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綦彥臣:信息充沛悖論無時無之

—彥臣經濟學講義【2】

作者:
網絡閱讀再發達也無法全面取代紙面閱讀。相反,在人工智慧越是發達的條件下,紙面閱讀的錨定作用就越會突出。人工智慧的邏輯系統再複雜,也不足以形成與小眾信息神秘化相對抗的功能。比如說,類似於命題作文,讓人工智慧閱讀一份資料後提煉出一個「新成語」,它根本做不到。

引言:多從「理兒」上講

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堅信「技術進步會帶來社會整體進步」。比如說,在婦女權益的增進方面,與其寫一堆推廣理念的書,不如發明兩樣廚房自動化機器,從而減輕婦女在家庭分工中的勞動量。並且,在這方面確實大有收穫,自動洗碗機的發明與應用是最生動的例子。

信息充沛是技術進步的重要成果。一定從「理兒」(logic)上講,那就是:電腦與網絡是技術進步的無可替代成果,它們帶來了信息的極端廉價化。現實中,人們在提到「信息」一詞時,立刻聯想到電腦與網絡。進一步地說,手機實質上是微型電腦,它與網絡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手機版本即技術等級的更新是生活熱點,更新一次,俗世生活就大熱一次。

一、中年啃老,過好日的「某種」訣竅

然而,不幸的是:充沛的信息對絕大多數人是個悖論——信息充沛了,人們比信息匱乏時代更容易受騙。比如說,任何一項鼓吹有神奇療效的集資詐騙型保健品推銷,都要靠小眾之間的信息傳播。為了增強傳播效應,小眾團體(特定手機聊天群)還設定進入條件,其如只有購買五十萬元以上的產品才能進星級小群,否則,只能處於「蹭課」地位。儘管這個舉例不是十分準確,但藉助網絡信息進行詐騙的「成功案例」大體是這個套路。

小眾間信息的神秘化本質上是反充沛的,這是又一種悖論狀態。平常人之所以不容易識破,是因為大眾層面的絕對充沛信息對小眾信息起到了保護作用。前者相當於後者的一個鋼化硬殼,保護的同時發揮著強大的封閉功能,以至於參與者無法認知外部信息。簡單地說,行騙者已經為自己製造出了大的信息環境,那種大環境絕對有益於行騙者,使得負面信息不起任何作用。

經濟學固然關注道德問題,尤其肯定道德行為背後的利益設定,但是,道德批判並非它的本職。所以,在分析充沛信息悖論時,儘可能不開展道德批判。這樣,就使比較私人化的例子以「小說」的形式悄然呈現。下面有一個例子如此:

一位自稱過日子非常節儉的中年男士,工資收入偏低,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其社會交往面較廣;在以父母為首的家庭聚餐場合,他習慣於表述自己的節儉,教訓那些「不太過日子」的晚輩,儘管晚輩們都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冒」;同齡同輩人雖有反感,但對其節儉持家的作為還是有一定認同感的,乃至於故事性重複講述其兒童時代如何節省一分錢的細節。

但是,他給別人形成的節儉形象與自身一貫堅持的信息策略是很有問題的,畢竟親戚們稍加思索就會有疑問。第一個,他有滋有味的日子(比如愛吃肉食)所用物品都是白撿來的嗎?第二個,社會交往必伴有隨禮(givepresentsascustom)行為,難道他不隨禮或不按規矩隨禮嗎?比如,在同等關係小群裡面,別人都掏200元而他只掏50?

很明顯,第一個疑問得不到合理解釋,除非在工作中他有大量非正常(乃至非法)收入。這個「除非」的可能性很低,因為偏低工資意味著他沒有獲取非正常收入的權力地位。第二個疑問不攻自破,因為社交廣泛的人都十分好面子,絕對不會有「別人隨200,咱就50」的抉擇。簡化問題,支撐他低工資收入下滋潤生活與廣泛社交的真實原因,是他屬於中年啃老族。

二、經濟學在一定意義上,是私人情報學

何謂「中年啃老族」?它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龐大的群體,上有工資收入不錯的父母,不僅個人生活開支大項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現金支持,而且大家庭其他成員對父母的特定禮節性投入最後會流向此種人。此種人的大家庭地位或是父母的單一男性子輩,或(和)是父母絕對信任而代行大家庭管理、協調職能的人(不分男女)。

高齡父母支撐中年啃老族小大項開支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更為傳統文化所認可。高齡且有相當積蓄、工資收入穩定的父母對中年啃老族的小家庭大項開支之支持,在一般分析意義上有兩項:其一是兒女婚嫁,即支出者為了孫輩而慷慨開支,包括婚禮以外私家車購置;其二是兒女自身車輛購置、升級住房的開支,即支出者在「日子就是給孩子過的」心理支配下願意支撐子輩的生活提檔,或許包括投資性二套房的部分資金需求。非普遍分析意義上,危機支出是核心性的,當中有正當理由的肇事之賠償,也有非正當理由的如賭債之清償。

