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你被抓了嗎?」「你還活著嗎?」 大量催收員工被抓 催收公司大減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催收行業就被列為「掃黑除惡」的重點行業。

在持續一年的時間內,大量催收公司員工被抓,催收員相互打招呼的方式都變成了:「你被抓了嗎?」「你還活著嗎?」

除了公安收緊之外,催收行業還承受著甲方、營運商、老賴等多方壓力。

目前,行業80%的互金催收公司已退出,50%的催收員離開行業,謀求轉型。

但,這還不是催收行業的至暗時刻。

據知情人士透露,一個關於「非持牌機構禁止爬取通訊錄、催收禁止撥打通訊錄電話」的法規,即將出台。

「未來行業內可能只會剩下300到500家催收公司。」信用與清收行業協會籌備處秘書長王暉預測稱。

上萬家催收公司,僅剩下300到500家公司,這意味著淘汰率將高達95%。

甚至行業內的人都在自嘲:只剩下幾百家,還算是一個行業嗎?

01不安

5月的一個下午,催收員楊飛宇的微信群突然熱鬧起來。

有同事在公司微信群里發了一段6秒的小視頻。

第一遍,楊飛宇並沒看懂。「視頻里就一輛掛著蘇牌牌照的警車,距離我們的天津分公司大樓15米遠,看起來就像在正常巡邏。」

「抓人了。」緊接著,群里又跳出一句話。

所有人才反應過來——天津分公司被查封了。

不久前,與他們公司合作的一家P2P機構暴雷。嗅到危險的老闆,派一位同事去天津分公司做清退。

沒想到,這位同事剛到分公司樓下,就看到了前來查封的警車:天津分公司被查封,二十多個員工被帶走。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整個催收行業就掀起了抓人浪潮。

7月16日,信弦的一百多名員工都被合肥警察帶走,知情人士透露:「可能是因為暴力催收。」

在信弦出事的5天前,一家催收機構被河南警方跨省帶走。

「據說是催死了人。」業內人士透露。

持續一年的恐慌,在催收行業蔓延。

「一些催收朋友突然失聯,我就知道對方出事了。所以我們現在打招呼的方式,就是『你今天被抓了嗎?』『你今天還活著嗎?』」催收員小河自嘲地說。

在天津分公司被查之後,楊飛宇的一個同事直接辦了護照出國,也不敢再用微信聯繫。

「這事跟他沒啥關係,但他一直說就當演練了。」楊飛宇說,所有人都變得小心翼翼,神經兮兮。

小河也到了神經質的地步,「路上看到警車,可能心裡都會一緊」。

楊飛宇透露:「幾天前我們的老闆也匆忙出國了。公司帳戶上的錢都沒來得及帶走。」

一位做汽車貸後的老闆,現在每天都待在燕郊的家裡,不敢進京,「因為進京需要檢查身份證,就怕自己碰上了什麼案子」。

催收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一個風險職業?

02退潮

除了警方之外,還有多方在不停地給催收行業施壓。用小河的話說,已到了不讓人喘息的地步。

比如,甲方爸爸中的銀行,開始對催收行業發起「突襲檢查」。

「半月一抽查,一個月一次全面檢查。」小河稱,「3·15」之後,銀行的檢查頻次,比原來高了兩三倍。

一些銀行開始要求回收錄音,包括空號、停機、無人接聽的錄音。

「甚至有些銀行要求回收5年內的錄音。」某催收公司負責人郭南介紹,銀行開始對催收行業念緊箍咒。

而銀行檢查一次的成本巨高。

「銀行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特定的格式,將錄音導出。」郭南稱,這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

