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大局已定 「去全球化」開始 窮國難翻身!最驚是...

著名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Neil Shearing最新於外國媒體撰文警告,全球經歷了數十年的「全球化」後,目前看似見頂了,意味著接下來的數年,人們將遭到重大及被低估的風險,就是全世界將開始「去全球化」。

他指出,根據歷史,今次「全球化」浪潮始於上世紀美蘇冷戰結束後的30年,尤其是在1990年代及2000年代加速發展,對世界經濟帶來重大影響,提升了經濟增長,特別是新興市場,而已開發國家亦享受著低通脹及低利率。

再者,全球數十億人也受到「全球化」的影響而改變生活,企業能在較低成本的地方生產,再運去較富裕之地出售,這一來一回慳到的成本及增加的盈利,造就了全球股市在過去數十年以倍數上揚。不過,一切已改變了,甚至在美國總統川普未上場前,形勢已出現變化!

【2010年已是「分水嶺」】

其中一個令到「全球化」浪潮看似見頂的跡象是發生在貿易戰之前,這就是:貨物和服務貿易,以及跨境資金流動!在1990年代及2000年代,它們的增長是十分迅速,而且很顯著,但現時回看,原來已在2010年左右見頂了。

撇除貿易戰,可歸納成幾個原因:首先,目前很多經濟體已極度開放,沒有一個全新的主要經濟體尚待加入「世界經濟」。其次是現今科技縱使新穎,但已沒有像1990年代至2000年代時般,能對企業供應鏈產生「革命性」作用。第三,不少國家對開放金融能帶來的利益產生疑問,例如中國明顯不太願意開放資本市場。

【窮國「翻身」機會更低】

他認為,縱使「全球化」見頂,但也不代表全球經濟響起警號,相反,隨著科技繼續發展,將帶動生產力提升及擴闊消費者選擇空間。不過,對於目前某些仍是倚靠勞工密集式製造業來支持經濟的貧窮國家,例如紡織業,恐怕「翻身」無望,要走上發達國的路只會更崎嶇,因為掌握不到新技術。這無疑是某些新興國家要面對的逆境。

另一個造就「去全球化」的因素當然是中美貿易戰。其實,貿易糾紛本身對全球影響不大,因中美貿易僅占全球總貿易額約3%,問題在於這牽涉到中國與西方的價值觀及意識形態問題。再者,隨著時間推移,貿易戰的戰線已不再局限於中美。

【「全球化」有其問題】

其實,「全球化」也證明有其問題,包括社會不平等加劇、跨境避稅,以及移民問題,削弱了國家政府的力量。

【市場風險在於怎「去全球化」】

面對「去全球化」,目前市場仍未能有足夠認識,尚不清楚會採取何種形式。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溫和的「區域化形式」,即生產集中在鄰國,而不是「全球化」。另一方面,世界可能湧入競爭集團(例如:一個由美國領導,而另一個由中國領導)。

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兩者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國家愈來愈多地徵收針鋒相對的關稅。換言之,由川普發動的關稅戰極有可能不會完結,而且成為常態。

【最驚「中美」正式分手】

Shearing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去全球化」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是負面的,但可以控制。若果是「區域化形式」,鑑於鄰國之間已進行大量貿易,適度的「區域化」不是一個大問題,而區域可能足夠大,足以維持實現最大規模經濟的公司。

不過,特別令人關注的「去全球化」場景是中美主導的經濟集團之間產生極度分歧,猶如重演美蘇冷戰,即可能對特定部門和產品的貿易實行多種限制。若是這種,將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更大的影響,更不用說地緣政治穩定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013/135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