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北明: 廣大出胸襟 悠久見生成

作者:

香港中大(中文大學)前身香港《新亞書院》,中國淪陷後,流亡香港的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張丕介先生合力創辦,第一批學生是逃難到香港的失學青年。其教育宗旨是「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多年前在普林斯頓,我聽余英時先生回憶他的母校新亞書院,那時連一間像樣的辦公室、一張像樣的辦公桌上都沒有,真正如校歌里所唱:「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1950年艱難起步時,蔣中正先生應奔走秀灣的錢穆之情求,每月從總統府辦公費中扣除三千港幣,支持在港創辦新亞書院,直到新亞書院1954年獲美國雅禮學會撥款資助始停。

聚集在新亞書院的一代宗師,比以死殉葬中國文化的王國維更艱難,他們是一批以生殉難的文化英雄,在中國孔孟之道、儒家學說花果飄零的歲月,在四顧蒼茫一無憑藉的時刻,肩負起存亡繼絕,振弊起廢的使命。

從前淺薄,八九後初到香港,見香港雜誌報紙漢語寫不通順,跟著人們一起叫喚香港是文化沙漠,好像文化都在大陸一握似的。後來知道了新亞書院,漸次明白從五四到文革,中國文化被激進主義、馬列斯毛一再扼殺,我才意識到文化沙漠究竟在哪裡,才知道是誰來自文化沙漠,才明白當初自己的淺薄,好不汗顏。

七十年過去,這個沙漠徹底泛濫了:從毛主的習(習近平)的廟堂演講,到毛主的民(帝國國民)的街頭廣場,神州全地文盲激增;從電視廣播到報紙書籍,從街頭廣告到廳堂對聯,文化蹤影消失殆盡;從官場到商場,從語言到習俗,民國時代的典雅與高貴何在?從知識精英到民間民族記憶,「自由中國」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蕩然無存。

如今我們只剩下了香港!

沒有了香港,我們到哪裡去戰鬥?

「艱難我奮進,睏乏我多情」,如今的中大香港本土的學生,血脈里流著先輩的血,土厚根深,是了不起的一代青年學子。

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壯哉新亞書院;山岩岩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靈,偉哉香港中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縱覽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17/137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