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被29家醫學院拒收的她 是如何成為美國第一位女醫生的?

今天,美國有近一半醫學生、三分之一執業醫生是女性。儘管「性別歧視」在醫學領域仍未消失,但不得不說,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醫院性別歧視的現象已有了顯著改善。

這個進步,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一個人——伊莉莎白•布萊克威爾(Elizabeth Blackwell)醫生。1849年,英國出生的布萊克威爾從紐約日內瓦醫學院畢業,成為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的女性。

伊莉莎白·布萊克威爾肖像|美國雪城大學醫學院收藏

「這件事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在當時的社會,女性從醫稱得上驚世駭俗。」國際女醫務工作者協會(Medical Women'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秘書長謝莉•羅斯表示。

到1910年去世前,布萊克威爾始終是女性從醫的倡導者,可以說將畢生精力都投入了為女性爭取從醫權利中。此外,她還致力於女性醫學教育,在英國與美國建立了專門培訓女醫學生的機構。

她離經叛道的行為,在當時的美國遭到了不少側目。有人覺得她「腦子不正常」,唯恐天下不亂;也有人欽佩她的勇氣和智慧,認同她男女平等的觀點。無論爭議如何,結果是不少女性受到她的啟發,開始跨越社會障礙,走上了行醫之路。

布萊克威爾在成為美國第一位女醫生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她的人生,對今天的女醫生有何啟示?讓我們回到1847年,找到26歲的她:

被拒29次:一場捍衛性別平等的「長征」

「伊莉莎白,沒用的。你進不了醫學院。如果你真想學醫,只能去巴黎女扮男裝上學。」當布萊克威爾諮詢如何就讀醫學院時,約瑟夫•沃靈頓教授這樣回答她。女性學醫,在1847年的美國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時26歲的布萊克威爾一連遭到29家醫學院的拒絕。

圖|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但她沒放棄,直到第30家——紐約日內瓦醫學院終於接收了她,而且錄取還是個「玩笑」的結果。當時日內瓦醫學院全體教師都不同意她入學,為了找個藉口,發起了一次學生投票,讓清一色的男醫學生投票表決。

聽教授說有個女孩要進醫學院,年輕人們都覺得「開什麼玩笑?」他們只覺得有趣,於是全票贊成,想看看玩笑如何收場。結果教授不得不遵守約定,陰差陽錯地通過了布萊克威爾的入學申請。

布萊克威爾等的就是這個機會,1847年她進入了日內瓦醫學院,成了美國第一位女醫學生。

然而進醫學院之後,依舊阻礙重重。課堂上,教授給她設立「專座」,與其他男學生隔開;上實驗課時,不允許她進入實驗室。尤其是生殖系統解剖課,教授讓她「避嫌」,以免引起男學生的尷尬。

布萊克威爾當然義正辭嚴地拒絕了這些無理的要求,她堅決表示自己應和男生享受平等的學習待遇。她的堅定不移,讓男同學無比欽佩和尊重,也贏得了不少人的支持。不光如此,在醫學專業技能上,兩年中她也在飛速成長著。

但因為是醫學院唯一的女生,她總是受到四面八方的非議,甚至成了小鎮上的熱門話題。由於特立獨行的性格,城鎮中的女性都排擠她、討厭她。

布萊克威爾在日記中寫道:「我因為醫學生身份在這個小鎮上引起的騷動,絲毫不會動搖我的決心。」「漸漸地,我發現醫生的妻子們都把我當異類,餐桌上總躲著不和我交流。當我往學校走時,中途總有女人會停下腳步,盯著我看,好像我是只怪獸。

「後來我才震驚地發現,日內瓦醫學院的人分成了兩派:一派覺得我是個『壞女人』,有不可告人的陰謀;另一派覺得我瘋了,隨時可能發作……」

圖|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但她都忍了。她在種種負面攻擊下不為所動,堅持初心。儘管單純的求學之路,在布萊克威爾身上已演變成一場艱苦卓絕的「道德長征」,但1849年1月23日,布萊克威爾還是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日內瓦醫學院畢業了。

