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嚴家祺:王朝循環原因論

作者:
一百五十多年來,憲政、自由、民主、共和思想已經廣為傳播,中國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在的中國,正在四十年改革開放巨大力量的推動下,到了關鍵時刻,如果向前繼續轉型,就可以結束兩大循環;如果向後倒退,中國就會進入一個新的王朝時期。從二十一世紀的大趨勢來看,中國必將以不可阻擋之勢完成第二次大轉型。二十一世紀中國大轉型不只是中國自己的問題,關係到在全世界如何結束一切形式的專制主義、包括個人獨裁、一黨專政、宗教專制主義的大問題。

中國歷史是王朝循環的歷史,革命起義、宮廷政變,總是走不出王朝循環。中國歷史上只有三個人,對打斷王朝循環作出過貢獻,一是孫中山,二是蔣經國,三是鄧小平。孫中山的努力,加上蔣經國的明智,今天在台灣結出了果實,沒有人能夠終身執政。鄧小平做得不徹底,不到四十年,鄧小平一九八二年憲法規定國家首腦「限任制」的努力,就被廢除。探討王朝循環的原因,在今天中國,仍然有重要意義。

零一二個王朝

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並不都像中國一樣王朝不斷循環。王朝循環不是世界歷史上普遍現象。美國從未有過王朝,也就是「0王朝」,沒有王朝循環。日本從古至今,只有一個王朝統治,也沒有王朝循環。日本皇室的家徽是十六花瓣的菊花,所以日本王朝稱之為「菊花王朝」。公元前六六0年,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在日本建國即位,至今已傳承一百二十五代天皇。二0一九年四月三十日,在位三十年的明仁天皇就要退位,但王朝依然不變。

只要存在終身在位、掌握最高權力的國王、蘇丹、沙皇、天皇、皇帝和各種稱號的君主或國家元首,就有王朝(Dynasty)。王朝是一個國家實施終身統治或世襲統治的歷史時期。在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部分君主國中,仍然存在王朝。而一些名義上的共和國,由於國家首腦掌握最高權力並終身在位,實際上也形成王朝。如列寧史達林和後繼者的蘇聯,是蘇維埃王朝。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蘇維埃王朝宣告滅亡。當代朝鮮,名義上是共和國,實際上是世襲君主國。今天的中國,是繼「大清王朝」後的「紅色王朝」。

有六百二十三年歷史的、現已滅亡的奧斯曼帝國也只有一個王朝,這個王朝稱為「奧斯曼王朝」。

俄國建國在公元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爆發十月革命,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四十年,在一千多年時間內,只有兩個王朝,即留里克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阿拉伯帝國從公元七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存活了六百多年,除了在一個短時期內有四個不同家族的哈里發統治外,經歷了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兩個王朝。

層出不窮的王朝更迭

世界上許多國家,有過三個或更多個王朝,王朝反覆更迭。王朝更迭的原因有多種,有的與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有關,更多的與國內矛盾和衝突,包括宮廷內部、王室與藩鎮之間、官府與平民之間的衝突有關。在西亞、中東、歐洲,戰爭使國界頻繁變動,王朝也隨之更迭。大國爭霸、大帝國的興亡,都引起了一連串國家的王朝變動。

公元前十四至十三世紀埃及、西臺、亞述在中東爭霸、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帝國的興亡、公元一至四世紀羅馬帝國的擴張分裂、阿拉伯帝國和其後奧斯曼帝國的興亡,都使世界地圖發生大變化。從一個地區來看,古代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因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而滅亡,後來的薩珊王朝(224-651年),在內亂和阿拉伯帝國軍隊的攻擊下滅亡,當阿拉伯帝國的王朝更迭和國勢衰落時,波斯地區的割據局面,使得波斯土地上大大小小的王朝迭起。公元十三世紀,蒙古軍隊橫掃亞歐大陸,又使許多王冠落地和新王朝的建立。

