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27 男 洗澡 我媽推門就進」

作者:

孩子」不想說,但父母「特想聽」。

世界上最沉重的愛,昨天,我在《不想說特想聽》節目中看到了。

這檔節目採用平等交流的方式,讓孩子和母親面對面,袒露彼此的真實心聲。

這一期的主題叫做:

「時尚男公關,坐擁十種社交方式,也搞定不了親媽」

整場節目堪稱大型窒息現場。

27歲的男主角天天,在北京做時尚公關。

表面光鮮的他,第一次和自己的母親坐下來,聊自己一直壓抑的心事。

正如他說的:

「我需要的只是一個媽」

因為在他的身邊,有一個「特高科」母親。

他的媽媽對他的管控有多可怕呢?

上學時偷看他的日記。

在他洗澡的時候隨意進入浴室。

會嘗試用各種辦法破譯他的手機密碼查看信息。

從小到大,他的房間沒有門鎖,只有光禿禿的鎖孔,因為全部被媽媽撬掉了。

家裡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裝上了攝影頭,他必須躲到沒有監控的地方,才覺得空間是自己的。

甚至在他成年後和客戶吃飯應酬,都會偷偷跟在他身後,看看他在做什麼。

天天邊說邊紅了眼眶。但另一頭的母親,始終微抬著頭,看著兒子;

一副「我看你接下來還能數落我多少」的樣子。

在兒子表達完自己的不滿後,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

「我想知道我兒子在做什麼,我不該那樣做嗎?」

天天只能無奈回答:

「我沒有權力批判你的方式。

因為你是我媽,我是你兒子,所以我一點權力都沒有。」

天天活在童年陰影里,父母經常吵架,從不接送他上學,陪伴少之又少。

所以工作後,哪怕應酬客戶喝酒喝到胃出血,也選擇一個人扛著。

用他的話來說,自從爺爺奶奶去世後,他就沒有家了。

本以為媽媽會因此而觸動,結果,媽媽卻冷靜的反問:

「正常家庭的孩子不都是這麼過來的麼?誰沒有年輕過?」

隨後,媽媽又趁機問他為什麼不愛回家。而天天的情緒已經到了崩潰的臨界點,他回答說:

「我在外面已經很累了,

回到家我還要偽裝成我媽想要的樣子,有意義嗎?」

這時,天天的母親又使出了一劑殺手鐧,打感情牌:

「這麼多年,你對爸媽就沒有什麼好的回憶嗎?」

「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和你爸的婚姻早就完蛋了」

天天低著頭,顯得十分痛苦,那些僅有的溫暖回憶太尖銳,讓他想逃避。

因為對他來說,他是靠著這些回憶,才活到現在。

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讓他在兩種情緒中反覆糾結。

兒子痛苦的回憶過去,她竟說:

「你這麼說我很幸福」

彈幕中有一句話讓人記憶深刻:

「這個母親像一個戰士;

她的微笑似乎在說,這一次,我又贏了我兒子」

整場談話,她的共情能力幾乎為零。

她理解不了兒子的痛苦,和兒子談話的目的只為贏得勝利。

"我覺得你是雙重人格。"

"你要知道,有些東西是不可逆的。"

"我覺得剝離開那些東西,你可以很快樂。"

"你長大了,我覺得你應該豁達一些...能翻篇嗎?"

她的話不多,卻冷酷尖銳:

「說,你繼續」

「哦?是嗎?」

「說完了嗎?」

「我替你說,好嗎?」

她用西方的教育方式管控孩子,但又不給西方教育的自由。

她希望孩子找到穩定的工作,又用金錢來衡量他的成敗。

以一種壓倒式的態度,用愛道德綁架。

母子二人間交談不了了之,緊張的關係依然沒有破冰。

上次我感到這種「親密關係的枷鎖」還是在《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

為了女兒的高考,宋倩辭職在家。

把女兒房間裝修成透明玻璃,隨時隨地監控女兒的一舉一動。

阻止女兒和生父見面,全面封殺女兒對天文的熱愛;

在心願氣球上,逼迫英子寫下「考到700分」。

在發現英子偷偷跑去爸爸家玩樂高;

還把自己辛苦燉的燕窩給爸爸的女朋友喝時;

她終於爆發了,大喊著質問英子:

「你壓力大,我壓力大不大啊?」

「是不是小夢阿姨什麼都比我好啊?」

連環炮式的詢問,讓英子的負罪感愈發強烈。

但其實宋倩真的是一個好媽媽了。

為了女兒,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業餘時間。

英子想讓她也高興帶她去看電影,被她認為是浪費時間。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給女兒燉燕窩補身體,從不害怕辛苦。

英子的未來就是她的未來,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兒身上。

孩子天然忠誠於父母;

大都會包裹在辛勞可憐的母親形象中;

被道德綁架和情感綁架而無力抵抗。

而英子,面對這樣巨大的道德名義,只能默默承受。最終患上了抑鬱症,精神崩潰。

教育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

也是一位媽媽逼迫有學習障礙的兒子阿衍考試滿分,有所成就。

在這種壓抑氛圍下,阿衍的精神開始出現問題;

在爺爺的葬禮上開心地說考試滿分,而全家人都跟著開心。

在高壓之下,阿衍開始虐待貓。

而媽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對阿衍說的竟然是:

「你功課有進步就好。」

讓人不禁脊背發涼。

現實一再向我們證明;

這種窒息的,毫無界限的親子關係導致的後果遠遠比你想像的嚴重的多。

2000年浙江。17歲的中學生徐力用榔頭將母親打死。

談及作案動機,徐力說:

「在家裡,我沒有一點秘密,我很壓抑。」

母親生前對他有嚴格的行為控制。

不許他和同學交往、打球、看課外書、看電視。

兒子的日記她會隨時檢查;

只要發現兒子出去玩就狠狠打罵,要求徐力必須考上清華北大。

事發當天,徐母看著電視織毛衣,徐力湊過去瞄了一眼電視,立刻遭到呵斥:

「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斷你的腿。

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沒關係!」

徐力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瞬間爆發出來;

拿起門口鞋柜上的一把榔頭,終於朝著媽媽發泄了積壓多年的怨憤……

「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42.3%的孩子表示「恨過自己的父母」。

排名前三的原因是:

「不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理解我。」

「不關心我的心理感受。」

而父母習慣凌駕於孩子之上,是親子衝突的最主要原因。

《少有人走的路》裡說: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只把子女當成自我的延伸。

子女就像他們昂貴的衣服、漂亮的首飾、修剪齊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車。

而後者代表著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

父母的這種戀子情結,看上去沒什麼大不了,但其實有著驚人的破壞力。

她從未允許孩子是個獨立於她之外的個體,有生命權,有自由意志。

悲劇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

父母愛其子,必為之計深遠。

但這種計,應該是建立在把孩子當作一個單獨的個體來教育;

而不是以自我的意志,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去改造。

在《爸爸去哪兒5》收官時,杜江為兒子準備的一首詩中寫道: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與你無關;

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

親子間最好的狀態莫過於此。

能接受孩子的到來,也能平靜看待孩子的離開。

讓他們不被愛綁架,告訴他們:

「我是愛你的,但你是自由的。」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木棉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19/137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