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不可違背的四大天規 順之則昌 富貴滿堂

世事洞明,卻不以世故待人,方得通達人生。

01

嗜欲深者,天機淺。

《醒世恆言》裡有個故事:唐朝時,進士出身的錄事薛某因病發高燒。高燒到第七天,他漸入睡夢,夢中自己高熱難耐,於是躍入水中,化為一條金色鯉魚,遇一老者在船上垂釣。

魚餌誘人,薛錄事正準備張嘴吃時,心想:「我明知他餌上有個鉤子,若是吞了這餌可不是被他釣了去?我雖然暫時變成了魚,難道就不能到別處求食,偏要吃他釣鉤上的餌嗎?」

於是,他便到船周圍遊了一遭。怎奈那餌香得厲害,恰似鑽入鼻孔里一般,肚中又飢餓。最終,猶豫再三,薛錄事難抵魚餌的誘惑,張嘴咬鉤,遂成老者釣物。

馮夢龍點評道:「眼裡識得破,肚裡忍不過」。

生活中貪聲色、貪權貴、貪錢財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禍害生命的開始。一個人的欲望過多,就會相應地缺少智慧與靈性。

莊子早就說過:「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通俗說來就是:欲望太重的人常常犯傻,沒有智慧。欲望太重的人,煩惱也多,給人鄙陋之印象。

欲望,乃人之天性。然而,一旦與「嗜」字相連,與「深」字相綴,便成萬惡之源。

不以物喜,少一點物質的欲望;不以己悲,少一些名利的強求,生活定能天光雲影,內心便是雲淡風輕,終獲「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大美意境。

沒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02

少事為福,多心招禍。

漢朝時,有一個小吏,名杜宣,被邀到上司應彬家作客。

飲酒時,「北壁有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杜宣害怕,又不敢不飲,只得硬著頭皮把酒喝了下去。

回到家後,杜宣越想越後怕,茶不思飯不想,最終病倒了。

應彬聽說此事後,前來探視,杜宣說:「那天在你家喝酒時,杯子裡有條蛇!」

應彬於是再請杜宣來家中,「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

原來是在大廳牆上掛著一把像蛇一樣的弓,映射到酒杯中。知道緣由後,杜宣的病馬上痊癒了。

《菜根譚》中講:「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沒有煩事叩擾,最大的災禍就是疑神疑鬼。

所謂「疑心生暗鬼」,其實生活中的很多是非,都是由自己的疑心而引起的。一個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無愧,根本不用懷疑別人對我有過什麼不利的言行。

只有庸人、小人、閒人才整天為閒事、瑣事,或一些風言風語而忙碌,為依附權勢爭奪名利奔波,為人言碎語費盡心神地猜疑。

整天奔波勞碌、瑣事纏身的人,才知道無事一身輕是最大的幸福。心如止水、寧靜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災禍。

與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03

藏巧於拙,寓清於濁。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晏殊,14歲時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原本不用參加科舉考試直接得到官職,晏殊還是堅持參加。

當考題發下後,他發現自己曾經做過類似的題目,便主動向考官說明,並要求換一道題。

當官後,晏殊很少參加官員之間的社交,總是直接回到家裡閉門讀書。

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贊他說:「居官之後,愛卿還能堅持閉門苦讀,精神實在可嘉。」

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

由於晏殊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被皇帝提拔成為宰相。

有位哲人說:「不懂得隱藏自己智巧的人是一個真傻瓜。」

拙者並非真拙,實乃藏巧於拙。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乃真聰明、真智慧,只不過用一張假糊塗的臉來遮掩自己的聰明罷了。

秦國大將王翦在出征滅楚之前,向秦王上書請求要錢財和咸陽附近的田地。其實他並非真的是貪圖錢財之人,只是為了向秦王證明,自己所求在於良田、家產之類的財物,而並非手中的兵權。

老子曰:「鷹立如睡,虎行似病」,這正是它們攫鳥噬人的法術。「藏」是一種學問,也是一種技巧。用笨拙掩飾聰明,寧可隨和也不能自命清高,是為人處世的最佳法則之一。

能藏巧於拙者,不蔽小利,不懼沉浮;能寓清於濁者,隨時順處,遊刃有餘。

04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高深莫測的人際社會,向我們勾畫了一幅「人心難測水難量」的圖畫。

自古以來,善良的人們由於沒有防人之心,遭遇失敗甚至丟命的事例不勝枚舉。

白居易《天可度》一詩中有句話叫「教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婦為參商」,講的就是一個著名的典故,「掩鼻」。

戰國時魏王送給楚王一個美人兒,楚王非常溺愛她。楚王的原配鄭袖看準了楚王愛美人之深,也對美人關愛有加,甚至超過了楚王之愛美人。藉此,楚王稱讚鄭袖無妒嫉之心。

當鄭袖知道楚王對自己已非常放心後,就對那美人說:楚王雖然認為你很美,但對你的鼻子不大滿意,以後你見楚王時一定要掩著鼻子。這美人兒果然在每次見楚王時都掩著鼻子。

後來楚王問鄭袖,為什麼美人兒見我總掩著鼻子。鄭袖答道,她說因為討厭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楚王聞言大怒,立即下令衛士把美人兒的鼻子割去。

正所謂「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掌握交往中攻防的技巧,躲開背後的襲擊,是必須學會的生存智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真諦,是在真誠待人和防人之間找到平衡,在防人的同時不要害人。

世事洞明,卻不以世故待人,方得通達人生。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國學文化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29/128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