由此發生

——試想,因干預主義而起的經濟危機,怎麼可能用羅斯福新政——一種更激進的干預主義所拯救?

以巨額公共開支救市的羅斯福新政,加速了通貨膨脹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凱恩斯主義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人們相信,經濟危機是因為市場需求不足,於是,解決危機的方案,就變成了政府刺激經濟,大量印鈔,大搞基建。

但真實的邏輯恰恰相反:政府刺激經濟——市場虛假繁榮——泡沫破裂——經濟危機。此時,如果繼續依靠政府干預,來拯救經濟危機,無異於抱薪救火,只會造成新一輪更猛烈的危機

事實上,在羅斯福上台前,美國尚有金本位制守住貨幣增發的最後底線。但到羅斯福新政時,為了推行以"復興"為名義的各項積極財政政策,美國已經放棄了金本位制,大量超發的貨幣,嚴重干擾了市場自我調節的過程,讓早就可能結束的大蕭條,一直持續10多年之久。

▍"解決問題"為何變成了

"製造更大的問題"?

1981年,著名的保守主義政治家里根成為美國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他留下了那句著名的"In this present crisis, government is not thesolution to our problems;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里根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理念和方法一旦錯了,看起來越是努力地解決問題,結果卻變成了製造更大的問題。

在里根時代,美國終於擺脫長達十餘年的"滯漲"

然而,從羅斯福新政起,直到美國人重新認識這一點,足足經過了50年。

美國人是幸運的,50年前飲鴆止渴的羅斯福新政,很可能導致的一場更大危機,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掩蓋了。

然而,危機可能被掩蓋,但常識卻不會因此而改變。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誤信,像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一樣,由國家壟斷鑄幣權,操控經濟和財政制度,是天經地義的。但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所謂的"天經地義",正是問題的根源。

——直到經濟學家哈耶克的思想問世,這個"神話"終於被打破。

1944年,哈耶克在全世界對烏托邦趨之若鶩時,以《通往奴役之路》向世人預言:烏托邦主義只會帶來匱乏、混亂和奴役,最終自我毀滅。諾獎得主彌爾頓·弗里德曼,將這本書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著作"

二戰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思想主導了整個主流經濟學界,各國紛紛濫發紙幣、擴大赤字,經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哈耶克飽受嘲笑和攻擊,成為"孤獨的反對派"。直到1970年代,歐美爆發"滯漲"危機,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困苦,凱恩斯主義聲譽掃地。在危難中,哈耶克的思想終於受到了重視。

▍貨幣的自由競爭

扼住經濟危機的咽喉

通過分析歷史上多次通脹、失業和大蕭條,哈耶克發現了"鑄幣權被壟斷"與"通往奴役之路"的隱秘關係:一旦賦予"法幣"不可撼動的正當性,個人就無可避免地"在冠冕堂皇的旗號下被剝削","無論多低的通貨膨脹,都會積累成全局性的大災難"。

哈耶克主張,貨幣的使命應該回歸個人自由本身:只有鑄幣權像普通商品一樣,也可以進行自由競爭,個人自由才可能得到最大保障;對貨幣信用的選擇自由,不僅是個人經濟自由的切實保證,而且是制止通貨膨脹、經濟持續增長的不二法門

這一天才式的洞見石破天驚。它幾乎顛覆了迄今所有關於貨幣的"正統"觀念,也成就了哈耶克最後一部經濟學著作——《貨幣的非國家化》。英文版主編阿瑟·塞爾登嘆服:"這項發明,也許是說給生活在後天的人聽的"。

——原創:先知書店  千字文華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千字文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19/127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