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儲蓄變少、債務增高:17張圖表解讀中國人金錢觀之變

隨著貸款買房和生活方式升級成為潮流,中國人勤儉持家的習慣受到侵蝕,這樣的世代變遷勢必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

中國向來是個儲蓄大國。

幾十年來,中國人的儲蓄比例遠超美國,由此攢下的大量資本推動該國經濟崛起。

銀行利用豐富的存款為工廠和道路提供融資。中國政府不僅積極資助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還購買了逾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一躍成為全球的大債主。

這些積蓄也加劇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緊張關係。西方領導人曾指責中國抑制支出,讓全球經濟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傾斜。

如今40年過去了,這樣前所未聞的財富積累模式終於開始逆轉。影響好壞暫且不論,但勢必會在全世界範圍掀起波瀾。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人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後,儲蓄減少了,借貸增加了。

儘管中國家庭依然比美國家庭(美國家庭的收入約是中國家庭的六倍)更愛存錢,但他們的整體儲蓄率已在下降。

2010年,中國工人平均每掙一美元會存下39美分。今天這一數字減少到了33美分。許多中國年輕人完全沒有儲蓄。

中國的儲蓄率在2010年達到峰值,然後在過去八年裡有六年出現下滑。預計今後還會進一步走低。

此外,隨著中國新富起來的中產階層開始學習美國做派(貸款買車、出國旅遊),個人債務不斷飆升,慢慢掏空了中國家庭的儲蓄,這在10年前是非常罕見的。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的數據,去年中國每產生一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對應的家庭債務為54美分。到2024年,這一數字將達到68美分。美國的消費者債務比為78美分/1美元。

中國家庭債務激增,而美國有所回落。

隨著中國越來越富裕,經濟又逐漸下行,儲蓄的減少可以說是必然的。但這種儲蓄減少、支出增加的趨勢倒是有望緩解多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失衡:美國人長期充當全球消費的主力軍,中國則貢獻了全球儲蓄與放貸的大頭。消費支出會為中國和一些外國公司創造新的增長動力。

中國稱消費支出是可持續的經濟驅動力,但中國要趕上美國的消費水平還差得遠。下圖為兩國家庭支出占GDP比重。

但消費增加也意味著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能力會減弱(正是因為中國源源不斷地購入美國國債才讓美國利率保持在低位);此外,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等項目將自己的儲蓄用來擴大海外影響力的戰略也會隨著儲蓄率的下降而變得捉襟見肘。

不僅如此,在中國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儲蓄減少還將導致中國政府和家庭的財務彈性下降。隨著經濟緩衝能力減弱,加上勞動力萎縮和人口快速老齡化帶來的迫在眉睫的衝擊,中國家庭可能更難應付中美貿易戰造成的損失。

許多人擔心中國未富先老——而且沒有足夠的儲蓄。

中國的儲蓄額依然很高。中國城鎮家庭總資產規模為人民幣429萬億元(約合61萬億美元)。

許多中國家庭認為儲蓄是必要的。中國在教育、醫療和退休方面缺乏可靠的社會保障網。人們感到必須存更多錢,做到未雨綢繆。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可能是家庭存錢的主要原因,因為孩子少了,撫養孩子的花銷就少了,也更需要為退休養老存錢。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放棄了共產黨執政早期的各種福利政策,包括免費住房,這也導致儲蓄飆升。

中國家庭高儲蓄率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存下的每一塊錢都沒有花掉,都成了國有銀行的資源。其中大部分資金連同企業存款一起都變成了貸款。2000年以來,家庭銀行存款餘額飆升了逾1,000%,而同期GDP只增長了近800%,這種財富積累速度是現代國家中獨一無二的。

2000年以來,中國家庭的存款金額增長了1,000%以上,不過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存款的增速也下降了。

以資本計,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和其他三家總部位於北京的銀行已成為全球前四大銀行。

居民儲蓄為政府的各類優先事項提供了資金,例如1.8萬英里、時速200英里的高鐵網絡。存款儲蓄也解釋了中國政府為何能在20年左右的時間裡連年增加軍費(目前已達到1,700億美元)。

中國累積了3.1萬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其中包括1.1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

儲蓄總要有地方去。中國的部分資金流入了美國國債,這既阻止了人民幣升值,又壓低了美國利率。

憑藉大規模儲蓄,中國釋放了大量基礎設施貸款。下圖為近年來中國與美國的基礎設施支出對比。

隨著中國儲蓄規模不斷膨脹,圍繞如何使用這些儲蓄的爭論也越來越熱烈。畢竟儲蓄意味著這筆錢還沒有拿來購買全世界想要賣出去的東西。

中國銀行業的存款利息很低,貸款利息也很便宜,因此政府可以指示國有銀行以優惠條件向政府營運的國內公司貸款,用來擴大業務。

中國對150多個國家的進口小於出口,去年貿易順差規模高達4,500億美元。這進一步推高了中國的儲蓄。不過這種貿易失衡狀況屢屢讓其他國家感到不平,也成為美國總統川普任期內美國對華政策的焦點。

