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史桔:「政府事務代表」進駐私企意味著什麼?

作者:

據杭州日報、浙江在線報導,杭州市政府抽調100名機關幹部,進駐阿里巴巴、吉利控股、娃哈哈等第一批100家重點企業,作為政府事務代表,服務重點企業,為企業協調解決各類政府事務、開展信息溝通交流、政策解答和項目落地推進提供等全方位的保障。

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也是去年輿論沸沸揚揚「民營經濟離場論」的一種延續。過去公私合營時期,軍代表進駐私企,如今是黨代表進駐私企。去年輿論掀起「民營經濟離場論」的討論,有人說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使命,要退出歷史舞台,也有人提出「新公私合營論」,這股風或明或暗刮到現在,實際上並沒有停止,對民企的控制一步步在緊逼。

馬雲退休、馬化騰辭去旗下徵信公司董事長,超人李遭到口誅筆伐,許多私企大佬的不利傳聞都在向外界傳遞某種明確的信號,對私企長達數十年的寬鬆政策已經接近尾聲,特別是有號召力有影響力有財富積累的私企,要麼轉為低調要麼接受領導,這是新時代的新趨勢,即使浙江去年一度喊出要把私企養得香香的壯壯的口號,也經不起人們的疑惑:養得香香的壯壯的之後呢?依然是待宰的羔羊!

私企和私企老闆現在的生存狀態,既有厲行去產能、防控金融風險、加大環保力度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也有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外部環境的改變,還有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明里暗裡的歧視、稅費負擔沉重造成的營商環境的惡化。民營企業面臨的問題包括:產品技術含量低,利潤低、稅負雜、稅負重、融資難、融資貴以及莫名其妙的任意打壓。

私企老闆普遍缺乏安全感,所謂的安全感,心理學上的定義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其屬於僅次於生理需求的基本需求。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而民營企業家的集體焦慮,就是確定感和可控感嚴重不足。

私企老闆對自身未來前景充滿了憂慮,這種憂慮在不同層次的企業家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現實中侵犯民營企業資產的事例時常發生,連馬雲也認為,歷史上先出頭的企業家,最終的結果大多不理想,因此也會有「恐懼」!

針對馬雲的「恐懼」,有學者曾在私企中做過問卷調查,表示「非常認同」「比較認同」「認同」的高達66.1%。不太認同的32.8%,表示「不認同」的僅有1.1%。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缺乏安全感是私企老闆們的普遍現象。

私企起家時,所謂第一桶金往往都不合法。對於所謂原罪問題,就成了懸在私企老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再加上中國人骨子裡輕視商人,「商人重利輕別離」「為富不仁」「打土豪分田地」「萬惡的資本家」「壓榨剝削」,幾千年來輕商文化和幾十年的宣傳,已經內化到每個人的心底,私企老闆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一個開紡織廠的小企業老闆稱,一年的營收是8000多萬,毛利潤600多萬。其中,包括城建稅、教育附加費、印花稅、房屋稅、土地使用稅等稅費就占了毛利潤的11%以上,再加上銷售、管理、物流費用和銀行利息,最後落到口袋裡的只有30多萬,還不如一個職業經理人賺的多。如果把廠房出租,一年租金180多萬,去除各項費用還剩130萬,因此小企業老闆決定關閉工廠直接出租。

當國企呼風喚雨幾乎無處不在的時候,私企早已哀鴻遍野,這幾年的國進民退,嚴重破壞了市場正常的經濟規律,嚴重損害了私企的利益,甚至動搖了千千萬萬私企老闆的信心,給大規模失業潮埋下了隱患。然而在整個中國經濟體系中,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詭異的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在這片土地上,富不過三代的咒語,幾乎很少有人能真正跳出來,所謂歷史周期律也是如此。我們看到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有許多顯赫的家族,雖然遭遇高額的遺產稅盤剝,依然存留有龐大的「家業」傳給子孫後代,或通過定向的信託基金致力於母國或異國的慈善事業造福千秋萬代。

那些看上去富可敵國的大佬闊少,如今也是漸近黃昏,或許一切都是剛剛開始,政經大洗牌勢必會讓大佬闊少經歷過去幾十年罕見的陣痛,最終誰能守住「家業」,誰也不敢輕言笑談,即使是曾經神通廣大的風雲人物,也依然會落得囊中羞澀的地步,歷史總是在循環往復,一輪又一輪天下並無新事。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BOXUN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922/134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