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平型關「戰鬥」真相:八路軍打敗了一支補給車隊

作者:
如果沒有國軍在正面和日軍血拼猛打,就不會出現一個30公里長的日軍兵力真空地帶,八路軍是不可能有機會和空間打這樣的伏擊後勤部隊戰鬥。即使有機會打了,日軍如果立刻抽調一兩個聯隊幾千人來回頭打擊,恐怕八路軍無法阻擋住來援日軍七個小時,伏擊戰就很難成功了,就算成功了主力也不可能全身而退,傷亡也絕對不止1000人了。

抗日戰爭時期的平型關

平型關戰役大捷的並非是中共創造的,創造它的是平型關戰役中的國軍部隊。創造平型關戰斗大捷的,才是中共八路軍一一五師。

在中日戰爭的歷史中,一共進行了二十二次大規模的主力會戰(雙方參戰兵力在十萬人以上的會戰),這些會戰全部由國軍完成。另外還有一千一百十七次中等規模的戰役(雙方參戰兵力在一萬人以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由國軍方面完成,中共抗戰記錄里除了平型關戰鬥和幾次被動的反掃蕩以外,也很難找出其他的例子。而中共的百團大戰也是由一連串的中小規模破襲戰和伏擊戰為主,雖然參戰八路軍20多萬人,但是並沒有出現中日主力碰撞的局面。

這種結果是必然的,也是老薩在以後要專門寫文說明的內容。

個人覺得中共當時的兵力和實力,在1944年之前是根本無法對抗戰起到任何決定性的作用,最多只有若干輔助作用。這是客觀的事實,也是真實的歷史,當年中共負責人的毛澤東也曾經承認這個觀點,無需要諱言。

至於1944年以後則是另外一回事了,此時中共已經可以一定程度上左右抗戰的發展。但是他們顯然沒有什麼作為,這就是政治方面的因素了。

好了不要扯遠了,回到平型關。

平型關相關的資料非常之多,而且非常之亂。台灣方面和中共方面的資料相差極大,各個方面甚至作戰地圖都沒有什麼共同點。而日本戰史和二者也有一定的區別。老薩參照現有三方十幾份資料寫了這篇小文,這是說明一些事實,對於具體東西並不作太深入的研究。

中共平型關戰鬥的背景

中共平型關戰鬥是國軍平型關戰役的一部分,而平型關戰役則是規模宏大的國軍太原會戰的一部分。

七七事變爆發以後,日軍一直試圖和國軍主力在華北平原一帶決戰,從而一舉殲滅國軍主力,迫使國軍和談,從而輕鬆解決所謂的「中國事變」。

而作為國軍軍事高層,尤其是蔣公清醒判斷,華北平原一帶是日軍機械化部隊發揮威力的地方。當時日軍火力較中國軍隊強大的多,配有數量眾多的輕重機槍,各種口徑火炮和裝甲部隊。而當時國軍中央精銳也沒有什麼重裝備,地方軍閥部隊甚至連輕機槍也沒有幾挺,連步槍手榴彈都是自己地方兵工廠土造的。根據一戰的經驗,戰鬥中傷亡七成以上都是由多人操作的重武器造成的,而國軍的重武器數量質量都遠遠和日軍無法相比。據當時德國美國軍事專家客觀估計,日軍一個1100人編制的大隊(編制相當於中國的營)就配有一個獨立的重機槍中隊(連),配有12挺重機槍和充足彈藥。另外還編有一個火炮小隊,配有二門火力強大的九二步兵榴彈炮。相比起來國軍一個團往往也只有三四門迫擊炮且彈藥嚴重不足,而台兒莊戰役中,第三軍團一個軍團才有4門山炮。日軍一個營的火力至少相當於中央軍一個團到二個團,相當於地方軍閥不滿員的半個師到一個師(地方一個師由於各種原因往往只有6000到7000人,裝備連步槍數量都不足,重武器就更別提了)。

由於火力存在巨大的差距,國軍如果想在戰鬥中獲勝,就必須集中數量超過日軍數倍的兵力或者利用地利和人和的優勢。

華北平津一帶都是平原,日軍兵力在華北集結兵力達五個師團,總計十萬人以上,還有數百架飛機和大量坦克。

如果國軍此時集中幾十萬主力在平津一帶和日軍決戰,必遭嚴重打擊,這是不利於持久抗戰的既定戰略的。

所以國軍一方面在上海開戰,把日軍引入地形複雜和抗日情緒高漲的中國中南部一帶,一方面把主力集中在華北的山西高原山區,從而威脅日軍華北主力的活動,迫使日軍進入山西作戰。

平型關戰役和太原會戰的關係

日軍被迫進入山西作戰,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首先制定了大同會戰計劃,但是李服膺部防守不利,導致防守永嘉堡、天鎮間的國防工事很快失守,李部又擅自後撤導致日軍於9月13日攻占大同。之後閻錫山下令將李服膺押送太原槍決。