【圖】波斯薩珊王朝(224-651年)疆域

英國與日本一樣,是一個懸浮在歐亞大陸邊上的一個小島,但日本從來不受亞洲大陸軍事威脅,處於「過度安全」狀態,而英國頻繁受到北歐和歐洲大陸攻擊和影響,英國王位更迭多次與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戰爭分不開。從公元九世紀英格蘭建立第一個王朝到二十一世紀今天的溫莎王朝,共經歷了九個王朝。諾曼第王朝(1066-1154)、金雀花王朝(1154-1399)、蘭開斯特王朝(1300-1461)、約克王朝(1461-1485)、都鐸王朝(1485-1603)的建立都與爭奪王位的政變、戰爭分不開。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是伊莉莎白一世,她從一五五八年繼承王位,到一六〇三年,在位四十五年,她終身未婚,她的姐姐、弟弟都沒有子嗣,因此他指定她的表侄的孫子、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為王位繼承人。詹姆士屬於斯圖亞特家族,因此,新王朝就稱為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年)。一六八八年英國光榮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後,英國君主成了沒有大權的虛位元首,從此的王朝更迭不再與革命、起義、政變、戰爭相聯繫。一七一四年,因為詹姆士一世的曾外孫、德意志漢諾瓦選侯喬治繼承了英國王位,新王朝就稱為漢諾瓦王朝,現在英國的溫莎王朝,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順應英國人的反德情緒而將英國皇室名稱改為溫莎而形成的。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與亞洲西部、中東和歐洲相比,地理上的「中國地區」不受西亞和歐洲戰爭的影響。國內戰爭和王朝內部因素對王朝更迭起了重要作用。公元六年,中國西漢王朝一個皇后的侄子王莽,在皇帝十四歲病死後,把另一個只有二歲的嬰孩扶上了皇位,兩年後,王莽自己就做起皇帝來了,廢除了舊王朝,建立了新王朝。新王朝的國號就叫「新」。王莽推行新政,限制豪強兼併土地,把很多產業收歸官營,強化市場管理和貨幣管理,最後在農民起義中被推翻,王莽的新朝只存在了十六年。「新朝」滅亡後,新王朝的統治者劉秀,與王莽前的西漢王朝,屬於同一家族,劉秀建立的王朝就被稱為東漢王朝。王朝的改變也有和平方式進行的,但一般與宮廷陰謀、政變、殺戮、戰爭分不開。由於王朝與王朝之間發生了劇烈的政治變動,新王朝對舊王朝來說往往有許多重大變化,這種變化,並不都是進步,許多新王朝為了鞏固王權而充滿殺戮和倒退。

古代埃及的第一個王朝建於公元前三一〇〇年左右,到公元前五二五年波斯帝國征服埃及,期間經歷了二十六個王朝。每一個王朝,都歷經若干個國王的統治。埃及第一王朝就有八個國王,第二王朝有十個國王。

古代羅馬經歷了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羅馬共和國曆時近五百年,沒有王朝,也沒有王朝循環。羅馬帝國從公元前二十七年屋大維稱帝開始,到公元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也歷時近五百年,經歷了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安敦尼王朝、塞維魯王朝、君士坦丁王朝、瓦倫丁尼安王朝、狄奧多西王朝。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存在了近一千年。在羅馬共和國滅亡後,歐洲、中東和亞洲其他地區,除了中世紀歐洲出現了幾個城市共和國外,所有國家的政府形式都是君主制。由於君主擁有巨大的權力和財富,宮廷殺戮、爭奪王位的內戰、國與國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司空見慣、層出不窮。動亂和起義也經常打亂王位繼承的習慣做法。在同一個國家,舊王朝滅亡了,新王朝接著出現,這就是王朝循環。

王位更迭的四種類型

所有王位(或皇位)更迭都涉及兩個因素,一是王位的更迭是在一個家族內部,還是在不同家族之間;二是這種更迭是和平的,還是通過暴力進行的。按照暴力介入的程度不同,王位更迭可以分為選舉更迭、繼承更迭、政變更迭、戰爭更迭四種類型。在一個家族內部更迭,與在不同家族之間更迭,都會發生陰謀、殺戮、政變、戰爭。

