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朱元璋的一個錯誤決定 後代自相殘殺

自古以來,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賢良淑德的妻子,然而,有的男人在有點權勢地位之後,就會選擇拋棄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

不過,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眼裡,只有馬皇后,這個與自己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妻子。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對馬皇后依舊是非常的憐惜、疼愛。

並且,對他們愛的結晶——朱標,更是高看一眼。朱元璋剛坐上皇位,就冊封年僅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給馬皇后吃了一顆「定心丸」,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找來浙江最有名的才子宋濂做太子的老師,希望能把朱標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皇位繼承人。

轉眼間,朱標就38歲了,25年的精心培養和刻苦學習,使朱標在文韜武略上都頗有成就,是一個有能力繼承父業的合格人。但沒想到的是,他的才能長了不少,卻把身體給累垮了。

一次,不到四十歲的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來之後,身上竟莫名長出了一個大肉瘤。肉瘤疼痛難忍,折磨的他寢食難安,非常痛苦。朱標本來有個長子,名叫朱雄英,但是,在十年之前就已經死了,所以,只剩下年僅14歲的二兒子朱允炆侍奉在他的身邊。

雖然,朱允炆當時只有14歲,卻整日守在父親身旁,是個地地道道的孝子。可能是小時候「睡偏頭」了,朱允炆的腦袋有點偏,因此,他爺爺朱元璋就給他起了一個「半邊月」的外號。

朱允炆出生在帝王之家,從小就長在皇宮,他的周圍都是有知識的,學習氛圍非常好,使得他從小耳濡目染,知識淵博,並善於以德服人。

不過,幸福的日子還是非常的短暫的,在朱允炆的悉心照顧下,朱標還是英年早逝了。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面對年事已高的自己,卻沒有一個滿意的接班人,讓他怎麼能放心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大明江山呢?這龐大的大明王朝又應該交給誰來管理呢?

想來想去,朱元璋都難以決定,看看自己的那些皇子,一個個哪是做皇帝的料。不過,在朱元璋的心裡,還是有兩個人選的:一個是自己的四兒子燕王朱棣;另一個就是朱標的二兒子朱允炆。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允炆把自己的弟弟們照顧的很好,這都被朱元璋看在了眼裡。

但是,對於朱允炆的性格,朱元璋還是不滿意的。

在朱元璋舉棋不定的時候,他悄悄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了周圍的大臣,讓大臣們幫他出出主意。於是,朱元璋就向翰林學士劉三吾詢問,如果,讓燕王做皇太子怎麼樣?劉三吾是個讀書人,對於他來說,儲君的人選必然要是知識分子出身,所以,在他眼裡燕王不是最合適的人選,他建議還是立朱允炆為太子。

朱允炆是個文人,朝內的文官都擁護他做太子,而且,朱允炆還是個孝子,是個善人,登上皇位之後,肯定會施仁政,以德感化眾人,不會像朱元璋那樣統治猛烈,高壓獨裁,手下的臣子,日子也會好過一些,百姓也不用因長期受壓抑而叫苦連天了。從客觀的角度上講,當時的明朝確實是需要一個陰柔、慈愛之人做皇帝,讓黎民百姓能過得輕鬆一點,有個喘息的機會。

在古代,爭奪皇位之時,有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孝」,百善孝為先,朱允炆是非常孝順的孩子,也必將這個「孝」進行到底。不過,與朱允炆相比,朱元璋更欣賞朱棣的「武」,這符合明朝開國皇帝驍勇善戰的性格,同時,朱棣的這種特質,是朱允炆所沒有的。

朱棣出生在南京,從小就是聞著火藥味長大的,11歲當上燕王,17歲娶了徐達的長女,20歲就到外做了藩王。朱棣擅長武義,刀槍棍棒斧鉞鉤差,基本上是樣樣精通,尤其擅長打仗,足智多謀,兇猛無比,是一代」戰神「級的人物。當時,朱棣正值33歲的好年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

1390年之時,在打擊乃兒不花的戰鬥中,年僅30歲的朱棣名聲遠揚,他出奇制勝,頂風冒雪,趁著乃兒不花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攻入他的營帳。但是,朱棣卻圍而不殲,還派出乃兒不花的好朋友出面,勸他歸降。乃兒不花投降之後,朱棣還設宴招待他,致使乃兒不花非常感動,更加心甘情願地歸降了大明。

就這樣,朱棣第一次征戰,就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讓朱元璋喜出望外,高興的不得了,立刻賞賜朱棣100萬銀錠,還誇讚朱棣,說:「日後掃清蒙古就全靠朱棣了。」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朱棣和朱元璋是同一類人,都具有大將風範,有勇有謀,才略過人,在各個方面都強於朱允炆,是更合適的帝王人選。不過,由於血統問題,朱棣也面臨著巨大的麻煩。朱棣雖然自稱是朱元璋的正宮皇后馬氏的兒子,但是,經過史學家的考證,朱棣的親生母親根本就不是馬皇后,而是另有其人。

古代的皇帝,歷來都有嫡庶之分,而江山肯定是要留給嫡出血脈的,這才是正統,朱元璋也不例外。

據說,朱棣是朱元璋一個普通妃子所生,好像還是個少數民族,極有可能是個高麗人。也有人說,朱棣的生母是元順帝的妃子,有可能是個蒙古人。不過,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朱棣是石頁妃所生,生下朱棣還沒滿月就死了。總之,不管是誰生的,肯定不是馬皇后生的,那他就不是嫡子,也就不是立太子的最佳人選。

經過無數輾轉反側的夜晚,無數次的深思熟慮之後,朱元璋做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那就是:立年僅16歲的孫子朱允炆作為自己皇位的繼承人,成為皇太孫。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只有嫡出的長子繼承皇位,才能得到大家的擁護。對於這個決定,朱棣很難接受,他非常惱火,更加不服氣。因為,朱棣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哪點比不上朱允炆。

一次,朱棣見到朱允炆之後,拍了一下他的後背,說了句:「沒想到,我這個侄兒還能有今天的榮耀啊!」不巧的是,這一幕讓朱元璋看到了,他對朱棣嚴厲斥責,怎麼能對皇長孫這般無禮?還好,朱允炆幫著自己的這個叔叔說好話,打圓場,才讓朱棣沒那麼尷尬。不過,在立了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還是不放心。

他擔心自己的孫子太過文弱,登上皇位之後,壓不住陣腳,管不好部隊。於是,就先後殺了幾大功臣,希望能幫助自己的皇孫肅清未來執政時,可能面臨的威脅。

可是,一切都不是朱元璋想像的那麼簡單,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在朱允炆登基做了皇帝之後,是為建文帝。此時的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此時,不甘心被削藩的朱棣,發動了內戰。他最終用武力,將自己的侄子趕下了皇位。燕王進京後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說建文帝於宮中自焚而死,或雲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髮為僧雲遊天下。傳說他於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又有一說建文帝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

試想一下,如果朱元璋一開始就選朱棣做皇帝,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了。歷史從來都是被強者鑄就的,朱棣不過是順勢而為,為了不讓自己背負某朝篡位的罵名,防止天下人鄙視自己不是正統,朱棣甚至撒謊,說自己是馬皇后所生,真是為了江山,為了皇位,無所不用其極。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820/133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