至於父母的禮節性書入流向中年啃老族,作為經濟現象則較少為經濟學家與社會觀察家所注意。簡單模擬一下:假定上面的中年男士有一個姐姐與兩個妹妹,此三人在父(或)母生病時均會拿出金額不等的慰問金,慰問金納入醫療費墊支;等到報銷環節,連同父(或)母墊付藥費,所有回款均進入了作為大家庭地位最優的這個人錢包。

中年啃老行為導致了大量的民事糾紛,有些糾紛演變成了訴訟,有些上了糾紛排解類電視節目。但是,無論節目內容還是民訴判詞都沒使用「中年啃老族」這一相對專業的詞彙,儘管它更多地屬於社會學而不屬於經濟學。而不管經濟學還是社會學,均沒注意到中年啃老行為作為社會經濟現象所必涉的信息學特徵。比如說,節儉的說辭作為個人信息策略是如何掩蓋了啃老本質的?

前節的分析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要說的是,誤導性個人信息為什麼會使相當比例的受眾信以為真?從小處說,這是「私人情報學」概念缺位的直接後果;從大處說,這是社會公眾未能自覺確立經濟學思維所致。有趣的是,經濟學思維確立有賴於私人情報學的大體形成。

一說起「情報」(intelligence),人們在都會聯想起「特工」、「間諜」詞彙,更認為搜集情報是國家行為。實質上,情報只是信息里的極小部分。對於每個社會公眾,有私人信息自然就有私人情報。困難的是,如何把私人情報上升到「學」的地步。從實踐經驗上講,把私人情報行為上升到「家」的水平,讓每個人都給自己當「特工」、「間諜」,需要相當數量的紙面閱讀。

三、面對高風險,「不賠,等於賺了」

在信息充沛條件下,紙面閱讀變得比信息相對匱乏的時代更加重要。這是因為信息充沛條件下的較為優先受益群體,他們本身就擁有大量的紙面閱讀經驗;還有,擁有紙面閱讀經驗的人肯定比缺少該方面經驗的人更經得起小眾信息神秘化的引誘。

所有的集資詐騙案例無一不與受眾所認為的「高級政治」掛鈎,以特殊療效保健品為由頭的詐騙更是如此。因為人們的一般心理是:社會地位高的人其命比普通人的命「值錢」,他們幫助保健品拓展市場肯定因為先享了療效。有趣的是,假借社會地位高的人達到自身目的,在傳統文化里是重要的紙面經驗,沒有處於絕貶義化地位,相反,還會被認為是比較好的智慧行為。比如說,《智囊全集》收錄了宋代的兩個故事:

北宋時,有一個叫吳味道的學者冒用蘇軾的名義取得貨物免稅資格,恰好讓蘇軾查到;蘇軾不但沒責罰吳,還假戲真演給了吳合法的免稅資格。南宋時,有學者偽造秦檜書信拜見揚州行政長官(想弄個職務),後者將其逮捕並押送到秦檜那裡處置,秦檜問明原因,立即給那人安排了職務。旁人不解,而秦檜告訴身邊人說:「這樣的人不利用起來,一定會到敵國效力的。」

後人把這兩則詐騙故事正面化,旨在說明高級政治人物無論品行好壞,都會體諒處於相對弱勢的學問人。由此可見,智慧書寫對士大夫文化持有天然的讚美態度。在當下社會,所有集資詐騙者都受益於此等天然性。儘管不可能是每一個行為人都讀過《智囊全集》,但其背後的謀士(重要的暗中支持者)很可能熟讀該書。

即便巨額詐騙行為人重要的暗中支持者未必讀過《智囊全集》,但是,其此類信息策略本源來自紙面無疑。在另一端,社會公眾無法(更多情況下也沒必要)抵禦此類詐騙,但總還能躲避它們。躲開它們,至少得到了不賠錢的好處。面對轟炸式虛假信息的詐騙行為,社會公眾「不賠錢,就等於賺了」。

結語:紙面閱讀仍很重要

躲避,是一種高級策略。這種高級策略之形成依賴於較多的紙面閱讀,而紙面閱讀所積累的經驗之於個人,是私人情報學的重要內容。私人情報學與經濟學思維在任何社會都是屬於有閒人士的,或者說,有閒階層優先於其他社會階層形成私人情報學能力與經濟學思維。這種現象不僅是在傳統社會出現,而且在市場體系發達的社會更是如此。因為有閒階層可以有充裕的時間進行紙面閱讀,以至於在閱讀過成長進行細緻的文獻比較。

沒必要誇大紙面閱讀的功用,但是,網絡閱讀再發達也無法全面取代紙面閱讀。相反,在人工智慧越是發達的條件下,紙面閱讀的錨定作用就越會突出。人工智慧的邏輯系統再複雜,也不足以形成與小眾信息神秘化相對抗的功能。比如說,類似於命題作文,讓人工智慧閱讀一份資料後提煉出一個「新成語」,它根本做不到。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816/132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