大同失陷以後,日軍立即轉向太原進攻作戰,日軍第五師團(板垣師團)一萬多人開往平型關方向指向平型關,意圖抄雁門關後路,然後夾擊太原。

此時閻錫山從新制定了太原會戰計劃,整個太原會戰包括平型關戰役(非中共平型關戰鬥),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大規模戰役,而國軍平型關戰役只是太原會戰其中的一個戰役而已。

再說說中共平型關戰鬥和國軍平型關戰役的關係。

平型關戰役在1937年8月28日,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制定,計劃書的名字為《第二戰區平型關戰役計劃》。戰役目的在於以該地區山地大量殲滅日軍有生力量,以主力部屬在天鎮、陽高、廣靈、靈丘、平型關等地區,以一部控制大同、渾源、應縣附近,以策應各方面之戰鬥,相機轉移攻勢。

以逐次抵抗的方式誘敵深入到平型關西側的繁峙縣砂河以西地區,然後截斷平型關要隘,集中兵力從五台山、恆山南北兩面發動鉗擊,會殲日軍於濾沱河上游的大營砂河間盆地內。

簡單說平型關戰役就是一個大型的伏擊戰,把日軍主力引誘到平型關正面,配合側翼雁門關一帶,最終通過若干次戰鬥將其主力殲滅或者重創。

平型關戰役參戰兵力有11個軍的番號,8多萬人,戰線約有200公里。參戰主力是第33軍,軍長孫楚;第15軍,軍長劉茂恩;第17軍,軍長高桂滋;第35軍,軍長傅作義;第61軍,軍長陳長捷;第2軍,軍長郭宗汾;第34軍,軍長楊澄源;第19軍,軍長王靖國;

另外還有中共的第8路軍:有第115師,師長林彪

整個平型關戰役包括以下若干戰鬥:國軍團城戰鬥,中共平型關戰鬥,團城反擊戰,鷂子澗戰鬥,東跑池戰鬥,茹越口戰鬥等等,大小戰斗数十次,平型關戰鬥只是其中的一個。

至於平型關戰鬥八路軍出動三個團6000多人,其中至少4000多人參戰,結果殲滅日軍800多人,這個後面老薩會來論證。

總之,太原會戰中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結果在國軍打擊下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超過10萬人。

而太原會戰的平型關戰役中,整個平型關戰役中根據日本戰史,日軍參戰部隊有第5師團主力一萬多人,察哈爾兵團一萬多人,共二萬多人。日軍傷亡人約5000人,傷亡接近五分之一,也算是比較慘重,中國方面傷亡則超過一萬人。

以此來看平型關戰鬥在太原會戰中的作用,一目了然了吧!

平型關戰鬥過程的簡述

1937年8月21日,日軍開到平型關下,它們是第5軍第21旅團長三浦敏事少將的先頭部隊。該部由粟飯原秀大佐指揮,有4個大隊(四個營)和1個火炮大隊,數量大約4000多人。他們向駐守此處的晉綏軍第8旅發動全面進攻。另外,第21旅團還有一個聯隊的兵力繞往平型關側後方,日軍進攻平型關數量很快增加到5000人。

同時日軍也向團城口、鷂子澗和東西兩跑池一帶全線進攻,雙方血戰二日,傷亡都很慘重。

23日,閻錫山急令傅作義率預備軍增援,並調第71師、72師、新編第2師立即參戰。同時下令按照既定計劃,分五路攻擊已經聚集在平型關附近的日軍。

第一路是:郭宗汾的七十一師一個團,負責進攻蔡家峪和小寨。

第二路是:郭宗汾的七十一師另外二個團,負責進攻王莊堡。

第三路是:郭宗汾的七十一師另一個團,作為前二路的郭部。

第四路是:孟憲吉的獨立第八旅一部,進攻辛莊。

第五路是:林彪的一一五師,負責進攻蔡家峪。

當日,朱德彭德懷向115師下達了:115師應即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的命令。

24日,傅作義增援的兩個旅到達平型關前線。日軍由於深感兵力不足也又增兵5000多人,雙方繼續在平型關一帶激戰

24日晚,115師冒著大雨在平型關一帶設伏,同時師長林彪在電話上向同孫楚將軍報告:我師已達目的地,準備明日拂曉出擊,請你們派部隊協助,先把此股敵人殲滅。孫楚回覆:好,我命郭宗汾師長率4個團從平型關左翼出擊。

25日第三路國軍在進攻的路上遭遇團城口附近和日軍一部突然遭遇(此時日軍已經占領了鷂子口,團城口和六郎城),雙方從早晨激戰到中午,傷亡都很大。

由於此處是平型關戰役的關鍵,如果失守會嚴重影響整個占據。郭部急調郭部第二路二個團來增援,同時命令部下的附近的金憲章新編第二師代替第二路進攻王莊堡,新編第二師很快打到王莊堡外圍。第一路一個團(三四一團)幫助林彪的一一五師打了一下,最後在上鋪西和一一五師會師。