除了銀行之外,其他的金融機構也抓緊了監管。

從今年4月開始,某家金融平台分公司的催收負責人孫希,就直接進入催收公司,駐場監督。

他在催收公司有自己的工位,每周對催收員進行培訓,手把手地教。

「每個催收員的工位前都安裝了攝影頭,電腦也會被監控。」孫希稱。

甲方爸爸步步緊逼,營運商也開始施壓。

北京一家催收公司的負責人沈天表示,工信部在部分城市,會限制固定電話每月的呼叫次數。

也就是說,每個月只能有一定量的呼入和呼出次數。「這造成了我們業務量的萎縮。」沈天稱。

多位業內人士稱,現在工信部和營運商,只要接到大量投訴,就可能直接將一個公司的線路掐斷。

「我們就曾經因為投訴停止展業一周,損失了幾十萬。」小河稱。

但他深入調查之後發現,對方是惡意投訴。

老賴們似乎都知道催收員有投訴這根「軟肋」,在給後者下套。

孫希稱,一個老賴問催收員:「你是不是牛X得很。」

催收員回答:「我就是牛X得很。」

結果,老賴打電話給借款平台,投訴催收員態度惡劣,導致催收員被罰款1000元。

警方緊逼,甲方施壓,營運商層層禁錮,催收行業已寸步難行。

小河稱,他們只能「客服式催收」,原來的話術本已經被完全拋棄。

「要說『您』『請』『好嗎』,催收員比客服都有禮貌。」小河稱,就算老賴在電話那端破口大罵,他們的語氣都不能硬。

而客服式催收帶來的,就是催回率的直線下降。

「我們的催回率下降了70%,業務量直接下滑了60%。」一位催收公司的創始人陳浩透露。

很多催收公司主動離場。

今年3月,陳浩關掉了自己成立近三年的催收公司,一百多位分散在各地的員工被解散。

他表示,在行業內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和監管條例之前,他不會再踏入這一行業。

同樣是3月,在東北做催收的劉鑫將團隊從40多人裁至9人,即便這樣,員工的工作量還是不飽和。「整個東三省的大環境都不太好,同行都在掙扎。」

陳浩表示,「或主動,或被動,約80%的金融科技催收公司已經退出。」

大量的催收員也離開了這個行業。

「成就感太低,風險太大,工資不高,沒人願意留下來。」小河稱,自己身邊70%的催收朋友已經轉行。

「今年催收員的離職率超過50%,我們去年的老員工只剩下10%。」孫希說。

80%的公司離場,50%的催收員離職,甚至有不少催收員稱,催收已經慘得不再算一個行業。

03走向合規

儘管壓力已經如此巨大,但行業還面臨最後的致命一劍。

知情人士透露,監管即將出台新的法規,要求非持牌機構不得爬取用戶的通訊錄,不得給用戶通訊錄上的人打電話。

如果只能給借款人本人打電話,對催收行業來說,打擊將是致命的。

「不止是消費金融的逾期率會開始暴漲,就連信用卡的逾期率也會飆升。」甚至有行業人士預測,這對整個金融體系都是巨大的打擊。

但也有業內人士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於致命一擊,也會有「太極之功」。

「不能爬取通訊錄的話,可以在借款人申請借款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填寫幾個緊急聯繫人。」小河透露,催收的時候,就可以打給緊急聯繫人,但不是催收,而是「提醒」。

小河認為,以後的人際關係,不會只沉澱在通訊錄上,「不需要對通訊錄那麼執著」。

「微信朋友圈、抖音、微博……這麼多社交平台,都會沉澱人際關係。」小河稱,曾有催收員找到借款人的直播間,打出「還錢」的字樣,對方緊急停掉了直播,並還了錢。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項法規已通過兩期徵求意見稿,離最終的出台已時日不久。

行業內的人認為,這項法規出台後,行業將急速洗牌。

「未來,催收行業最多可能只有300到500家公司能存活下來。」信用與清收行業協會籌備處秘書長王暉預測。

他認為,催收行業會以合規為底線,出現兩極分化。

一極是頭部公司,它們不會超過100家,將占據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另一極是尾部公司,它們將深耕某個領域,解決行業內遺留下的疑難問題。

目前市場上大大小小的催收公司大概有上萬家,按照這個比例,淘汰率將高達95%。

而活下來的唯一辦法,只有合規。

「合規的話,催回率就上不去,這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小河稱。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式,可能就是利用技術,提高催收效率。

目前,智能催收被提得越來越多,但其實很多環節,智能運用的價值還沒有那麼明顯。

「催收和哪個行業最像?那就是銷售,這裡面有很多人與人交際的訣竅,機器是很難參悟的。」陳浩稱,催收恐怕是最難被機器取代的行業之一。

目前智能催收最適用的,是逾期天數在7天之內的單子。

「通過智能提醒,借款人就直接還款了。」陳浩稱,逾期周期越長,機器的效果就越差。

行業的共識是,智能催收要落地,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結語

金融一直都是兩方勢力的博弈:一方是借款人,一方是催收。

對於催收和金融行業來說,目前壓力極大,淘汰和洗牌在所難免。

合規和技術,將成為行業僅有的出路……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824/133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