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中國式親戚潛規則:一邊疏遠一邊親近

面對長輩的教導,選擇性接受就是,雙方生活經歷不同,沒必要非得爭辯出對或錯。與親戚保持適當距離的同時,也要降低對親戚的期待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過,不能指望著親戚像父母一樣,大事小情上都給予無私的幫助。親戚畢竟是親戚,親戚也只是親戚。

親戚畢竟是親戚,親戚也只是親戚。

01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親戚變成了一個令人討厭的群體。

二大爺三大舅,自己混得不咋樣,還特別喜歡教訓晚輩;

七大姑八大姨,有事沒事就愛八卦別人的家長里短;

就連親戚家的孩子,十有八九也都是熊孩子。

總之,‌‌「親戚‌‌」已經被貼上勢利、多管閒事、不知好歹的標籤,很多年輕人唯恐避之不及。

從溫馨和諧大家庭,到誰也別挨著誰,我們與親戚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02努力討人嫌的親戚

妹妹今年大三,正是選擇人生道路的重要時刻。

她原本計劃著去企業實習,畢業後就職設計工作,未來或許還要開個人工作室。

但大姨特別反對,‌‌「女孩子當設計師有什麼出路啊,又累又沒錢,還不如像你表姐一樣去當老師,穩定,假期又多!‌‌」

她就像我們身邊都會有的那種‌‌「熱心‌‌」親戚,不僅嘴上勸,還要用實際行動幫助你。

一看到哪裡的學校招聘教師,馬上就把信息發到家族群里。

久而久之,原本支持妹妹當設計師的媽媽也開始動搖了,旁敲側擊地讓妹妹考慮考慮。

我們一致認為,這樣的親戚真是太討厭了。

‌‌「她根本不在乎我開不開心,只要我當老師她就開心了,關鍵是我還不能懟她!‌‌」

有些時候,年輕人和老一輩的親戚在三觀上完全不同,只是有了一層血緣關係,所以坐在一塊強行尬聊。

出於對長輩的尊重,年輕人只能默默忍受親戚的指手畫腳,被迫認同那些陳舊的觀念。

聽上去,這年輕人全都是委屈,這親戚也全都是討人嫌。

可事情並非如此非黑即白。

為什麼大姨一個勁勸妹妹做老師?

還不是因為,大姨老同事的兒子,因為天天加班熬夜,去年夏天過勞猝死了。

當時,他才只有35歲,人生才剛剛過了一小半,而他媽也是一夜之間白了頭,哭得死去活來。

從此,大姨只信奉一條準則:賺多賺少無所謂,平平安安才是真。

即使,她不知道教師也很辛苦,她也不覺得夢想會比生活重要,她的本意不過只是希望外甥女不要太勞累,希望妹妹不會遭遇中年喪女。

無論這個可能性有多低,她都想極力把它降為0。

親戚們沒有那麼高級的話術,他們只能用不中聽的、甚至有些過分的話,去表達他們的關心。

樸拙又老掉牙的勸說,往往成了多管閒事。

就像小時候去爺爺奶奶家裡,巴不得一口氣把所有好東西都塞給我們;所謂的干涉人生,也只不過是出於心情的迫切。

03半生半熟的親戚

因為是和母親最親近的大姨,所以我們選擇了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但如果這些話從不熟的親戚嘴裡說出來,又是另一番解釋。

知乎網友百越水木總結了當代親戚的幾大特點:

‌‌「來往不多,管得倒挺多‌‌」;‌‌「根本不熟,裝的倒挺熟‌‌」。

我們身邊總有那麼幾個親戚,一年或許只有春節才見,基本算是不熟。

但這根本不妨礙他們‌‌「多管閒事‌‌」。

表姐今年三十二,至今單身,是親戚們的重點催婚對象。

春節聚會時,一位親戚拉著我大姨問長問短。

‌‌「小潔怎麼還不找男朋友啊?哎喲,她不急你們就不管啦?女孩子過了三十就要多上心呀,再嫁不出去就成老姑娘了,沒人要啊……‌‌」

我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號親戚,一問才知道,是什麼完全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超遠房親戚。

已經很多年不怎麼來往了,因為最近加了大姨的微信,聊著聊著就又熟絡起來。

表姐簡直氣得想翻白眼:我跟你很熟嗎?真是吃著自家的米,操著別人家的心!