之後郭宗汾很快把五路部隊和二個旅等後續部隊集結起來,將日軍包圍並且最後在27日全線反攻,收復了日軍占領的鷂子澗,團城口等地。

25日早晨,日軍第21旅團運送給前線補給的一支輜重部隊和一支從平型關向後方行進的汽車部隊進入115師的埋伏圈,戰鬥隨即爆發。激戰7個多小時,埋伏圈內日軍基本被殲滅,日軍前來救援的部隊也被八路軍所阻擊住。

這就是平型關戰鬥的經過,下面具體說說要點。

一.八路軍殲滅的到底是什麼部隊

這方面的資料大陸,台灣,日本方面也是其亂無比。大陸方面因為政治原因說是日軍主力和部分輜重部隊,台灣方面則一口咬定是沒有自動武器的運輸部隊,日本方面的資料則是說是文職人員和輜重兵,還有60人的護衛部隊。

老薩分析了很久得出的結論是:被八路軍打擊的一共由三支部隊,中伏的日軍部隊有二支,這二支部隊面對面行軍分別進入埋伏圈,不過雙方沒有會合,在相距幾里的距離上分別被八路軍伏擊。另外還有一支救援部隊被八路軍在外圍阻擊。

其中一支是輜重運輸部隊

通過日本戰史(《第二十一聯隊戰史》)可以肯定,就是攜帶大批彈藥,衣物,糧食等物資從日軍後方靈邱向平型關前線支援的步兵第二十一聯隊(指揮官浜田大佐)的輜重部隊。這隻部隊沒有什麼戰鬥力,成員有接近400人,其中有100人左右是二十一聯隊的後勤和文職人員,這些人是基本沒有武裝的,也沒有作戰的能力。還有約100人的運輸兵,主要負責搬運輜重,類似於解放軍的軍工,他們也沒有什麼武裝。前面的200人都是不能戰鬥的日軍後勤人員,下面的就是戰鬥人員了。

首先是隨車的武裝押送兵,有20到30人左右,由於人數過過少他們大多配有機槍。這是輜重部隊自帶的押送兵。

還有就是一支加強騎兵小隊(排)60,70左右人,負責保護車隊的安全,小隊長是高橋義夫。負責指揮這支部隊的是第五師團情報參謀橋本順正中佐,他乘坐一輛小汽車,自己還有20名左右衛兵。

這隻部隊為什麼趕往平型關呢

因為駐靈邱日軍第二十一旅團部接到第二十一聯隊天雨變冷,急需補給的報告,命第二十一聯隊輜重隊用馬五十匹拉大車七十輛,滿載著軍服、糧食、彈藥,由靈邱向平型關方向前進。

聯隊輜重部隊就奉命運送物資去平型關前線,同時排出一個加強排保護。

因為有武裝小隊保護,該聯隊的一些後勤和文職人員也隨軍前進,這是這支部隊的行動原因。

可以看到,這隻部隊是基本沒有戰鬥力的一支,所有戰鬥人員只有85人,其他200人都是沒有戰鬥能力的非戰鬥人員。但是由於是輜重部隊,所以運送很多物資,後都被八路軍繳獲。

八路軍在蔡家峪一帶對其進攻。

另外一支部隊則是汽車運輸部隊

它從平型關向後方運動,據日本戰史記載被襲的這支日軍汽車隊為日軍第二十一旅團配備的汽車運輸隊。這支部隊規模較大,日軍中只有旅團一級才有這樣的部隊,配有大量汽車,負責運送旅團的送傷病員及補充糧食和彈藥。

該部隊趕回去的原因是因為平型關前線日軍損失較大,需要補充,派新莊淳中佐帶領兩個汽車中隊去完成這個任務。他們沿原路返回靈丘接運後方一個聯隊的援兵。所以這支部隊的汽車很多,有一百輛左右。

走在最前面的是新莊淳自己的數十輛卡車,他載汽車隊的幾十名日軍軍官、士兵。後面緊跟著矢島彥大尉率汽車第二中隊,一百七十六人乘日產卡車五十輛。中西次第八少佐率汽車第三中隊三十輛卡車在最後面。

這隻部隊由於汽車就有100輛,正副司機就要有200人,士兵軍官人數較多,大約有一個大隊的編制(一個營)。

據據日軍第六兵站汽車隊的戰鬥詳報,日軍汽車運輸隊包括:汽車隊本部士兵7人,運輸兵15人,矢島汽車中隊汽車兵176人(3個汽車小隊――主要是駕駛員,1個汽車修理班,1個輜重兵班和1個隨車衛隊,共176人,50輛汽車。),合計198人。還有中西中隊100多人,還有隨車護衛的步兵1個小隊50多人,總數大約有400人。