在不同家族之間發生更迭,有時也會以威脅、逼迫的方式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發生暴力衝突,表面上以和平方式進行,美其名曰「禪讓」。中國上古時期堯、舜、禹三人,屬於三個家族,王位在他們之間傳遞。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禪讓」。公元七世紀阿拉伯帝國建立初期,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是由選舉產生的。在長達二十九年的時期內,先後四位哈里發在位,他們分別任職二年、十年、十二年、五年。這種王位更迭,接近於「禪讓」。

在中國歷史上,後來不少手握軍事大權的武將或大臣,用武力作為後盾,脅迫皇帝放棄權力,也被稱為「禪讓」。公元二二〇年,曹丕奪取東漢王朝皇帝劉協的皇位;公元二六五年,司馬炎奪取魏國皇帝曹奐的皇位,建立「晉朝」;公元五八一年,是南北朝時代,中國北部國號為「周」的輔政大臣楊堅奪取了年僅八歲的皇帝宇文闡的皇位,建立了「隋朝」。楊堅(公元581-604年在位)當了「隋朝」皇帝八年後,公元五八九年,消滅了中國南部的「陳朝」,用武力統一了中國,楊堅就是結束了中國三百年南北對峙局面的「隋朝」開國皇帝。從南北朝時期的北周王朝到唐朝,有兩次王朝更迭。隋朝是年僅八歲的北周王朝皇帝宇文闡禪位給他父皇的岳父楊堅而建立的,唐朝是隋煬帝被叛軍殺死後,十四歲的隋恭帝楊侑(605-619年)禪位給李淵而建立的。從公元五七八年北周王朝的皇帝宇文贇算起,到六一八年開國皇帝李淵建立新王朝——唐朝,只有四十年,北周王朝、隋朝、唐朝是三個王朝,實際上,這三個王朝的三個皇帝,就像是一千四百年後的中國,從一九七八年到二〇一二年的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一樣,相互熟悉,而且北周、隋唐三個王朝、他們之間還有婚姻血緣關係連在一起。北周王朝皇帝宇文毓的皇后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皇后的姐姐,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又是北周王朝和隋朝兩個皇后的外甥。由於周靜帝(宇文贇之子宇文闡)、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三個不同姓的皇帝之間的皇位更迭,加上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所以,人們把從五七八年到六一八年之間的四十年,看作發生了兩次王朝的大變動。

【圖】公元6世紀,隋朝(581-619年)統一中國前,北周(557-581年)、北齊(550-577年)、陳(557-589年)三國並存的局面。

公元九六〇年,當時掌握「後周」軍權的中央禁軍的統帥趙匡胤,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輕易奪取了「後周」七歲皇帝柴宗訓的皇權,建立了「北宋王朝」。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是「北宋王朝」的第二個皇帝。九七九年,宋太宗趙光義把北漢王朝滅掉,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統一了中國。

公元二六五年「晉朝」的建立、公元五八一年「隋朝」的建立和公元九六〇年「宋朝」的建立,都是掌握了軍事大權的前朝功臣宿將,通過逼迫前朝懦弱的皇帝讓出皇位,而成為「開國皇帝」的。而「宋朝」以後「元朝」、「明朝」、「清朝」的建立,都是大規模的農民戰爭、軍事征伐的結果。中國王朝循環沒有什麼特色可言,在世界範圍內,所有舊王朝的滅亡和新王朝的建立,都與暴力革命、戰爭殺戮、宮廷陰謀、軍事政變有關。一個「王朝」之所以稱之為「王朝」,只是「王朝」內部的王位更迭,絕大部分在一個家族內部、較多地按王位繼承規則進行;而舊王朝的滅亡和新王朝的建立,往往離不開暴力革命、戰爭殺戮、宮廷陰謀、軍事政變。當然,就是在一個王朝的存續期內,王位更迭也充斥著宮廷陰謀和殘殺。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從亞歷山大·塞維魯皇帝(222-235在位)死,到奧勒良皇帝(Aurelian,270-275)登位的三十五年中,有三十七個皇帝先後登上皇位,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死於非命。這一時期,按羅馬帝國的歷史分期,屬於同一塞維魯王朝。