應外國政府和經濟學家的建議,中國決策者開始鼓勵公民減少儲蓄,增加支出。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儲蓄過剩已構成一種風險,令中國太容易通過項目建設來帶動發展,導致全國充斥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

中國政府表示,如果能鼓勵家庭更自信地消費,他們的錢或許能催生出大量小型企業,為可持續的消費經濟奠定基礎。

經濟學家表示,現在已經能看到中國的進口增加,公民出國旅行增多,這些趨勢可能很快使中國資金淨外流。五年多以前,中國持有的外匯存底和美國國債達到峰值,而現在,一切都預示著經常帳戶赤字的腳步臨近了。

中國的增長變得更加依賴新債。經濟增長所需要的信貸量指標顯示了每催生一元人民幣的經濟產出需要多少新債。

外界對中國存在的一個主要擔憂,就是該國向消費經濟模式的轉型不僅是靠儲蓄減少,也是靠借貸驅動。

房貸是罪魁禍首。多數家庭都擁有兩套或以上住房,一套自住,一套投資——而且主要靠貸款。

中國的中等收入者每賺取一美元,就要拿出近22美分用於還房貸。低收入者的這一比例為41%,三年內增長了50%,這基本耗盡了他們的所有積蓄,外加一些欠債。

北京智庫安邦諮詢(Anbound)的經濟學家魏宏旭表示,房價和租金上漲推高了家庭債務水平,導致中國家庭的儲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房貸占中國家庭收入的比例不斷攀升。最低收入群體的房貸壓力尤其嚴重。

過去,個人貸款主要用於買房,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像美國人使用信用卡一樣,將短期消費信貸視為一種便利生活方式。近年來,這類信貸每年以近24%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收入增速。

房貸雖然占據了中國家庭債務的大頭,但其他類別的債務也在增加。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儲蓄狀況看上去更像美國,而且沒有普遍認為的那麼穩健。

最富有的10%的家庭擁有80%的儲蓄,40%的家庭沒有任何儲蓄。工資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中國人的債務是收入的13倍,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中國人的收入和財富遠遠落後於美國人的情況下。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數據,中國家庭平均擁有人民幣162萬元的房產和其他資產(約合23萬美元)。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的數據顯示,美國家庭淨資產約為692,100美元。但美國家庭資產中只有約三分之一是房產,不像中國家庭,大部分財富都是房產。

中國和美國家庭的儲蓄方式不同。中國家庭的資產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領域,而美國家庭的投資組合更加多樣化。

中國儲蓄者的儲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風險也在增加。更多人不再把錢存入銀行,而是選擇一些承諾更高利息的、基於應用程式的金融公司或所謂的影子銀行基金。

這些基於應用程式的公司往往在吸入存款後,將資金以短期貸款的方式發放給深陷債務的公司,或手頭緊張的消費者,供他們購買衣服或智慧型手機。如此,人們不再將錢存入政府擔保的金融機構中(進而被借給有盈利能力的企業),而是換來越來越多無擔保借條。

目前至少有一半中國人擁有餘額寶(Yu』e Bao)帳戶,或通過騰訊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旗下的微信(WeChat)進行類似投資。餘額寶作為一款應用程式,是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關聯公司旗下的一隻基金。

中國家庭越來越多地把錢存在非銀行金融公司里,但隨著收益率下降,這類存款的增速已放緩。

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的餘額寶貨幣市場基金的情況表明,中國消費者非常信任一些非銀行公司,並願意把錢存進這些公司,即便人們對這隻成立六年的基金的熱情已經降溫。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ational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Development)的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推廣的快速放款的貸款正取代房貸,成為增長最快的個人債務來源。這家總部位於北京的智庫表示短期消費貸款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研究顯示,某家公司五分之四的貸款都是用二手推車抵押的,某些中國人的槓桿水平由此可見一斑。去年,中國央行監測發現信用卡逾期未償信貸總額上升了19%,至人民幣790億元,是2010年水平的10倍。

一些提供線上個人貸款的貸款機構違約率超過了20%。

總部位於北京的宜人貸公司(Yirendai Ltd.)是中國少數幾家上市的消費貸公司之一。該公司的數據也顯示了違約率的上升。

然而,正當中國變得足夠富裕、有望實現消費經濟轉型時,由於勞動年齡人口面臨萎縮,老年人開始動用儲蓄負擔退休支出,中國的收入增長面臨挑戰。

中國的老齡化人口料將成為儲蓄的主要消耗者。

如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收入和就業增長雙雙放慢,中國儲蓄率下滑的趨勢可能進一步加劇。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05/136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