八路軍在小寨村一帶對其發動進攻。

大家也可以看到,這支部隊戰鬥力也很弱,士兵有三分之二都是汽車兵,戰鬥人員只有100多人。

中共方面一面從不提這隻部隊的是向後方運動的。這是因為中共一直說他們殲滅的是日軍主力部隊,如果說明是向後運動的,老百姓就會很疑惑,為什麼日軍主力部隊不去前線而撤退去後方。所以老薩一直說,在歷史上要撒一個謊,就要撒另外的十個謊來支持。一環套一環,最終整個歷史大部分都是謊言,這是很可悲的。

第三支是救援部隊

還有一支日軍部隊也和八路軍作戰,這就是前來救援的日軍部隊。這支部隊是第三大隊正在進攻的平型關的主攻部隊,在得知汽車部隊中伏以後,他們立即抽調第9,第10,第11和第13中隊,一共有3個中隊的兵力(3個連)去救援。結果在路上被115師的685團狙擊住,不能前進。

這隻救援部隊就是貨真價實的野戰部隊了,所以戰鬥也是最為激烈的。不過八路軍685團一個團兵力在利用山地優勢地形,狙擊住一個日軍營幾個小時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不過戰後統計,由於來援日軍實力比埋伏圈中的要強太多,八路軍阻援部隊傷亡較重,占整個戰鬥傷亡的一半左右。

二.日軍到底被殲滅多少人

中共方面最早是說殲敵三千,戰時由於宣傳需要開始說成殲敵一萬,這種誇張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千的數字建國以後一直使用到80年代,到了90年代中共歷史學者開始說明平型關殲敵1000多人,這個數字沿用到今天。

相比來說,日本方面在戰時大言不慚的自吹只有60人被殲,這顯然是搞笑的。戰後日本歷史學者先後有傷亡200多人和1000的數字。

老薩研究的結果是如下:參戰日軍一共有1500人,包圍圈中殲敵700人左右,包圍圈外面殲敵100人左右,殲敵總數800多人。

日軍輜重部隊被全殲

根據各方面資料,趕往平型關的日軍輜重部隊是被全殲了,沒有一個倖存,死亡大約400人。

資料一:日方資料

日方戰報:公路竟被我軍輜重車輛、層層疊疊的人馬的屍體堵塞著了,救援的第三大隊僅僅在半山腰發現3名重傷的傷員。

日軍戰後回憶錄:林彪的部隊在通路兩側的山崖上等待埋伏,攻擊發起後手榴彈步槍齊發,無武裝但多乘馬的大行李首先遭到痛擊全部殲滅。橋本參謀,高橋少尉等指揮衛隊奮力迎戰,結果全員戰死。八路軍衝下山地,將日軍所攜帶的物資搶奪一空,包括日軍戰死者的手錶,鋼筆等都被作為戰利品繳獲。部分當時未死日軍拼命抵抗,遭到八路軍的「殘殺」,有的被和車輛一起燒成黑炭。

資料二:中共方面資料

朱德、彭德懷戰後給南京蔣介石的電報:另有一部約四五百人,馬數十匹均被我完全包圍,死不繳槍,故全部打死。

汽車部隊大部分被全殲

趕回後方的日軍汽車部隊大部分被殲滅,但是處於最後方的一部分日軍和汽車還是逃走了,其中二個中隊長矢島和中西都逃生了(之後二人還寫了詳細的平型關報告),只有最前面的新莊中佐被擊斃,估計殲敵數量大約300人,有100人左右日軍沒有被殲滅(其中大部分是沒有在伏擊圈中,所以逃走了。)。

資料一:日方戰時資料

日軍戰報:趕赴現場以後發展,行進中的汽車聯隊似遭突襲全被殲滅,100餘輛汽車慘遭燒毀,每隔20米,倒著1輛汽車殘骸。公路上有新莊中佐等無數陣亡者,及被燒焦躺在駕駛室里的屍體,一片慘狀,目不忍睹。

日本戰後統計資料稱:被襲車輛總共81輛,逃出來的只有5輛。指揮官新莊中佐以下約二百人戰死,車輛焚毀

資料二:林彪戰報

林彪退出平型關戰場時發給軍委的電報里可知,仍有部分日軍汽車部隊沒有殲滅。電報說:敵原分布於東西跑池、關溝、辛莊一帶,小部在小寨村頑抗。

日軍救援部隊傷亡百人

救援的3個中隊的500多人日軍被八路軍殲滅大約100人

資料一:日軍戰時記錄

日軍第三大隊在當天,第九中隊6死21傷,第十中隊4死5傷,第十一中隊3死31傷,第十二中隊25死3傷。合計第三大隊當天的死傷人數約為98人。

所以綜合一下,殲敵總數一共約800人,這是比較符合歷史的。

因為當時林彪戰報也提到:與敵廿一連隊戰鬥一晝夜,將敵殲滅一千餘人。

一般來說,戰時在戰場上的數據統計會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左右的誤差,林彪這個數據基本是可靠的。朱德總司令曾經在戰後某個大會上說過平型關殲敵五六百,這也是側面說明數據尚且沒有到一千。

