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軍事無禁區:中越戰爭 鄧小平為什麼要「速戰速決」

可以說,中越戰爭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此鄧小平把戰爭設定為1個月,點到為止,防止事態擴大。當時越南最精銳的6個師都在柬埔寨,在中國邊境的則是省級地方武裝力量。當越方決定調回精銳部隊北上增援時,解放軍立即撤出越南,說明歷經文革之後中國部隊的戰力明顯不足,難以和越軍硬碰硬的對決。

鄧小平1979年訪美,意在聯美制俄,防止蘇聯向東南亞擴張,對中國形成南北夾擊。圖左鄧小平、圖右美國總統卡特

本欄目每周五首播新節目,之後還有幾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聽,或透過 YouTube及RFA官網收聽。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在上一集欄目,談到美國在越戰中的慘痛教訓,促使美國進行前所未有的軍事革新。有網友問我,中國1979年2月入侵越南,進行所謂的自衛還擊戰傷亡慘重。但這場戰爭似乎沒有對中國的軍事革新帶來明顯的影響,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來嘗試探討這個問題。

中越戰爭狹義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到3月16日,廣義上是指1979年到1989年將近10年的中越邊境軍事衝突。今天我要講的是狹義上的中越戰爭,雖然只有1個月,卻暴露解放軍當年的種種缺失。習近平曾在軍隊的一次重要會議上說:1979年自衛還擊戰剛開始的時候,他擔任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有機會到海南島陪同軍委副主席葉劍英。當葉劍英看到從北京發來的第一份戰報後說了一句話:「咱們現在有些打法,看來已經不適應新的戰爭了。」請注意,這是第一份戰報,後續作戰還沒有展開,就被82歲的老帥葉劍英看出問題。

這句話的涵義很深,一方面是指戰術上的老舊,另一面是指作戰方式跟不上時代的要求。鄧小平很清楚這樣的情況,他在中越戰爭之前的1977年曾明確指出,解放軍各級幹部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以及軍隊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換言之,從各級指揮員到整個部隊,都不具備打現代化戰爭的條件。聽眾朋友們也許會問,打越南還需要這麼費勁嗎?不要忘了,越南軍隊1950年代從奠邊府戰役把法國人趕出中南半島,接著又和美軍打了10年越戰最終逼退美國,戰力達到頂峰,加上與蘇聯結盟,越南開始入侵柬埔寨,大有稱霸東南亞的架式。

為了防止蘇聯對中國的南北夾擊,鄧小平決定對越南發動一次懲罰性戰爭,表面上是懲罰越南對中國老大哥的背叛,實際上是防止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進而從南北威脅中國。這是鄧小平發動中越戰爭的時代背景。根據對中越戰爭有深入研究的美國空軍戰爭學院教授張曉明的說法,鄧小平發動中越戰爭還有一項考慮,就是和美國連手防止蘇聯擴張,可以證明中國在世界力量平衡中的價值,爭取西方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支持,以提供必要的資金與技術。對內部而言,發動一場戰爭有助於鄧小平在派系的爭鬥中進一步鞏固權力。因此,解放軍在中越戰爭中雖然暴露種種缺失,但鄧小平的注意力並不在軍隊本身,而在聯美制俄,防止蘇聯擴張。講到這,我們先來聽一段音樂,稍後繼續為您講述······。

好的。順著剛才的思路,可以說,中越戰爭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此鄧小平把戰爭設定為1個月,點到為止,防止事態擴大。當時越南最精銳的6個師都在柬埔寨,在中國邊境的則是省級地方武裝力量。當越方決定調回精銳部隊北上增援時,解放軍立即撤出越南,說明歷經文革之後中國部隊的戰力明顯不足,難以和越軍硬碰硬的對決。這和美軍經歷越戰,從軍事角度推動軍改,以提升戰力的動機和背景大不相同。

