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從小就「懂事」 家長別急著開心 其實這樣的孩子活得很可憐

經常能聽到一些家長提起自己的孩子,就是如何如何懂事,讓幹什麼就幹什麼,特別聽話。在家裡幹什麼都先想著爸爸媽媽,出門講禮貌,懂謙讓,跟哪個小朋友都處得來,從沒使過性子。聽起來就是一個「別人家孩子」的現實標準模板,但我卻莫名覺得有點心疼。本來是盡情任性的年齡,再聽話的孩子也會有一點小脾氣,但是這樣的表現總覺得「懂事」的過了頭。

我上學期間就有一個室友,也是細聲細氣,溫溫柔柔的。但時間長了就感覺到她也太沒脾氣了,什麼都不敢反駁,總是以別人的感受為主。說話做事總是顯得很小心翼翼,生怕惹到別人不開心,給別人添麻煩。之後才知道,這女孩從小就比較在意別人的感受,總是看別人的眼色做事。她自己也很困擾,但從小都這麼過來了,委屈什麼的都只能自己放在心裡。

心理學上管這叫做「迎合性心理」,是「討好型人格」,其實也算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如果孩子從小就「懂事」,家長先別急著開心,其實這樣的孩子很可憐。

「討好型人格」到底是什麼?

用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來說的話,「討好型人格」也被稱為「迎合型人格」,但真正的名詞應該是「討好者」。通俗來說就是生活中的「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總是希望對方開心高興,取悅對方。這類人群通常會為了迎合別人的想法,讓別人開心,放低或者忽略自身的需求和感受。這稱不上是人格障礙,但已經算上是一種並不健康的行為模式,是性格上的缺陷。

這種人格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害怕因為自己引起別人不開心,怕和別人起衝突,會不斷地壓抑自己的需求,掩藏自身的情緒。

如何判斷孩子的「懂事」是不是「討好」?

心理學家說,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哪怕這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堅持做下去。

1、孩子從小就很敏感能捕捉別人的情緒變化

有時候孩子很「懂事」,就是因為非常敏感,能夠捕捉到周圍人的情緒變化,哪怕只是細微的波動,也能輕易影響到孩子。這種性格上的敏感,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無法忽略,就會一直在意。想要照顧到周圍人的感受,已經形成了一種心理負擔。

2、孩子總是學不會拒絕,哪怕自己能力不夠或者沒有時間和精力

「我們家孩子脾性特別好,特別懂謙讓,小朋友都喜歡」,只是因為學不會拒絕別人才得來了這些「人緣」的話,家長就不要自我感覺良好了。孩子其實不願意給別人做事或者幫忙,但又學不會拒絕,說不出「不」,只是當了那個「軟柿子」被人捏。

熱心助人很好,但要觀察孩子是不是在「逞強」。害怕拒絕讓別人不開心,才會不顧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堅持滿足別人需求。

3、孩子總是迎合別人的想法,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觀察孩子是不是人群中的「牆頭草」,不管別人說什麼都點頭同意。明明自己是有不同意見的,結果卻總選擇迎合別人。以順應他人想法得到肯定為目的,其實是害怕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之後,遭到他人反駁,帶來挫敗感。

4、害怕給家人添麻煩,總把壞情緒悶在心裡

對於給別人添麻煩這件事顯得尤為牴觸,越是像家人這種親密的關係,越是不想造成額外的負擔。心情已經很差了,但還是要把負能量的一面悶在心裡,小小年紀就學會隱藏情緒,不願意給周圍人帶來困擾。

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討好」的人格?

1、希望從別人那裡獲得肯定,達到心理滿足

討好的這種行為本身就很具有「目的性」,我順著你了,討好你了,那是不是就能跟你站到同一戰線,獲得肯定了呢?討好型的孩子,把對自己的認知都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這也是一種沒有充足安全感的體現,對自身不自信,才會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以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可作為心理得到滿足的標準,只有在受到別人的認同,需要的時候,才會肯定自身的價值。

2、和家庭教育有關,在家人的要求中長大

其實在很多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你要做到什麼地步,才會是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你要怎樣做,家長才會對你感到滿意」。為了得到家人的關心和關注,孩子在不斷的要求中完善自己。

因為只有達到家長所說的標準或者條件,才能獲得身為孩子本該得到的關愛和讚揚。久而久之,這種充滿前提條件的關懷,給孩子傳達的信息就是「順從別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就會刻意壓抑自己的需求,把別人的期望放在第一位。

家長怎麼才能治癒孩子的「討好型」懂事?

家人是和孩子關係最密切的親人,是最不該忽略孩子情緒變化的人,關於孩子情緒的治療也應該從家人開始。

1、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孩子從小對自身的認知和判斷,都是從家長那裡獲得的,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試著去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而不是只會給孩子決標准,提條件。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就先要學會肯定孩子。我們大部分家長習慣性的會弱化孩子的優點,放大孩子的不足,以至於孩子會一直受到身上不足之處的困擾,對自己不自信。

從家人親密的關係中得到認同,會轉化為孩子的力量,讓孩子能正確面對自己,正視內心的需求,而不是只會逃避,活在別人的眼光里。

2、給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

安全的家庭環境,就是讓孩子明白不論什麼情況,家人都不會拋棄他,會永遠支持他。這也是讓孩子能夠把自己最真實的情緒和內心展現給家人的最大條件,感到安全,才會無所顧忌。

只有讓孩子感到安全,才會敢於將自己的負能量展現出來,也會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不用唯唯諾諾。教會孩子說不,學會拒絕,才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重要方式,而這些都需要家人給孩子底氣。

孩子的「討好」,其實是對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錯誤的認知。別人並不會因為你的喪失自我,刻意迎合就有所尊重,很難得到別人真誠的喜歡。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首先尊重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要讓孩子記住,別人喜歡的都不是刻意迎合出來的樣子,而是最真實的自我。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小屁孩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902/133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