三.八路軍參戰多少人

根據當時八路軍指揮官聶榮臻的回憶,參戰的為二個團,分別是平型關伏擊使用了楊得志、陳正湘率領的六八五團和李天佑、楊勇同志率領的六八六團,約4000多人。六八七團2000多人由於路上遭遇山洪爆發,沒有及時趕到戰場,作為預備隊。

其中六八五團負責對汽車隊和阻敵援軍作戰,六八六團則負責對日軍輜重隊作戰。

所以伏擊戰的八路軍數量占有約4倍的優勢,狙擊作戰八路軍數量則有3倍的優勢。這個數字雖然稍偏大,但是對於裝備較差的八路軍還是比較中肯的。

四.八路軍傷亡人數

這也有很多說法,比較可信的是當年參戰老兵的回憶,八路軍傷亡一千人左右。

資料一:走過長征的老軍人戴潤生回憶到:我們也傷亡將近1000人,我們這個營犧牲了差不多100人,一個副營長和兩個連長都犧牲了。這1000人其中有很多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老戰士,用毛澤東的話說,「個個都是可以當連長、營長的」是「革命的種子」。據當時中共高層回憶,毛主席得知平型關紅軍傷亡數字以後很痛心。

資料二:老紅軍阮受賢回憶到:當時115師約有900人傷亡。

資料三:《抗戰以來的八路軍、新四軍》一書認為:我團營幹部五人負傷,以下近千人傷亡。第5連百名壯士,凱旋時只剩30多人,連長曾賢生壯烈犧牲。戰斗極為殘酷,獨8旅3個團一個補充營5000多人,損失一個團。

殲滅日軍800多,自己傷亡也大體相當,這個數字總體能夠接受,也是抗戰以來不錯的戰績,畢竟日軍防守還是很頑強的。

五.繳獲情況

直到今天中共方面一般引用以下數據,這個數據基本是50年代確定的:摧毀汽車100餘輛,大車200餘輛,繳獲野炮1門,輕重機槍20餘挺,步槍1000餘支,擲彈筒20餘個,戰馬53匹,以及其他軍用品無數,僅大衣一項,給我師官兵各發一件還有餘。

這個數據基本準確,但是仍然有些問題。關鍵在於摧毀汽車和繳獲步槍數量上。這也是政治有關,具體原因老薩後面再說。

90年代中共學者一般認為:毀敵汽車80餘輛,繳敵92式野炮1門,輕重機槍20多挺,步槍300餘支,摩托車3輛,擲彈筒20多個,炮彈二、三百箱,戰馬53匹,日幣30萬元,另有大量軍用物品,單是軍用大衣,就足夠我師每人一件。

後面的數據比較真實,區別主要在於摧毀車輛數量少了20輛和繳獲步槍數量減少700支。

摧毀車輛的減少主要是說明日軍沒有被一個不剩的全殲,仍然有一部分人逃走,這和中共之前宣傳是不符合的。

至於步槍數量減少到300,則是有另外一方面的意思。中共一直宣傳全殲日軍部隊,請注意全殲的概念。對於戰後繳獲來說,如果是重創日軍,那麼可能由於陣地還由日軍控制或者八路軍部隊急需要轉移,所以沒有時間打掃戰場。但是作為全殲作戰,那麼顯然所有敵軍絕大部分步槍都是應該被繳獲的。

比如國軍圍殲日軍106師團的萬家嶺戰役,在最後歐震的第4軍、葉肇的第66軍占領了萬家嶺,雷鳴鼓兩要地,斃敵2000多人,俘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近百挺,步槍1000支,馬匹數百。對於日軍野戰部隊來說,大約由五分之三計程車兵是用步槍作戰的。那麼殲滅日軍2000多人,繳獲1000支步槍就是很正常的。

但是由於日軍中伏時,能夠作戰的部隊很少,而且一共不過800人,所以最多也只有300到400支步槍。加上戰鬥中損壞的和日軍自己破壞的,繳獲100到200支步槍才是正常的。

當初為什麼胡吹繳獲1000支步槍,主要是要和殲滅日軍3000的吹牛數量相一致。

如此吹牛真是很累人的!

