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3位80歲國寶級中醫親傳養胃健脾法

3位年過80的國寶中醫師,分享養生之道。

3位年過80的國寶中醫師,分享養生之道

一、國寶中醫師董延齡:一動一靜,一進一出

國寶中醫師董延齡

被人稱為「國醫」的國寶中醫師董延齡,兒時體弱多病,加上歷經戰亂,吃不飽且營養不良,因此腸胃功能很差,但拜先天不良所賜,讓他自年輕時就注重養生,尤其照顧脾胃健康。

他的養生八字訣就是一動(運動)一靜(睡眠),一進(飲食)一出(排泄)。這四件事做得好,腸胃及身體自然強健。

尤其飲食部份,因為他先天脾胃弱,體質偏「虛寒」,所以會避免刺激性(如酒、辣、油炸)、太過偏熱(如羊肉爐)或偏寒(如冰品冷飲)的食物,也很少吃甜食,多半攝取溫性食物,如雞肉、魚肉、高麗菜胡蘿蔔、地瓜、蘋果、木瓜、葡萄等。

二、國醫大師李濟仁:摩腹功

來自中國安徽省,年過80的國醫大師李濟仁,是中國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指導教授,擅長胃病、風濕、疼痛和痛風治療,有國醫大師之稱。他個子不高,但鶴髮童顏、氣色紅潤,臉上充滿了笑容。而且,他幾乎滿口是真牙,平常最愛吃脆的、硬的東西。

李濟仁毫不掩飾地說,自己年輕時身體並不好,一直有三高毛病:40歲血脂高、50歲以後發現有高血壓糖尿病,還有嚴重的脊椎問題,但他保養得宜,30年下來並沒有產生併發症。

有三高如何延年益壽?「防範未病很重要,」也就是不讓三高疾病化,李濟仁提到,平常除了按時服用中、西藥外,他很注重保健脾胃,因為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顧好了,人自然就會健康

他平常只吃七分飽,唯一的「補藥」就是自創的摩腹功——每天用手按摩腹部,30多年來持續不綴。

當初會自創摩腹功,是源自於壓力過大引起身體不適、無藥可醫。李濟仁40多歲時在安徽醫學院工作,因為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導致腸胃功能變差,當時他有「五更雞」症狀,天還沒亮肚子就開始發漲、疼痛,一定要起床拉肚子,一天水瀉5、6次以上,在中醫來說,這是腎和脾胃系統出了問題。

他吃中藥沒有改善,食慾、體力變差,人也愈來愈瘦。後來,他想到也許可以用按摩腹部來調理腸胃:比如在起床前先揉肚子,有時大面積的揉,有時小面積的揉,慢慢地,腹瀉、腹痛的症狀竟然改善了,身體也恢復健康。

一定要持續去做,」李濟仁強調說,如有脹氣、胃不舒服時,先別忙著吞藥,做做摩腹功,讓腹部溫暖了,就能暫時緩解不適症狀。

三、國寶中醫易權衡:不喝冰水

不喝冰水,只喝溫開水幾乎是每一位國寶中醫的習慣。高齡90多歲,曾編著台灣第一本中醫考試用書的易權衡醫師,冬天會隨身帶著熱水瓶補充溫開水。平時絕不碰冷飲冰品,因過多的寒涼食物是脾胃大敵。

中醫認為,脾胃失調有幾個原因,有些和其他臟腑有關。

中醫用相生相剋的概念解釋五臟六腑的關係,五臟有「心、肝、脾、肺、腎」,腸胃道在中醫是屬於「脾胃」的範疇,「脾」在中醫里,不只是西醫所說的脾臟,還包括了胃和整個大小腸系統。

脾屬土,應該保持乾燥的狀態,如果脾胃過濕,身體就會失調,例如經常腹瀉。

此外,「肝生心、心生脾」,因此,肝和心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中醫所指的心,除了心臟,還包括自律神經和腦神經,所以工作壓力大的人,容易「心火過旺」,影響脾胃。

肝主調達疏通,當人鬱悶想不開時,肝氣就會不順,所謂「肝氣鬱結」。肝火太旺時,會干擾其他臟器,大腸激躁症就是個好例子,從肝影響到脾,是中醫說的「肝木克脾土」。

哪些是寒涼性食物?

蔬菜:大白菜空心菜金針菇、芥菜、花菜、小黃瓜、西洋芹菜、絲瓜、蓮藕、冬瓜苦瓜、茭白筍、白蘿蔔竹筍、香菇、海帶、木耳、豆腐

瓜果:檸檬、鳳梨、西瓜、香瓜、哈密瓜、芒果、橘子、柳丁、小番茄、椰子汁、梨子、柿子奇異果草莓

海鮮:蝦、蟹、墨魚、海蜇皮。

飲品:綠茶

 
 

國寶中醫顧養脾胃的養生法

一、飲食要寒熱適中

飲食方面,除了定食定量,不要過食之外,還應寒熱適宜。

飲食的寒熱不只是溫度上的冷熱,還包括食物屬性的寒熱。

中醫師建議,腸胃較弱的人應該試著去了解食物的屬性,避免吃太多寒性食物,否則對腸胃是很大的負擔。如西瓜和海鮮都屬寒涼,有些腸胃較弱的人,一吃就拉肚子。脾胃受損的人,飲食更應該節制。瓜果、飲料等生冰品物不宜多吃。

