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這是一篇看了會落淚的真實故事!

費城大學是享譽世界的著名高等學府,然而這所占地近百畝的綜合性大學最初營建時,僅僅付出了57美分的採購地皮價

如今人們慕名前來費城大學參觀時,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主樓的展覽大廳,在那裡懸掛著一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小女孩畫像,而這個不知姓名、年齡和出生地的小女孩,居然被公認為是這所著名學府的始建者。

故事發生在1803年,那時候的美國剛剛擺脫殖民統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一位體弱多病的母親牽著女兒的手來到了費城,但是她們找不到任何營生的活兒,被迫靠四處乞討來打發困苦的日子。

初夏的一天午後,母女倆來到城郊一所學校大門外,蹲在牆根處曬太陽。從牆裡傳出的琅琅讀書聲和鋼琴的彈奏聲深深吸引了母親身旁的小女孩。她不解地問母親這是什麼聲音,為何會如此動聽。

母親愁苦地一笑,隨後告訴女兒,那是一所貴族學校,是專門供有錢人家的小孩子讀書和彈奏鋼琴的地方。

從此,小女孩一有機會就跑到學校圍牆外傾聽裡面傳出的悅耳聲音。

有一次學校禮堂內舉行音樂會,小女孩實在按捺不住強烈的好奇心,就懇求看門人放自己進去,卻被看門人拒絕了。

就在小女孩淚水漣漣地要走開時,一位老師恰好從旁邊經過。他問清緣由後,以自己的名義做擔保帶小女孩進到校園裡。

小女孩疑惑地問那位老師:「既然富人和窮人家的小孩都喜歡這裡,那麼為何只接納富人子弟而拒絕窮人家的孩子進入校園呢?

老師也許是為了保護小女孩那顆脆弱的自尊心,用善意的謊言笑著答道:「哦,因為這所學校太小了,小到只能容納下富人家的孩子。如果等到學校擴建的時候,一定也會歡迎窮人家的孩子來讀書的。

小女孩此後一邊憧憬著美好的讀書夢,一邊繼續隨母親在城市裡乞討。但是就在第二年,母親不幸染病身亡,只留下孤苦伶仃的小女孩。

一個寒雪飄飛的冬日,有人在學校圍牆外發現這個小女孩也被凍死了,於是通知了流浪者管理中心的收容人員。

收容人員趕來處理小女孩屍體時,意外地從其口袋裡翻出57美分硬幣和一張字跡歪歪扭扭的紙條:「為了能把這所學校擴建得更大,使所有的窮孩子都能進到裡面讀書,我已經忍飢挨餓足足攢了57美分啦……

人們讀過字條後,才曉得那些文字是小女孩母親生前教給她的。小女孩為了實現心中渴盼已久的夙願,整整乞討了一年時間才攢下57美分。

但她不是把這些錢留給自己,而是想捐給學校用來擴建校舍以便全城窮人家的孩子都能被收納進去。

小女孩和57美分的淒婉故事被媒體報導後,人們無不為之動容落淚,同時紛紛把這種感動付諸行動。

一個房地產富商主動請求把近百畝土地出售給那所學校以擴建校舍,而且售價僅僅是57美分。

接著有木材商、磚石經銷商等各個商賈巨頭更是傾其全力捐獻建材用品,繼而有無數能工巧匠到學校報名,甘願義務出工擴建校舍。

那所本來小得不能再小的貴族學校就這樣逐漸擴大為占地近百畝的大型公立高等教育學校,並更名為費城大學。

費城大學從正式建校至今已二百餘年,它與美國其他名牌高等學府迥然不同的是,對待家境貧寒的優秀學子一直是減免費用和實行經濟補貼的。

這一切都是因為當年那個不知姓名的小女孩,是她把天真的愛散落成心靈的花粉,並傳播給更多心靈的花朵,因此釀造出人間最甘甜的花蜜。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全世界都尚未解決的一個問題。

但真正的教育,並非是走進學堂里讀書寫字,而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這種靈魂的高貴與貧富無關,與文化程度無關,它是人格的底色,它決定了一個人如何在這世上立足。小女孩雖然沒上過一天學,但她偉大的善舉,建造起了一座超越了貧富偏見的學府,被後人永遠地銘記著。

近幾年社會上開始流傳一種說法,叫做「寒門再難出貴子」,這種說法很現實,卻也很偏頗,因為它只強調了教育資源的分配,卻遺忘了教育真正的核心——對於人格的塑造。

出生在河北棗強縣的寒門學子王心儀,以707分考入了北大中文系,她寫的一篇《感謝貧窮》看哭了無數人。文章中寫道: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你讓我和玩具、零食和遊戲徹底絕緣,卻同時讓我擁抱了更美好的世界。

謝謝你,貧窮,你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物質的匱乏帶來的不外是兩種結果:

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另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而我,選擇後者。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富」不代表心靈高貴,「窮」不代表精神貧瘠。不是所有的富貴都是幸運,不是所有的貧窮都那麼可恨。

教育資源確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但無論家境如何,只要心懷夢想,頑強拼搏都可以培養出懂得感恩,自立自強,成績優異的好孩子。

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孩子內心的豐盈。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不是把孩子變得現實市儈

我們的孩子不僅是分數、能力好,而且他們的靈魂也很豐滿,這才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新常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詩詞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901/133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