王朝循環是指一個地域範圍內,一個王朝滅亡後,另一個王朝興起,然後又滅亡又興起這樣的反覆循環現象。中國與歐洲、中東地區的國家地理範圍和存在時間有所不同。在歐洲、中東地區,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疆域都跨越歐亞非三大洲,而且,存在時間有幾百年到一千年,在近現代都消失了。埃及的歷史比中國更為悠久,王朝循環比中國早了一千年,但多次淪為其他大帝國的一個行省或組成部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不同在於,在亞洲東部,儘管中國的疆域在每一個王朝也反覆變動,但中國的歷史在五千年中持續存在而沒有打斷,所以,中國的王朝循環就顯得比其他國家有典型性。

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轉型,既可以從百年、千年的「大尺度」來觀察,也可以從大轉型關鍵時期的若干年的「短尺度」來分析。從「大尺度」分析,古代埃及從公元前三一〇〇年到公元前三三二年,歷經二十六個王朝,這二千七百六十八年漫長的時間內的王朝循環,幾乎只是長期的反覆。但在公元後,王朝循環除了反覆,還有向前進步的現象。從「大尺度」看中國歷史,可以發現兩次大轉型,既存在著長期反覆,也可以發現有緩慢的向前運動現象。這兩次大轉型,每次大轉型歷時數百年。

中國歷史的兩次大轉型

中國歷史第一次大轉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漫長準備,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完成,這次轉型,改變了中國分土封侯的政治傳統,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的統一國家。從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朝建立起,中國歷史出現了長達二千年的王朝循環,在一個王朝滅亡和另一個王朝興起之間,多次出現了大大小小王國或軍人政權分裂割據的狀態,也就是說,「王朝循環」和「分合循環」構成了中國這二千年歷史的「大尺度」時間結構。

【圖】從中國歷史朝代年表看到,中國歷史存在「王朝循環」和「統一分裂循環」

中國歷史的第二次大轉型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王朝洋務運動起,經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共產黨革命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沒有完成。洋務運動是十九世紀中國的「舊改革開放」,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是中國的「老憲政運動」。辛亥革命是要把秦始皇以來的傳統的專制制度轉變為民主共和制度,把中國改造成為富強文明的中國。一百五十多年來,憲政、自由、民主、共和思想已經廣為傳播,中國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在的中國,正在四十年改革開放巨大力量的推動下,到了關鍵時刻,如果向前繼續轉型,就可以結束兩大循環;如果向後倒退,中國就會進入一個新的王朝時期。從二十一世紀的大趨勢來看,中國必將以不可阻擋之勢完成第二次大轉型。二十一世紀中國大轉型不只是中國自己的問題,關係到在全世界如何結束一切形式的專制主義、包括個人獨裁、一黨專政、宗教專制主義的大問題。

第二次大轉型從清王朝洋務運動算起到今天有一百五十年歷史了,而第一次大轉型結束到第二次大轉型開始,已經歷時二千年。一百五十年與二千年相比,是一個十分短暫的時期。正是由於二千年的積習,使一百五十年的第二次大轉型曲折反覆。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戊戌變法和戊戌政變、辛亥革命、袁世凱帝制復辟、北洋軍閥的統治、共產主義的興起、日本入侵和抗戰勝利、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有時有力地推進了大轉型,有時又拉向後退。如果說一九一二年建立的中華民國已經大體上脫離了二千年傳統的專制君主政治,那麼。可以說,一九四九年建立的人民共和國,在最高權力的集中上,更多地像一個傳統的王朝,毛澤東、鄧小平就像歷代皇帝一樣統治著人民,與傳統王朝不同的是,皇位不是在一家一姓中更迭,而是在一個黨內更迭,也就是「家天下」變成了「黨天下」。這個國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都有任期,而且包括毛澤東本人在內,劉少奇李先念楊尚昆、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至今沒有一個人擔任國家元首職位超過十年。這使「黨天下」的王朝又表現出一點辛亥革命殘留下來的共和痕跡。

