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孫思邈的長生之道——飲食之道

長壽是人們一生的追求,因為人們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願意健康快樂地活著,並享盡天年。所以,雖然我們明白,不是人人都能達到這個最高境界,卻一如既往地追求著長壽,並確信現代的科學技術正推動我們向著目標靠近。

沒有這種執著,怎有如此繁衍昌盛的華夏民族?不妨領略一下,能有如此造化者,何許人也,他是怎樣做到的,找出來效仿之,豈不是好事一樁?我尋思良久,選中了孫思邈——他活了100多歲,是名副其實的「壽星」。

孫思邈在其著作中引用扁鵲的話論述了飲食養生的原則:「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藥性者,不能以除病。」他認為,飲食與吃藥同等重要。

「民以食為天」

看看孫思邈是怎樣吃的

孫思邈主張按時令來調節自己的飲食,他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養心氣。」

我來解讀一下這句話。《黃帝內經》把一年分為五個季節,春、夏、長夏、秋、冬,以對應人體肝、心、脾、肺、腎五臟,所以出現了一季「七十二日」之說。

春屬木,主肝,主酸,肝旺克脾土,因此春天之時萬物生發,肝火旺盛,要少些酸味,抑制肝旺,加些甘味,以養脾氣。孫思邈深諳張仲景《金匱要略》之意:「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事實也是如此。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化能力下降,容易貪涼而傷脾,出現嘔吐、腹痛、腹瀉。脾喜燥惡濕,長夏多雨必傷脾,長夏本身就主脾,脾主四肢,年老體弱者容易出現頭暈身困、四肢酸楚沉重。《黃帝內經》中講「上工治未病」,高明的大夫講究未病先防,所以孫思邈主張,在春天之時,事先把脾氣養護起來。

中醫的夏季,分長夏和夏兩部分。長夏屬脾,夏屬心。夏主心,主火,主苦;秋主肺,主金,主辛。火克金,在夏季做補養秋季之事,稍減苦味,即是瀉心之意,防止心強克肺,增加辛味食品,以養肺氣。

以此類推,秋季之時,防止肺金克肝木,飲食上減辛瀉肺,增加酸味,以養肝氣。冬季之時,防止水盛克火,減少鹹味食品,增加苦味,以養心。環環相扣,五臟不傷。

孫思邈還具體談到了某個月份不應多吃的食品,如七月「勿食豬肉」,九月「勿食經霜生菜及瓜」等。

孫思邈的飲食主張

孫思邈主張「淡食」。「廚膳勿使脯肉豐盈」,說的是飲食當少肉,一切肉唯須煮爛,還要少鹽,飲食清淡。《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列舉素食六十多種,有我們常見的蔬菜,還有中藥性蔬菜,其中野菜最多。

孫思邈主張少食。他曾說:「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量則成痰。」他還反對晚飯吃飽,說「夜飯飽,損一日之壽」。

孫思邈主張「勿使酒脂入腸」「勿飲濁酒」。「久飲酒者,腐爛腸胃,漬髓蒸筋,傷神損壽。」「忌食酒肉五辛酥油,得食粳米糜粥。」他認為可少飲藥酒,並總結出了地黃酒、胡麻酒、天門冬酒的配方。

孫思邈主張飲食要細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家庭中醫藥雜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15/138319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