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它被稱為「長壽果」 果殼、果皮都是寶 這樣搭配效果好

據《中藥大辭典》記載:花生衣能止血、散淤。而近代醫學研究也表明服用花生衣可以作為多種病的輔助治療手段。

花生有「長壽果」之稱,物美價廉,營養成分豐富,有調節血脂、緩解胃酸、潤肺補脾等作用,但現在很多販賣部都在出售一包包的花生衣,據說是「補血聖品」,它真的如此神奇嗎?

據《中藥大辭典》記載:花生衣能止血、散淤。而近代醫學研究也表明服用花生衣可以作為多種病的輔助治療手段。

1

花生衣的兩大功效

花生衣,是花生種子外表面的那層紅色種皮,營養成分豐富,用對了對人體好處多多:

1

止血凝血

花生紅衣含花生素及兒茶素等成分,能對抗纖維蛋白的溶解,可減輕出血,縮短凝血時間,促進骨髓造血機能,增加血小板的含量,改善血小板的質量,對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有輔助療效。

三紅湯

用料:紅棗7枚、紅豆50克、花生衣適量,一起煎湯。

紅棗補脾益氣,紅豆清心養神、健脾益腎,花生衣補血止血,三者同用能起到補益氣血的功效。

2

改善腸道環境

花生衣含有的纖維組織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並能把身體裡的糞毒素,通過糞便的方式排出體外,減少有害物質在腸道裡面長時間停留,有利於降低患腸癌的風險。

提示:因花生衣有凝血功效,血淤體質群體不宜多吃。

2

花生殼:止咳、抗氧化

不僅是花生衣可以吃,連經常被我們丟棄的花生殼,原來也是一種中藥。《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載:花生殼有斂肺止咳的功效,可用於久咳氣喘,咳痰帶血。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花生殼中含有黃酮、木犀草素等抗氧化物,可以減輕機體多餘的自由基對血管的侵襲,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皮膚暗沉,起到美白作用。

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花生殼中的有效提取物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調節血脂。

注意:花生殼提取物≠花生殼,不要盲目自行食用花生殼。

3

營養翻倍的花生芽

有些人一看到花生芽,就會想這裡面不是會產生黃麴黴毒素嗎?怎麼還能吃呢?

其實,花生正常發芽不僅可以放心食用,而且對人體還有不少益處,營養價值也更高。

1

蛋白質增多,脂肪下降

花生屬於堅果類,是榨油原料之一,但發芽後的花生,其蛋白質、游離胺基酸的含量更高,更有利於人體吸收,而脂肪量卻明顯降低。

據測定,生長5天後的花生芽中蛋白含量約增加了8.4%,脂肪卻降低了28%左右。

2

白藜蘆醇增多

白藜蘆醇是一種生物性很強的天然多酚類物質,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功效,而發芽的花生中所含的白藜蘆醇含量可比花生高100倍!

3

維生素C增多

研究發現,乾花生幾乎不含維C,但在發芽後,其維C含量不斷增加,並在第5天達到高峰,隨後逐漸下降。而且,花生芽的維C的含量可超過黃豆芽和綠豆芽!

三步做出花生芽

①選取顆粒飽滿、無破損、無凹凸畸形的花生,清洗乾淨後在80℃左右的熱水中浸泡5分鐘,再用清水浸泡6-8小時,使其充分吸水膨脹。

②取出泡過的花生,控去多餘水分,均勻的鋪在有乾淨紗布的大平盤上(紗布要濕潤),將花生置於完全避光的環境中。(花生最適合發芽的溫度為25~30℃)

③過5-6小時,用噴壺均勻噴水,芽體全部淋濕,但不能讓水淹沒花生,大約3天後即可出芽。

提示:若是花生自己受潮發芽,還有異味,則應該立即扔掉。

4

一種搭配一種效果

花生衣、花生殼作用大,但我們更不能忽視花生本身的功能,與不同的食材搭配,往往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1

花生+黃豆——控脂

做法:25克花生仁、50克黃豆提前一晚浸泡好,隔天打漿食用。

花生豆漿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增加熱量散發,燃燒有害膽固醇,輔助調節血脂。

2

花生+小米——健脾和胃

做法:花生30克,小米100克,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服食。

花生本就對胃黏膜具有保護作用;而小米滋陰補血、健脾和胃,二者搭配,滋補功效更強。

3

花生+毛豆——調血糖

做法:取適量的毛豆和花生洗淨,放入鍋中,加水沒過花生和毛豆,再放入小把花椒、八角、薑片、干辣椒和鹽,大火煮開,小火燉爛即可。

花生中的錳元素,毛豆中的膳食纖維和植物蛋白都有一定的平衡血糖的作用,但要注意食用量。

5

花生的食用禁忌

1

脾虛便溏者

花生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非常高,那些體寒濕滯、脾虛便泄,以及有胃腸道疾病的人不宜大量食用,以免加重腹瀉。

2

肝膽疾病患者

脂肪需要膽汁去幫助消化,肝膽功能失常,負擔會增加,嚴重時甚至傷害肝臟功能,因此肝膽疾病患者也不宜過多食用。

3

痛風患者

研究發現,花生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痛風患者也要慎食花生。

4

跌打瘀腫者

花生衣中含有凝血因子,因此跌打損傷,有血脈瘀滯者不宜食用過多花生。建議每日食用量不超過15粒。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新浪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502/128348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