六.決策的複雜和出人意料

老薩最欽佩的二個中共將領就是彭德懷老總和林彪元帥,如果比起能力來,林彪似乎稍高一些,但是說起人品和戰鬥意志,彭老總更高一籌。

和百團大戰一樣,平型關戰鬥並沒有受到當時軍事上負總責的毛澤東的認可,毛對平型關戰鬥是不贊成的。

自從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以後,老毛等高層認為不應該過早和日軍作戰。道理很簡單:

1.共軍當時戰鬥力還較弱,除了留守延安的,軍隊總數也不過3萬多人,不是日軍主力的對手。如果這些本錢和日本拼光,就完了。

2.中共的目的始終是明確的,就是擊敗日本侵略者和推翻國民政府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對於他來說,國共合作不過是避免被在陝北殲滅的一個手段而已。日本和國民政府都是他的敵人,他不願意和日軍拼,多餘消耗自己的實力。初期中共還有一系列積極的作戰活動,到了武漢會戰打破日軍滅亡中國的可能以後,中共基本停止全面抗日,而轉為自身全力的發展,以為將來和國民政府的作戰。同時國民政府也做同樣的打算,但是無奈自己是日軍進攻的主要方向,仍然還是和百萬日軍作戰到1945年。這些老薩將來會說,不多說了。

資料一:戰前,1937年8月1日毛澤東向周恩來等人提出:「關於紅軍作戰,依當前敵我情況,我們認為須堅持下列兩原則:一、在整個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游擊戰爭,而不是陣地戰,也不是集中作戰,因此不能在戰役戰術上受束縛。只有如此才能發揮紅軍特長,給日寇以相當打擊。二、依上述原則,在開始階段,紅軍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為適宜,兵力過大,不能發揮游擊戰,而易受敵人的集中打擊。其餘兵力依戰爭發展,逐漸使用之。」(關於紅軍作戰的原則,《毛澤東文集》第二卷)

資料二:根據聶榮臻元帥的回憶:「在洛川會議上討論作戰方針時,曾出現過不贊同游擊戰而主張打運動戰的分歧意見,他(引者註:指毛澤東)擔心部隊挺進前線後,一些同志蠻幹。」(《聶榮臻回憶錄》,第359頁)

資料三:在八路軍第115師到達晉東北抗日前線,第120師轉向晉西北前線時,毛澤東於1937年9月21日致電彭德懷,指出:「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非運動戰),要實行這樣的方針,就要戰略上有有力部隊處於敵之翼側,就要以創造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為主。集中打仗則不能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則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並舉。然而,只有分散做群眾工作,才是決定地制勝敵人、援助友軍的唯一無二的辦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無結果之可言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主編,毛澤東年譜,中卷21頁)

這些都說明,老毛並不想過早和日軍打大仗,以消耗或者向日軍暴露自己的實力。而是避免主力遭受損失游擊,保存實力並且飛速發展。游擊戰可以以營連甚至排來完成,這樣不會對日軍造成什麼威脅,最多只是騷擾。而運動戰則是至少以團的形式開戰,這樣會有一定的損失,這點很明確。

作為林彪來說,他當然明白毛澤東的觀點,這對於中共來說也是正確的。但是林彪認為八路軍必須要打運動戰,至少初期一定要。原因主要是1、目前軍民正在看我軍直接參戰,如我參戰兵力過少,則有失眾望。2、目前須打勝仗,捉俘虜,提高軍民抗戰信心,提高黨與紅軍威信,打了勝仗更容易動員群眾與擴大紅軍。

林彪此人在軍事上是非常厲害的。在中國想要當好一個軍人,必須同時是一個政治家。林彪當然也不例外,而且此人在軍事上固執己見,不把別人意見放在眼裡。他認為應該去打,就不會顧及上級的命令。

朱德和彭德懷1937年9月23日命115師在平型關外側選擇地形,進入伏擊狀態,相機出擊。

但是毛澤東仍然命令不要打運動戰。

資料一:1937年9月25日毛澤東致電朱德等人並告林彪:「戰略意見:……不管蔣、閻協助與否,目前紅軍不宜過早暴露,尤不宜過早派遣戰術支隊,應候蔚、淶之敵脫離蔚、淶攻至滿城附近,靈、廣之敵脫離靈、廣攻至繁峙附近,上述四縣兵力極少之際,然後使用我林師全部向北突出,依情況再分成無數小支或分成二三個集團,向著恆山山脈以東以西以北廣大地區敵之空虛側後,舉行廣泛的襲擊戰。若在敵之主力尚未集中於其主要的攻擊點、敵之後方尚未十分空虛之時,暴露紅軍目標,引起敵人注意,那是不利的。若僅派遣戰術支隊,那是無益的。……」(關於華北作戰的戰略意見,《毛澤東文集》第二卷)

資料二:毛澤東還致電周恩來、劉少奇並告朱德等人:「……整個華北工作,應以游擊戰爭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運、統一戰線等等,應環繞於游擊戰爭。華北正規戰如失敗,我們不負責任;但游擊戰爭如失敗,我們須負嚴重的責任。……要設想在敵整個占領華北後,我們能堅持廣泛有力的游擊戰爭。……今後沒有別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擊戰爭。……」(整個華北工作應以游擊戰爭為唯一方向,《毛澤東文集》第二卷)

資料三:顯然,朱德,彭德懷都被毛澤東說服了。9月25日當天,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發出關於八路軍作戰方針、任務及地域劃分的訓令:立即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廣泛的開展游擊戰爭。」(彭德懷年譜,181頁)