從中國第二次大轉型的曲折反覆可以看到,中國王朝一次次滅亡,又一次次再生,是有深刻根源的。王朝循環滅亡的原因與王朝循環的原因,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當皇位繼承中,一個無能的繼承者登上皇位後,或者王朝內政外交面臨不可克服的困難時,王朝的滅亡就開始了。歷史學家蔡美彪說:封建王朝有三個基本職能,一是為維護統治,鎮壓農民使之服從;二是對外作戰保衛國土;三是調節社會關係推進生產建設。「三個方面能不能協調地實施往往是治亂興衰的關鍵。」經濟繁榮帶來的貧富差距的擴大,實際上是「三個方面能不能協調」的結果。在中國歷史上,當一個王朝土地集中、貪官橫行、財富分配兩極化愈來愈嚴重時,社會公正的原則遭到踐踏時,王朝的更替就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並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但資本主義會使兩極分化加劇,特別是權力和金融擴張不受制約的資本主義。在中國專制王朝,權貴對民眾的掠奪、土地和財富的集中、使貧苦農民無以為生,這樣就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農民革命。農民革命的勝利的後果,就是新王朝的建立。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傳統比存在終身制的王朝傳統更為悠久,沒有任何一種惰力能超過存在終身制的王朝的惰力.無論是一次又一次波湖壯闊的農民戰爭,還是層出不窮的宮廷政變、藩鎮之亂和外敵入侵,都沒有能使最高職位的終身製得到廢止,都沒有能打斷王朝的循環。縱觀中國的歷史,曾經有許多著名的封建帝王和封建政治家,在他們終身在位期間內,使中國一次又一次地強大起來,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封建盛世,然而,當這些封建帝王和封建政治家去世後,接踵面來的王朝往往為無能的、昏庸的帝王所敗壞。數千年來,終身制所造成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現象反覆出現,中國人民就是這樣地在王朝的興衰、更迭和循環中生活、希望、憧憬和呻吟著。終身政治下的各種陰暗和腐敗現象——神化個人、奸佞專權、朋黨之爭、殺戮功臣、冤獄迭起、爭奪皇位以及形形色色的宮廷陰謀在中國歷史上一再重現。每到王朝衰敗時,中國人民身受的封建壓迫和剝削更為沉重,軍閥割據和混戰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比痛苦的災難。當一個新王朝建立起來後,或者因出現了「明君聖主」而使王朝獲得暫時的「中興」、以往的災難似乎成為遙遠的過去時,當人們在安定、繁榮的「盛世」中認為災難再也不會降臨的時候,一場新的浩劫或許就在表面的安定和繁榮下醞釀,中國就是這樣地為周期性的災難所折磨,社會生產力就是這樣周期性地遭到破壞和毀滅。當西方一些國家走上工業化的道路的時候,古老的中國卻仍在王朝興衰的循環中徘徊;當老大的中華帝國在「天朝上國」的威勢中自我陶醉時,西方列強的大炮開始轟擊著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中國人民蒙受了無數屈辱。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認識到,中國再也不能在終身政治和王朝循環中徘徊不前了,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

