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以催淚彈作化學武器 禁止毒害刻不容緩

—前線記者確診病症:催淚彈毒害刻不容緩

1979年,台灣台中惠明盲校突然有多名師生皮膚變黑,長出凹凹凸凸、又痛又癢的瘡,時而會排出帶有惡臭的油性分泌物。患者初時只以為是普通的皮膚病,但出現症狀的人愈來愈多,經調查後,發現學校使用的米糠油受到類二惡英樣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簡稱PCB)的污染,導致患者PCB中毒,皮膚上的瘡就是氯痤瘡(chloracne)[1]。

這種氯痤瘡,就是醫生證實立場哥哥患上的那一種不治之症。我們說不治沒有誇大,導致氯痤瘡的類二惡英構造十分穩定,身體攝入後難以排出,而且無法分解,它的毒性需長達廿年才減半[2]。換句話說,它進了你身體就無法根治,醫生最多用藥把症狀舒緩,但外國就有很多案例,氯痤瘡的患者幾十年後患處還在發膿[3]。但最可怕的是,氯痤瘡代表你身體含有相當濃度(但未足以致命)的類二惡英,而氯痤瘡往往只是多環芳香烴中毒(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簡稱PAH或PAHs)的早期症狀[3];攝入高於閥值的類二惡英亦可能會致癌及構成其他毒性作用的健康風險,例如破壞免疫系統、影響內分泌平衡,孕婦則有流產或產生畸胎的風險,甚至透過母嬰傳染(包括血液及母乳),把類二惡英傳給下一代。有文獻指出,高濃度的二惡英會對嬰兒發育如體重、語言、認知發展、小肌肉運用等方面造成不良影響[4]。

我們不禁問:為何立場哥哥會患上氯痤瘡?

我們懷疑,這與過去五個月的催淚彈有關。根據今日網上流傳的溫度測量儀器顯示,催淚彈發射後溫度超過攝氏400度(400度是該測量儀器最高量度溫度,也就是說催淚彈的燃燒溫度高於400度)。在如此高溫下,催淚彈主要成分CS將會釋出類二惡英,而類二惡英能透過皮膚接觸、食物、食水和空氣等途徑進入身體。對於常身處前線、暴露於充滿催淚煙的環境之下工作的立場哥哥而言,皮膚接觸是一個重要的接觸途徑。如此,即使配戴面罩或呼吸器等保護裝備,身體也無法避免攝入類二惡英。

但更讓我們一眾學者擔心的是,催淚彈䆁出的類二惡英會污染植物、土壤表面及水中沉積物。倘若陸上及海洋生物攝入受污染的植物、土壤和沉積物,會在食物鏈中殘留積聚數十年。當我們進食受污染的海產肉類蔬菜時,類二惡英又會透過消化系統進入身體,毒害我們。

過去五個月,香港各處烽煙四起,單是11月12日就發射了1,567枚催淚彈到香港各處,總數已累積至7,500枚。十八區再無倖免之地,而且很多催淚彈就落在街市旁邊、超級市場附近,污染了所有食物。特區政府一直沒有檢測過這些受污染食物上的毒素,也沒提醒過市民其潛在災害。香港市民就此吃下或吸入有害物質的話,這些毒物在未來幾十年都會殘留在其身體內,以及其子女身體內。這些毒物同時也會破壞香港的生態環境,禍延數十年。

最後,我們必須記得香港特區政府仍然未能清楚知道催淚彈的化學成分及衍生化合物[5],以至它對人體的長期心身健康影響,因為科學界也難以得知這些這些化學毒物的殘留時間、或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會有多大,更難以參與有關相關處理指引的討論。假如催淚彈的影響比估計更嚴重,屆時爆發大規模的公共衛生與環境災難,整個政府下台也不能換回幾代香港人的健康。

我們呼籲特區政府停止這場人道災難,在未清楚遺禍前,必須禁止使用催淚彈。

參考資料

[1]張淑卿(2008)。逐漸被遺忘的悲劇–多氯聯苯中毒事件,摘取自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Kjq.htm。

[2]Ogura,I.(2004). Half-life of each dioxin and PCB congener in the human body. Organohalogen Compounds,66,3376-3380.

[3]Tindall,J. P.(1985). Chloracne and chloracnege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13(4),539-558.

[4]Nishijo,M.,Tai,PT,Nakagawa,H.,Maruzeni,S.,Anh,NT,Luong,HV,…Nishijo,H.(2012). Impact of perinatal dioxin exposure on infant growth: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ies in dioxin-contaminated areas in Vietnam. PloS one,7(7),e40273. doi:10.1371/journal.pone.0040273

[5]明報(2019)。陳肇始認對催淚煙成分了解有限衛署:接觸後兩小時內應避餵母乳(16:22)。2019年11月9日。

余柏康博士、陳嘉鴻博士、陳綽姿、陳盈(公共衛生研究社成員)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立場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16/1370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