但是林彪元帥顯然對此不以為然,平型關開打之前林彪並沒有告知八路軍總部,就擅自開打。

直到戰爭基本要結束的時候,9月25日中午,林彪才向朱德毛澤東報捷。

在得知損失並不大以後,毛澤東和朱德對平型關戰鬥還是比較滿意,但是仍然堅持之前的觀點。

在1937年9月29日重新提出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的游擊隊。在這個總方針下,實行有條件的集中作戰。」(毛澤東年譜,中卷26頁)

七.勝利的原因和戰俘

勝利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1.兵力和火力上優勢。八路軍在兵力上有數倍的優勢,加上被伏日軍又以非戰鬥人員為主,能夠戰鬥的不多,火力也大大不如八路軍,自然不是八路軍的對手。日軍士兵由於大多是非戰鬥人員,也根本不懂如何作戰。據當年參戰八路軍老兵回憶,日軍開始根本不知道山地作戰要搶占高地,等到開始試圖搶占的時候已經傷亡大半了。

2.地形的絕對優勢。平型關一帶是山溝,公路全部在山溝里,二側都是高高的山崖。日軍火力無法發揚,戰前又是亂鬨鬨的擠在一起行軍。八路軍開打的時候甚至不要瞄準,只要朝下亂扔幾顆手榴彈就可以炸死大量日軍。從戰略上來說,平型關附近也是伏擊的絕佳的地點。

3.由於日軍主力在和國軍全力作戰尚且感覺兵力不足,也不可能有多少援軍趕來。最終救援的只有三個中隊幾百日軍,自然無法對付八路軍的三個團。

4.驕兵必敗。日軍由於在華北作戰比較順利,沒有遭遇到上海南京一帶的激烈抵抗,所以對中國軍隊比較輕視。照例來說,一般這樣的部隊行軍都應該有比較準確的偵察和情報,至少也該配有數量較多的戰鬥部隊保護。但是日軍顯然沒有。林彪回憶到:敵人輕視中國軍隊,成了習慣,便由驕矜而疏忽,不注意偵察警戒,不愛做工事,打起仗來,先讓飛機和大炮顯神通,等到猛攻時,他們的步兵連陣地也不愛占領,只蔭蔽在溝內休息。這樣的敵人,當然便利我們襲擊,所以我們這次一切布置得妥妥噹噹,向他們開槍了,衝鋒了,他們才知道。

5.日軍裝備也不占優勢。其實當時八路軍的裝備也不比大部分的國軍部隊要差(當然比中央軍差多了),據中國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統計,抗戰第一年,國民政府除了每月發給八路軍軍餉60萬元以外,還發放一些犒勞費、河防工事費、槍枝彈藥、服裝藥品,每月面粉1萬袋,還有大米等。另外,第一年內提供八路軍給有記載的就是120挺蘇式機槍、6門平射炮,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枚。

當時八路軍主力部隊打平型時裝備稍差,不過一一五時參戰部隊每名士兵配步槍一支,手榴彈2到3枚,子彈100到200發,每連均裝備輕重機槍,團級單位裝備有迫擊炮。同時由於士兵相當一部分是久經戰陣的紅軍老兵,他們帶領的新兵也能迅速的成長,這樣計程車兵能在戰鬥中能充分發揮武器效力,尤其射擊紀律極強,伏擊之前無亂開槍的情況,而且白刃戰尤其厲害,在山地運動游擊戰中是一流的軍隊。

日軍戰俘

至於戰俘,是沒有抓到一個。其實先後抓到過幾個,一個是一個八路軍營長抓到一個日本傷兵,背起他準備送到醫療。但是日軍傷兵以為背他去處決,居然咬掉了營長的耳朵。結果劇痛中的營長一怒之下將其當場摔死!

一位通訊員收電話線時,發現汽車底下躺著一個日本傷兵,受了重傷,呻吟不止。通訊員掏出紗布準備為他裹傷,那傷兵趁著通訊員不注意用刺刀將其刺死。這個日本傷兵後來因為傷勢過重也很快死亡。

還有當地農民抓了一個日軍俘虜,農民們綁住俘虜的手想把他送給八路軍,可日本兵卻瘋狂亂踢亂咬,咬傷了不少人,最後被憤怒的農民打死埋在山上。

至於日軍不肯投降的原因,除了本國早有這種根深蒂固的認識以外,林彪說得也很對:日兵至死不肯繳械,一來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但最主要的,是過去國軍「華北軍隊」對日軍俘虜政策之不正確,採用野蠻的活埋、火燒、剖肚等辦法。故我們今後須加緊對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語的政策宣傳與優待俘虜。

八.貶低友軍不可取

八路軍戰後除了宣揚平型關大捷的戰果以外,大肆對國軍進行侮蔑。

具體的例子大家隨便搜索一下就能知道,老薩也不多說了。

需要說明的是,整個平型關戰役中,國軍殲滅日軍數量達到3500人以上,而且這些部隊都是日軍精銳第五師團的野戰部隊,也就是作戰部隊。

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集中二個團4000多人,殲滅日軍800多人,而且三分之二都是沒有作戰經驗的非戰鬥的後勤人員。

