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林鄭月娥,又名「不能幻想有實質改變!」(圖)

作者:

林鄭搞對話平台,由激進派到溫和派都不看好,連蔣麗芸都潑冷水,林鄭自己心知肚明,那為何她堅持一直「和理傾」下去?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在本月23日透露玄機。佢明言「社區對話」旨在爭取中間溫和者的諒解,減少對抗爭者的支持,並不期望激進抗爭者會回心轉意。對話會翌日,建制派媒體全力吹奏,帶動平息亂局的風向。以溫和派讀者為目標的報章,《明報》出了篇社評叫〈官民對話踏首步,縮窄鴻溝須行動〉,《信報》社評就〈知恥近乎勇是展現誠意重要一步〉。政府花這麼多力氣搞場大龍鳳出來,計算精準到林鄭情願被困幾個鍾都唔突圍,以免壞了釋出善意的好事,又怎會不事先同友好或有偈傾的媒體打定招呼?別忘記這台戲的主持人,政制及 大陸事務局局長政治助理吳璟儁,以往是知名記者來的。

但中間派究竟會否被林鄭打動呢?

按教大講座教授呂大樂分析(注一),反送中抗爭令中間派變得和以前不一樣,即使部分抗爭者採取激烈行動,民意都沒因和理非割席而逆轉。原因是:對不少中間派而言,他們對今天特區政府的印象,是沒有什麼會「衰得過佢」。筆者同意呂教授的觀察和判斷,但此一時彼一時,民情這回事,相當動態和飄忽(還記得反送中初期,政圈和社運界仍擔心年輕人的冷感或無力感,窒礙抗爭力量壯大)。林行止先生說了多年的「豬欄效應」,對公民社會中特定群體的心理微妙變化,實在不容忽視。

當林鄭的公眾形象低無再低,市民對她不再有任何期望,這樣一個擁有極大政治權力的人,在無嘢可輸的情勢下,反而有豁出去、絕地反攻的機會。只要她一反常態,肯認低威,扮聆聽(所謂品性難移,更何況一個做咗幾十年人都咁剛愎自用的官員?),而且持續咁做,一次又一次咁哽咽,一次又一次賣弄委屈,博同情,就總會令一些容易心軟的人覺得佢有點改變,開始同情佢,考慮畀佢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咁佢就得米。起碼做到止蝕,再等谷底反彈的時機(例如示威行動意外造成無辜市民傷亡)。

耍花樣爭取民意,都叫面向群眾,本來好難批評,但林鄭寧舍唔同。佢最大最大的毛病是不知個「錯」字點寫。呂大樂批評政府藐視民眾,實際上唔止,直頭是反智。蔑視知識力量不可能有善政。林鄭為官多年,升至特首,足以代表政府長官意志凌駕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林鄭的官威,是連港大教授周永新都被佢肆意踐踏:「顧問研究始終系顧問研究。」一般巿民的「愚」見佢真的聽得入耳?

在佢領導下,政府真的可以一改事事逢迎中共(注二)、並以少數權貴利益為先的施政作風?被林鄭呃了兩次的保育人士馮炳德接受獨媒特約報導時便直斥她「根本系一個賊婆」。「賊婆」幾日前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她會研究對話會中討論,並轉化為實際行動。這種話她過去說過多少次?到頭來,她只會揀那些啱聽的意見來聽,但凡中共不喜歡或傷害到大商家利益、即使明知對公眾有莫大好處,姑勿論整治領展和市建局,抑或抽富豪稅以支持推行全民退保,她都會搵藉口 say no(林鄭夠膽死批評幫政府做研究的周永新,不掌握公共財政,又指周永新隨意講,研究不太認真)。

林鄭在《紐時》的文章中又稱,香港有足夠財政儲備應付逆周期,而數以十億計資金投放基建上,將大大改變香港面貌。原來,她已計劃好,等到社會氣氛回復平靜,便一切依舊,重新回到過往設定好的議程和發展軌跡上,一系列大型基建和明日大嶼將陸續上馬。換言之,她根本無意研究,遑論改動現時劫貧濟富、裙帶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結構,真正的雙普選更加唔駛諗,那麼香港的深層次問題又點會有解決的一日呢?

靠地產商捐地建公屋/社會房屋?本土研究社便質疑這做法,有可能是透過「捐地」出租方式,避開了用相若甚至更低的政府收地賠償讓他離場,亦同時透過出租保留該土儲地權至2047年(注三)。況且,將焦點放在捐地之上,等於轉移公眾視線,巧妙引導社會避開討論囤地行為對居住權、城巿完善規劃、社會均衡發展所造成的難以逆轉的傷害。(商界和某些經濟學者喜歡玩語言偽術,將囤積多年的土地美其名為土地儲備,難道這些大企業是照顧公益為先的政府?)

靠發展局收新界地?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就質疑政府公布的數字,實際上皆是「已預知的供應」,無助減輕本港土地供應短缺的情況。況且政府收地,以新界東北發展為例,「地產商就唔蝦,蝦我地無權無勢嘅人」年逾七十的祝婆婆,30年前以6萬元購入古洞寮屋,像志記鎅木廠那樣慘被迫遷,接受報章訪問時如是說。而「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或所謂公私合營,本土研究社講得好清楚:「先幫地產商釋放囤積農地起豪宅,用唔到啲生態敏感地(如南生圍)、小地主嘅地,先至會靠政府收。」

筆者在〈港澳辦口中的深層次矛盾〉中提到,除了從2,700公頃軍事用地中釋放一部分出來,要妥善處理土地問題,打造一個合乎公義的宜居城市,應該採納規劃署前助理署長伍華強提出的「終極方案」。這才是真正由根本處入手解決香港的深層次問題。只是林鄭聲稱10月施政報告的「大手筆」政策,「含金量很高」,似乎主打是派錢措施,充其量紓舒一下民眾之苦,但不會真正解決多年積聚下來的結構性民生問題。

注一:呂大樂〈「林鄭月娥式回應」〉,《明報》,九月廿七日

注二:筆者在五個月前〈林鄭失職,習總失策〉一文中,便以曾蔭權為例,指出林鄭事事唯習近平馬首是瞻並非真正的盡忠職守。有需要時,她應該向上司分析清楚政治形勢,向中國領導層進諫,煞停一些看似有利中共但實情有害整體利益的指令(例如修訂逃犯條例)。

注三:本土研究社〈新世界天水圍捐地個案大搜查〉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作者臉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929/134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