雖然,對於表姨來說,她們挺熟的,但這也不過是一種‌‌「假熟‌‌」。

竇文濤在節目《圓桌派》中曾經提到過一件事。

他的親戚每天跟小區裡的保全見面點頭,保全偶爾還會幫忙拎東西。

突然有一天,保全說自己老婆從村里來了,問親戚能不能在他們家借住一晚,搞得親戚莫名其妙。

馬未都說,這是‌‌「假熟社會‌‌」里的典型衝突。

‌‌「你說不熟吧,但你確實認識這人;他提出的條件,你認為是非分的,但在他看來就是合理的。‌‌」

很多年輕人與親戚的關係,正處在這種‌‌「假熟‌‌」狀態之中。

在長輩們的觀念里,只要是沾了親、帶了故,就是一家人,他們就有責任教導晚輩。

而年輕一代從小在獨立家庭中長大,並沒有這種大家族意識。

他們對‌‌「熟‌‌」的定義,就是人與人之間常來往,這與血緣親疏無關。

‌‌「根本不熟,裝的倒挺熟‌‌」,只是兩種生活邏輯的不同,所造成的尷尬狀況。

04沒話找話的親戚

正因為是假熟,所以年輕人與親戚之間的代溝很難跨越。

就像長輩們不認識周杰倫,我們也開始對當紅明星感到陌生。

彼此之間聊不到一塊去,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又不可避免,便只好尬聊。

想起去大伯家裡串門,聊完我的生活近況,幾個人就開始不停地打哈欠。

為了打破沉默,我問起堂弟的成績,又打聽了一番他的班級排名、意向院校,還勸他要努力學習。

等回到家我才驚覺,自己怎麼成了小時候最討厭的那種親戚。

但實際上,我根本不關心、也記不住他的學習情況,只是在沒話找話罷了。

這或許是親戚們的通病。

由於年齡和生活閱歷不同,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面,彼此很難有共同話題。

我們沒法跟他們聊漫威英雄,他們也沒法跟我們聊家長里短。

問問學習工作,適時地規勸幾句,打破沉默的同時又表示關心,氣氛也不至於太尷尬。

大多數人,問完、聽完就忘了,下一次見面,還是這些老掉牙的問題。

畢竟,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你家有個剩女,他家有個學渣。

過好自己的生活都夠累了,哪還有那麼多精力去管別人家的事。

親戚們的囉嗦也就只在逢年過節,有幾個會三天兩頭地往家裡打電話,催著別人去優秀。

我們萬分反感的‌‌「多管閒事‌‌」,或許只是一廂情願。

05

即便親戚沒有惡意,但有時候,他們的閒言碎語確實造成了我們的不愉快。

越是理解,就越是想拼命逃離,以為這樣世界就會清淨。

但仔細想想,我們的社交生活中,哪有那麼多稱心如意啊。

再不喜歡同事,也要和和氣氣地聊天;再討厭老闆,也要陪著笑臉聽他高談闊論。

而親戚,也是社交網絡中的一環。

學會處理好與親戚的關係,是一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而年輕人要做的,就是當好一個晚輩的本分。

不必過分親熱,模糊彼此的界限;也不必過分疏遠,冷淡血緣的溫熱。

面對長輩的教導,選擇性接受就是,雙方生活經歷不同,沒必要非得爭辯出對或錯。

與親戚保持適當距離的同時,也要降低對親戚的期待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過,不能指望著親戚像父母一樣,大事小情上都給予無私的幫助。

親戚畢竟是親戚,親戚也只是親戚。

與其把親戚妖魔化,不如試著放下偏見,學會用另一種方式與他們相處。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923/134649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