但是林彪在戰後還驚嘆道:我們過去從北伐到蘇維埃戰鬥中還不曾碰到過這樣強的敵人。我說的強,是說他們的步兵也有戰鬥力,能各自為戰,雖打敗負傷了,亦有不肯繳槍的。戰後只見戰場上敵人屍體遍野,卻捉不著活的。敵人射擊的準確,運動的蔭蔽,部隊的掌握,都頗見長。對此種敵人做戰,如稍存輕敵觀念,做浮躁行動必易受損失。

老戰士戴潤生回憶到:主要戰鬥結束,我們清查戰場,繼續打擊殘餘的敵人,我們的部隊從兩邊收攏,日軍只剩下很少的人,但是技術很好,部隊訓練有素,打槍很準,武器又很好,給了我們不小的殺傷。有一個日本鬼子在山上一個洞裡,一個人大概打死打傷我們十多個人,最後我們是用手榴彈把他炸死的。

戰後中共資料也分析到: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和頑強程度大大超出了林彪的估計。日軍果然不愧是精銳,一旦組成戰鬥小組則很難吃掉。他們的戰術意識很強,即使沒有組織指揮,仍然能自尋戰機。一群日軍竟然抓住685團機槍排位置不當的弱點,利用地形悄悄接近,最後衝進陣地將沒有刺刀的機槍排打散了。全團10幾挺機槍都集中在這裡,八路軍不得不付出很大傷亡去奪回陣地。

請注意,林彪他們當時打的還是一支以後勤人員為主的部隊,戰鬥人員不過三分之一,同時日軍還沒有重武器。而國軍在平型關戰役面對的是多達四萬人的日軍一流野戰主力師團,有完整的重炮,迫擊炮,坦克部隊的編制,一強一弱幾乎無法比較。

另外,關於支援的問題,其實根據黎東方先生的資料來說,平型關戰鬥一共有五路出發作戰(包括一一五師),但是郭部出發就碰到了日軍野戰主力部隊,雙方立即激戰,郭隨即調走三路支援作戰,只有另外一路配合林彪打了一下。

實際上,當時日軍主力除了5000多人在平型關和國軍激戰以外,其他大部也都分別和幾個師的國軍血戰。日軍此時深感兵力不足,所以才派出後被八路軍殲滅的汽車部隊運送援軍上來。所以客觀來說,由於日軍主力全部在和國軍作戰,八路軍打伏擊戰根本沒有什麼威脅。後期八路軍伏擊戰開打以後,日軍也只是好不容易湊出了三個中隊(三個連)來救援,而狙擊的八路軍就有一個團。

換句話來說,如果沒有國軍在正面和日軍血拼猛打,就不會出現一個30公里長的日軍兵力真空地帶,八路軍是不可能有機會和空間打這樣的伏擊後勤部隊戰鬥。即使有機會打了,日軍如果立刻抽調一兩個聯隊幾千人來回頭打擊,恐怕八路軍無法阻擋住來援日軍七個小時,伏擊戰就很難成功了,就算成功了主力也不可能全身而退,傷亡也絕對不止1000人了。

整個平型關戰役中,國軍由於是主戰場,守軍有上萬名官兵為國捐軀,其中旅長,團長、代理團長犧牲高達四名,營連長犧牲數十名!國軍官兵視死如歸的精神也著實令人敬佩!

防守靈丘的三十三軍劉奉濱的七十三師,和日軍精銳數千人血戰二日,傷亡過半。劉師長親到第一線指揮,二日之內負傷四次,每次都是包紮傷口以後又到第一線指揮。

守軍第71師214旅3個團向六郎城、鷂子澗日軍發動反擊,第434團與敵奮力拼殺,因突入太深而陷敵包圍,團長程繼賢與部下不到千名官兵誓死不退,和日軍多達一個聯隊的兵力血戰數小時,結果全部壯烈犧牲。

孫楚33軍之獨立8旅在東跑池布防,從9月23日到26日,敵我雙方反覆爭奪東跑池,來來回回,形成拉鋸戰。27日,孟憲吉旅長親到陣地督戰,看到一營血戰5晝夜,原有500多人的一營,只剩148人,遂令622團接防。

敵東條縱隊乘平型關鏖戰之機,於9月28日一舉突破恆山、雁門關的接合部茹越口,楊澄源的34軍退入繁峙。為保衛平型關戰場安全,梁鑒堂旅長明知無能生還,但是為了大部分的安全,親率僅有的一營人衝殺,企圖奪回山口,但是兵力太少,梁旅長和大部分官兵犧牲。

平型關戰役是抗戰中國共極少的幾次成功的配合作戰,是很有意義的,它不應該因為政治原因而被扭曲。

2006年10月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812/132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