軍閥的武力不能消除「終身制」,不能打斷強固的王朝循環,農民的革命造反,也不能消除和打斷它們,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幾千年是專制統治,整個社會不能使公民權和政治權利觀念萌發和成長。在一個長期在專制統治下的國家,民主政治的產生有賴於公民權和政治權利觀念普及。在大多數人缺乏公民權和政治權利觀念的國家,當兩極分化愈來愈嚴重時,人們有兩大選擇,一是革命造反,二是期盼好皇帝的改革。革命造反的結果,不是被鎮壓,就是新王朝的建立,而「好皇帝」改革的結果,是王朝中興。兩大選擇,仍然不能走出王朝循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由於在實際上存在著最高領導職務的「終身制」,隨著領袖威望的提高,發生了權力愈來愈集中的現象。經過「反冒進」、「反右傾」、「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一次又一次的群眾運動,「終身制」的弊端日益顯露。人們總認為,這些運動能加速中國的進步.然而,歷史本身有它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任何人都擺脫不了他那個時代所給予他的限制。文化革命的災難後果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從一九六六年開始,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旗識和「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口號下,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種數百萬、數千萬、數萬萬人的非常運動。紅衛兵、紅語錄、紅海洋、宗教式的狂熱瀰漫全國,武鬥代替了說理,騷動遍布大地。文化革命的狂潮把人們攪得頭昏目眩,昨天的「副統帥」和「接班人」,今天卻成了篡黨奪權的野心家、陰謀家。當「文化大革命」的狂潮過去後,愈來愈多的人們理解了自己周圍的一切。人們透過種種表面現象終於認識到,被稱作「文化革命」的時代,是一個專制主義空前泛濫的時代。「文化革命」的浩劫和災難喚醒了中國人民,他們終於認識到了「廢止最高領導職務終身制」的必要性。一九八二年召開的中共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都明確地提出了「廢止實際上存在的終身制」問題。繼承毛澤東的鄧小平,有兩個兒子鄧朴方、鄧質方,鄧小平從沒有想讓他們以「血統論」繼承皇位。如果沒有一九八二年憲法,今天的國家元首就是鄧朴方,江澤民、胡錦濤,根本就沒有份。

王朝循環的四大根源

縱觀中國和其他一些君主制國家,王朝循環有四大根源:

第一,國家政治制度中始終保留著最高權力不可分割和不可轉讓的因素,也就是存在皇權和皇位;所謂皇權,就是一種最後集中到個人手裡不受任何限制的權力。最高國家權力,包括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和武裝力量統率權,雖然有部門劃分,但最後集中到一個人手裡時,這種最高權力,實質上就是皇權,就是專制君主或專制國王的權力。凡是有皇權或專制君主權力的國家,就是王朝。所謂皇位,就是沒有任期限制的、有一個人終身掌握最高權力的職位。在中國,一次次農民革命推翻了舊王朝,建立起來的新政權仍然是王朝,其根本原因是,皇權和皇位的觀念根深蒂固,在建立新政權的那些農民領袖心中,根本沒有「最高權力必須受到限制」的觀念。

王朝循環的第二個原因與軍隊隸屬於個人,本國的軍事將領、以本人享有他國王位繼承權為藉口的外國軍事統帥、農民起義的軍事領袖,集中在他們個人手中的軍權是他們奪取皇位或自立為王的工具。當君主年幼無能或喪失威信、軍隊不服從君主時,即使沒有發生嚴重衝突,也會導致王朝的滅亡。公元十世紀中國「後周王朝」的滅亡和「北宋王朝」的建立,完全是年幼的七歲皇帝不能掌握軍權,最高軍權已經集中到大將趙匡胤手中,在沒有流血衝突的情況下,就順利地實現了改朝換代。一九一七年俄國二月革命中,沙皇尼古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信掃地,禁衛軍拒絕向人民開槍,尼古拉二世企圖從前線調回軍隊來首都彼得格勒鎮壓起義時,彼得格勒附近的軍隊已經起義,沙皇鎮壓起義的部隊被阻攔在半路。導致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

王朝循環的第三個原因是,在這些國家,政治權力是取得財富的工具,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官場腐敗廣泛存在,在經過若干年或十數年後,社會矛盾的積累,必然引起皇位更迭,這種更迭,在近代和當代,可以穿上民主和選舉的外衣,當選舉的背後有無所不在的軍力、警察力量的威脅時,當選舉人和候選人都是由官方提名和控制的時候,這種由「官方選舉人」選舉「官方候選人」的選舉,完全不能表達人民的意願,而成為皇權繼續存在的根源。只有在社會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社會動亂、革命、政變會造成舊王朝的覆滅和新王朝的誕生。

王朝循環的第四個原因是,長期的專制統治,使公民權和政治權利觀念難於萌發和成長。(2018-10-30)

(2018/11/30發表)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香港《前哨》2018-12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514/1288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