二、麵包、油炸食物宜少吃

麵包、饅頭或養樂多等發酵食品也不適合體質痰濕的病人。油炸或燒烤食物容易上火,更不能多吃。

三、柔軟運動幫助胃腸消化

中醫古籍記載,古時候有一種「五禽戲」,是一種模仿動物行為的柔軟操,類似現在的八段錦。

柔軟操能舒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腸胃道,減少不正常的收縮或痙攣,降低腸胃道的疾病。

太極拳和散步也是很好的選擇。「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吃完飯,稍微走一下,配合腸胃蠕動的節奏,就能幫助消化,減少腸胃的負擔。

國寶中醫靠吃它們顧養好脾胃

姜是健脾利濕好食物

日常飲食可適量吃一點姜來護脾胃,尤其烹煮瓜類、海鮮等寒涼食物時,放一些姜除了去腥,還能去除一點食物的寒性。

中醫認為,姜能健脾利濕,姜皮有輕微的利尿作用。姜也可以輕微地刺激胃酸的分泌,有助消化,但又不會過度刺激腸胃道,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緊張、噁心或嘔吐時,喝一點薑湯可以舒緩。輕微的腹瀉,喝些薑湯也有效,因為它能抑制平滑肌過度收縮。

甘蔗緩解腹脹

已故的中醫肝病權威馬光亞教授在「九十自述」文章中曾提到,來到台灣後很喜歡喝甘蔗汁。甘蔗汁解熱止渴、生津潤燥,對於「火體」(體質燥熱)的馬光亞來說,甘蔗汁是濕熱氣候里的天降甘霖。

甘蔗味甘平,具有解熱、利尿和滋養功效,生飲甘蔗汁可清熱助消化,凡是口乾舌燥、反胃嘔吐、消化不良和發熱退燒皆可使用。唐朝詩人王維曾如此形容:「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唐朝的官宦人家,早已懂得用甘蔗汁來緩解腸胃飽脹不適。

烤過的甘蔗打汁,則有補脾益氣、滋養保健功效。烤甘蔗汁不但可用來治療咳嗽,以營養學來看,甘蔗汁的葡萄糖和果糖容易吸收,可直接化為能量來源,適合消化功能差、需要迅速補充能量的人。

不過,甘蔗糖分高,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痰,痰多的人不適合生飲甘蔗汁。而糖尿病患者、代謝異常及血脂高的人也要限量飲用。

四神湯是顧腸胃良方

夜市、小吃攤常見的四神湯是最平民的護養脾胃良方,適合大多數體質的人食用。

四神湯里的茯苓、芡實、蓮子、山藥,這4種藥材可以健脾止瀉、厚實腸胃的功能。四神湯屬於一般藥膳,可自行烹煮,一般都在四神湯里加蛋白質如小腸、豬肚,素食者可加豆類,增加風味。

蓮藕健脾養胃

馬光亞醫師不吃補,卻喜歡在秋天吃蓮藕排骨湯安神潤肺養胃。古代,蓮藕就是食療養生聖品。以中醫觀點來看,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藕性味甘寒,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散瘀,適用於口乾舌燥及火氣大的人;蓮藕煮熟後,性由寒轉溫,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止瀉的效果,適合胃腸虛弱、消化不良的人食用。

但有消化道潰瘍、容易脹氣和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宜多吃,因為蓮藕的纖維多,會促進腸道蠕動。而脾胃虛寒,如容易腹瀉、胃口不佳的人,以及女性生理期時,應避免吃性寒的生藕,而改吃熟藕,以免加重不適。

空心菜潤腸通便

中醫認為空心菜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如同天然保護罩,可防止夏天的細菌病毒入侵體內。

以營養學角度來看,空心菜可健胃整腸。空心菜的鹼性會降低腸內酸度,幫助好菌生長;空心菜含大量纖維質,可降低膽固醇,且含鐵量比紅鳳菜和高麗菜高。

不過,空心菜性味偏寒,體虛者不適合多吃。此外,空心菜會影響中藥補養藥物,如黃耆、人參、當歸、川芎、何首烏的效果,如服用以上中藥,宜錯開2~3小時後再吃空心菜。

白蘿蔔助消化

蘿蔔生食可止渴、清熱,並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有「小人參」美稱。

營養師許雲卿舉例說,日本人在便當中加入黃蘿蔔、廣東人在三寶飯中加入醃蘿蔔,都有幫助消化的效用。

白蘿蔔熟食能利尿消腫脹,幫助排便。尤其台灣高山蘿蔔水分多,如同水梨一樣甘美多汁,是冬天不宜錯過的養生食材。

需注意的是,吃中藥可以吃白蘿蔔,但服用補氣的人參和高麗參時,要避開白蘿蔔,以免補氣效果減半。

此外,因白蘿蔔性偏寒,胃潰瘍、先兆性流產和經期不順的人,勿過量生食白蘿蔔。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良醫健康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623/130618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