艱苦的執業:為後來人開疆拓土

在28歲的布萊克威爾的畢業典禮上,日內瓦醫學院院長查爾斯•李教授「對布萊克威爾的英雄行為表示欽佩,同時也為她遭受的磨難表示同情。」

她畢業的消息如同新聞,很快變得家喻戶曉,但醫療界仍不願接受她,除了打雜的工作,能夠讓她獲得充分醫療經驗的醫院,都不願讓她就職。

「畢業即失業」用在布萊克威爾身上恰如其分。能從醫學院畢業,就已飽受非議了,進醫院工作有多難可想而知。「在1849年,女性公民在美國連投票權都沒有。對一個年輕女人來說,進入由男性主宰的行業,無異於成為眾矢之的。」美國醫學生協會(American Medical Student Association,AMSA)主席凱莉•希爾伯特說。

雪上加霜的是,布萊克威爾學醫的經歷,似乎只讓更多女醫學生陷入窘境——在布萊克威爾之後,進入醫學院的女生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待遇並未改善。

曾為她頒發畢業證的查爾斯•李後來甚至改口聲明:「由於事實表明在醫學院接收女性入學的不便之處如此之多,我未來將反對這種做法……」不久之後,紐約醫學協會便發出公告,表示以後「女性均不可就讀醫學院。」

「阻止我們進醫學院,我們就自己造」

成了「全民公敵」後,布萊克威爾也沒有退卻。1858年,畢業後第9年,她組織成立了紐約婦女兒童醫院,也就是如今紐約大學下城醫院的前身。這所醫院不僅為窮人提供醫療服務,還為女醫學生提供培訓及就業崗位。

1974年美國發行郵票紀念布萊克威爾

「一個沒有性別恥辱感、沒有男醫生騷擾的環境,才是女性醫學生能夠安心學習的地方。各地女性醫學院的出現,是為了向全世界表明,女性不會因為男性的排斥就停止從醫的腳步。如果他們不允許我們進醫學院,我們就自己建造。第一個人負責想,第二個人負責做,第三、四個人才能加入,直到最後所有人都認可它。」

後來,布萊克威爾的妹妹艾米麗也跟隨姐姐的腳步,成為了醫生。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美國醫學生中女性占比達到了47%。如果不是布萊克威爾的抗爭,不會有這樣的成果。

從1949年開始,為紀念布萊克威爾從醫學院畢業100周年,美國霍巴特和威廉姆史密斯學院設立了「布萊克威爾獎」,專門頒發給各行各業有重要貢獻、特別是在兩性平權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女性。知名獲獎者包括美聯儲首位女主席珍妮特•耶倫、特奧會創始人尤尼斯•甘迺迪•施萊佛等。

而布萊克威爾本人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退休後,仍以七旬高齡投身平權運動,並在預防醫學及計劃生育等領域開展各種活動。

今天的醫學界:挑戰仍在繼續

如今雖然女性學醫不再是難事,但女醫生仍面臨這不少「隱形的歧視」。比如提到醫學領域的女性職業,人們下意識的反應大多是「護士」,認為女性擅長的醫療角色就是護理。這種看法無疑是狹隘的。

在醫院的管理崗位上,女性只占15%,在院長級別領導崗上,女性只占16%。是女醫生無法擔此重任嗎?還是深入骨髓的偏見?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醫院身居高位的女性領導,也寧願選擇男助手而不是女助手,因為男醫生更「隨叫隨到」。

醫學中的平權鬥爭還遠未結束。未來如何不得而知,但至少布萊克威爾的付出,已為如今的女性帶來了許多光明。

她遠遠領先於同時代人,為廣大女性鋪平了從醫道路。即使在170年後的今天,她的一舉一動仍值得讚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健康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507/128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