1979年中越戰爭解放軍傷亡慘重

回顧歷史,鄧小平的軍事革新不是在中越戰爭之後,而是在戰爭之前的1975年,做出有關」軍隊要整頓」的重大決策,它有兩個重點:一是整頓軍隊中由於文革帶來的派系問題,特別是林彪從1959年主管軍隊工作起所形成的派系,在軍隊盤根錯節,不清除不足以返回正軌;二是整頓軍隊多年存在的臃腫、散漫、驕橫、奢侈、惰性等5大現象,其中」臃腫」問題最為嚴重,大批冗員集中在各級領導機關,主要是三總部、各兵種和各大軍區,反而作戰的基層連隊往往缺額,形成官多兵少的怪異現象。鄧小平說:「這樣龐大的機關,不要說指揮打仗,跑都跑不贏!」鄧小平整頓軍隊的決心很大,但從1975年到1984年幾次的精簡整編並不順利,領導機關每精簡一次,反而膨脹一次,出現邊減邊增的反常現象,直到1984年11月鄧小平向軍隊攤牌,要求務必從1985年夏季起裁軍百萬,一步到位,不再拖泥帶水。

鄧小平裁軍百萬,提出的理由是:他判斷世界大戰短期內打不起來,何需龐大兵力,而且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不可能兩頭兼顧,不如集中財力和物力先顧好經濟建設,可見鄧小平的軍改是借著裁軍,節省軍費開支,騰出錢來發展經濟,這與提升戰力的要求相差甚遠。可以說,軍隊減肥費盡鄧小平的心力,他哪有餘力來搞戰力提升的事。

好!我們回到1979年中越戰爭的問題上來看。戰爭開打前,要有臨戰前的訓練。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在他的回憶錄提到,當時他擔任總後勤部部長,負責後勤保障任務。戰前,他到廣州軍區」塔山英雄團」的2連視察,該連是一個新擴編的連隊,新兵占53%,擴編後該連只進行18天的軍事訓練,全連僅有27%的人接受過班的進攻戰鬥訓練,對班的防禦毫無研究,更談不上訓練。這是一支有光榮歷史的連隊,況且如此,其他部隊就更不用說了。講到這,我們

先來聽一段音樂,稍後繼續為您講述······。

好的。剛才提到張震到一線部隊視察。他說,一些團級幹部向他反映,對部隊的戰鬥力心中沒有底。張震聽完,心理涼了半截。他還發現,有些部隊的戰士連手中的武器都還不熟悉,倉促上陣,後果堪憂。因此他向軍委建議,把原定的作戰時間推遲1個月到2月中旬執行,以僅有的1個月全力衝刺臨戰訓練。我在想,如果沒有的張震的建議,解放軍的傷亡將更為慘烈,難怪鄧小平設定1個月的作戰時間,速戰速決,只要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就立即收手。

在彈藥方面,據張震的回憶,戰前他去抽查彈藥的準備情況,發現彈藥的數量不足,質量很差,有些炮彈打出去,卻打不響,成了」臭彈」;手榴彈約有三分之一不爆炸,起因於彈藥管理混雜、驗收不嚴、保管不善。這種情況,怎麼打仗?張震說,1975年鄧小平看到文革對軍隊的破壞,就提出注意彈藥的問題,4年後問題全部暴露出來。他只好商請國務院有關部門,指令軍工廠抓緊生產,尤其是大口徑炮彈、火箭彈和穿甲彈。

開戰前,張震根據軍委指示,仔細評估連續打20天仗,需要多少炮彈?張震透露,中越戰爭期間每天平均消耗的油料和彈藥,分別是打韓戰時的8倍和6倍。可以說,鄧小平設定的1個月的作戰時間,到了炮彈補給的一個臨界點,再打下去,解放軍將後繼無力,無法面對從柬埔寨調回的越南精銳部隊。

前面提到,鄧小平1977年曾明確指出,解放軍從指揮員到部隊有兩個能力不夠的問題;到了1993年,江澤民在軍隊一次重要會議上再度重申,從各級指揮員到部隊,仍然不具備指揮現代化戰爭和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到了2013年,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不但重申目前依然有兩個能力不夠的問題,他還提出兩個差距的論述,指出解放軍現代化水平與國家安全需要相比差距還很大,與世界先進軍事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

這兩個差距加上兩個能力不夠,或許是中共領導人對軍隊高度期許的一種嚴格表述,但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解放軍的真實情況。從1977年到2013年,在漫長的36年期間,解放軍兩個能力不夠的問題依然突出,說明軍改之路的艱難與複雜,它需要不斷的精進乃至通過實戰的檢驗才知道真實的效果,沒有取巧,沒有快捷方式。聽眾朋友們,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謝謝大家收聽。下次再會。

`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26/128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