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八個細節告訴你 美國高等教育為何全球領先

作者:

1636年9月,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首批英國清教徒移民,正是在這查爾斯河畔建起了美國第一所高等學府——哈佛大學。他們在這片被喻為「新英格蘭」的土地中,依然難忘英國牛津與劍橋大學的榮光,除了給波士頓大都市區的兩處核心地域命名為「牛津市」和「劍橋市」外,還將劍橋大學的主要建制完全投射於哈佛大學之中。時光荏苒,當時大概沒有人會料到,完全模仿於劍橋的哈佛大學會在300多年後實現了對劍橋的超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與《泰晤士世界聲譽排名》自首次發布以來,哈佛大學就一直位列為榜首。

(傳說觸摸約翰·哈佛雕像的左腳會帶來好運,於是雕像的左腳被遊客摸得金光閃閃)

(始建於1915年的哈佛Widener圖書館,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

哈佛大學成立之後,美國高等教育開始逐步發力,由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等大學所不斷創立的課程規範、錄取程序、助學金原則,甚至大學生活的儀式和典禮逐漸發展成為美國大學的主流範式,並促使美國迅速成為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

(哥德式建築風格的耶魯Sterling圖書館)

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發布的《2016年門戶開放報告》,2016年留美人數再創新高,首次突破一百萬,其中中國留學生達到328547人,同比增長8.1%,占美國留學生總數的31.5%,中國已連續七年成為赴美留學最大生源國。美國高等教育究竟是通過何種方式構建起如此強勢的全球聲望與學子感召力?在美留學究竟是何種體驗?一直縈繞心頭的疑問,終於有機會得以在訪學期間細細體驗,特將一些感受與好友分享一二。

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細節1

最初在美國東北大學、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塔弗茨大學聽課時,總感覺美國大學老師在課堂上要比中國大學老師輕鬆很多,他們在課上實際講授的內容不多,總是採用分組討論、課題演講、案例展示等形式將很多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後來聽課時間久了,才逐漸感受到其中的奧妙。

(美國東北大學Miso教授的「用戶體驗設計」課程)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在學生群體中所形成的權威性主要源於其對於某個專業領域知識的精通。教師的這種專業權威性曾促使「聆聽教誨」成為校園課堂中的主要授課模式,學生往往處於被動地位,聽由教師教導其未來進入社會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規範和價值。在大多數時候,教師們也總是不自覺地試圖把自己的觀點、意志或價值觀強加給學生們。但隨著資訊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知識壁壘與信息不對稱逐漸被消解,源於專業知識優勢的教師權威性基礎也隨之逐漸坍塌。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的大學課堂上,老師在台上講課,台下學生往往會通過筆記型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腦隨時查詢課堂中的教授內容,coursera、可汗學院、lynda等網絡在線教育平台則提供了世界頂尖教師的專業課程。因此,當下的學生不再像以往一樣對高校及其教員身懷敬畏之心,不再僅僅通過聽課來接受知識學習和讓教師來決定什麼值得去了解和學習。學生們可就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藉助網際網路輕而易舉地獲取整個專業的「知識圖譜」,以及該領域最權威人士的最新學術成果。對於已習慣多線程處理信息的「網生代」學生,以往線性傳播專業知識的「獨白式」講課模式,儼然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已成為當代大學課堂的學生標配)

(美國東北大學在圖書館的自習室里為學生配備雙屏顯示器電腦)

美國大學一直秉承著蘇格拉底的教學理念:學習是一個合作而不是孤立的過程,需要採取新的表達形式,並普遍將「指引學生如何思考和如何選擇」作為大學的主要目標。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ARL HALL穹頂教學樓的大門上方鐫刻著:Erected for the Students that Religion and Learning may Go Hand in Hand and Character Grow with Knowledge.——為學生之信仰與學習攜手齊行,品格與知識共同成長而造。)

美國高校教師在課堂中更像是一位主持人或教練,他們大多不會簡單粗暴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與科學結論,不會擅自替學生來回答某個學術問題,而是通過精細的課程設計,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海量閱讀、文獻查證、小組討論、個人演講、課堂答辯等一系列艱辛的努力來促使學生不斷深入思辨,讓他們自己來尋找問題的答案。一場精心設計的課堂討論往往會促使學生的思維沉浸在多個思考角度中,這對於促使學生獨立心智的成長頗為有效。美國大學的課堂也早已突破「概念-分類-歷史-屬性-未來」等類似線性內容的教師獨白式授課模式,而是採用「觀察-移情-發現問題-調研-查找文獻-尋找答案-驗證答案」等類似螺旋式課程模式來探索本課程的知識脈絡、學術規律以及背後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課堂中呈現出的是一種相互對話與反覆質詢的交互機制。

(跟同事一起在MIT聽課徐琦老師/攝影)

美國大學這種生動有效的互動課堂模式,一方面需要依賴高校教師高超的課程設計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以「小班」教學作為基礎支撐。而「小班教學」則意味著需要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儘管很多美國大學財務狀況十分緊張,但各個大學卻異常堅定地捍衛著「小班」原則。

(哈佛大學教授Thomas在大眾文化課程中與學生一起討論鮑勃·迪倫)

二、藏於細節的學業「壓力包」

前陣子,有位知乎網友指出網上一篇流傳甚廣的博文《到了哈佛,你就會知道中國高校的差距在哪裡》中有多處誇張不實之處,並指出那張頗具視覺與情感衝擊力的照片「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座無虛席」照片中的圖書館並不是在哈佛。

(網上盛傳的「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座無虛席」照片並不是在哈佛)

但在我訪學期間,通過參訪哈佛、麻省理工、哥倫比亞、塔弗茨、東北大學、波士頓學院等學校後,卻發現此文雖有造作誇張之嫌,但文中大部分所述也非虛言,尤其是美國高校通過建立起一整套嚴格精細的教學管理體系,對學生形成了有效的「他律」壓力機制。

(需提前搶位子的圖書館自習室)

細節2:課程計劃——師生間的「契約單」

在美國大學的第一節課上,每位同學會拿到一份該課程的教學計劃表,表單中詳細描述了課程的教學目標、考核方式與評分細則、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相關閱讀書目或參考網站,老師還會在課上做詳細說明。學生一旦確認選修這門課程,就得嚴格按照教學計劃表中的規定執行。教師同時會按照計劃表中的要求對平時作業、課堂討論、結課作業及時計分,如果某位學生在上課期間的平時分數過低時,還會收到教師的「黃牌警告」。若最終課程分數不及格,這位掛科學生就得另交一筆費用不菲的課程重修費(最便宜的州公立大學,每一學分大概需要450-550美金左右,每一門課2-3個學分不等)。

(在MIT聽課時,課前領到七頁紙課程計劃表)

在學校網站上,還能隨時查到與本專業相關的所有課程大綱:http://cmsw.mit.edu/education/subject-lists/cms

反觀國內大學,儘管教師也寫教學大綱,但一般情況是寫完提交學校歸檔後就算完成了任務,之後很少會做修改,而沒能成為與學生進行教學溝通,並對自身教學和學生學習形成有效管理的手段。學生在上課前只能對該課程有個大概了解,很難全面獲悉每節課的實際教授內容與具體要求。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藤博士留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27/138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