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悲劇發生各國有應對 中國口號之後行動在哪裡

—悲劇發生後 他們是這麼做的

就在這幾天,又一位同行離開了我們。與此同時,她的同事們發出的聲音與訴求仍在醫生們的朋友圈轉發,卻遲遲未得到響應。

暴力事件不是醫患糾紛,暴力就是暴力,沒有任何糾紛理應由暴力來解決。

我們已經有了這麼多的悲劇,為什麼還是沒有任何改變?

同樣的悲劇後,其他人是怎麼做的?

我們呢?

美國:醫院降半旗、第一時間主動發聲、多方合作

2015年1月12日,美國哈佛大學Brigham and Women Hospital(布瑞根婦女醫院)心外科醫生Michael Davidson被一名患者家屬開槍殺害。

悲劇發生後,BWH做了這些。

1.主動發聲:該院大外科主任選擇主動發聲,在《柳葉刀》《外科學年鑑》這樣的頂級學術期刊上,以學術文章的形式表達個人及醫院的態度,並反思這一事件帶來的教訓。

醫院大家庭中一員的死亡:從悲劇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2.足夠的尊嚴:BWH專門舉行降半旗儀式紀念這名醫生的逝去。斯人已去,醫院能給予他的尊嚴很重要。

槍擊後一天,院方組織的降半旗默哀儀3.避免二次傷害:事件發生後,醫院院長及其他領導迅速巡視,對現場及醫院其他人員進行關心。並通過社交媒體,簡訊,郵件等對所有員工進行隨時的情況分享,避免謠言及不必要的二次傷害。

4.科學處理心理傷害:槍擊案發生後,醫院建立專門的心理疏散小組,對受害醫生的同事、親人等進行心理開解,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對受害醫生所在的科室所有員工進行深度的懇談,這種時候所有員工更應該團結起來,而醫院應該讓他們感到不再脆弱。

5.成立基金資助受害家庭:為受害醫生的家人,特別是其子女建立教育醫療基金,醫院帶頭進行募捐以及管理,保證未亡人及家屬不會出現經濟問題。

6.疏導哀思:在醫院的大廳為受害醫生建立專門的悼念室,任何人都可以去這個房間表達自己的哀思。

7.安保和反應措施加強:醫院建立完善的安保及反應措施,切實保證醫療工作者安全。

8.演習和預警:醫院定期進行相關襲擊演習,並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將醫院工作人員,患者及訪客進行疏散,啟用‌‌「CODE SILVER‌‌」並時常演習,在事件發生後通過監控錄影的再審視時,確保之前的演練是行之有效的。

9.多方合作:和警方合作,通過社交媒體滾動發布消息,並隨後共同發布新聞發布會。積極面對傷害,但不卑不亢,通過專業期刊,刊登發表有關醫療暴力的專業指南。

中國台灣《王貴芬條款》:對醫護人員施暴不可撤訴

2013年,中國台灣桃園縣蘆竹有一名叫做王貴芬的官員,其父親因肺炎住院。

王貴芬致電醫院詢問護士父親病情,當職護士李瑋珍因考慮到保護病人隱私,沒有告訴王貴芬具體內容。兩人在電話里爭吵一番後,盛怒之下的王貴芬趕到醫院,掌摑護士李瑋珍兩個耳光。

此事發生後,迅速引發公眾聲討,王貴芬向護士李瑋珍下跪、痛哭道歉,但仍被判刑五個月,罰金30萬台幣。後王貴芬取得護士諒解,護士撤告,王貴芬免除牢獄之災。

此舉進一步引發民眾不滿,當地火速通過初審修訂修正草案,規定對醫護人員施暴不可撤訴,最重可處5年徒刑,被稱作《王貴芬條款》。

澳大利亞:對醫護人員實施暴力將最高面臨14年監禁

2014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通過法案,對醫護人員實施暴力者將面臨最長達14年的監禁處理。

昆士蘭衛生部門在Facebook上表示:‌‌「超過24500醫護人員曾在過去5年間遭受過醫患暴力……請分享這則新法案,讓所有人知道,任何對於醫護人員肢體或語言上的暴力都是不能容忍的。‌‌」

Facebook截圖

當地同步發布的海報上寫著:‌‌「如果你認為你可以對一名護士、醫生或救護車工作人員施以暴力,我們可以給你最長達14年的時間去重新反思。‌‌」

圖源:Facebook

印度的啟示:外部環境未改善時,醫生該怎麼做?

是什麼導致了暴力的發生?我們可以來看看印度的例子。

印度部分地區於2010年起實施《防止對醫護人員暴力行為條例》後,2017年《印度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回顧了該條例對醫療暴力事件減少的作用。

作者結合印度及其他國家地區的醫療暴力現象,分析出以下原因。讓我們看看是不是非常眼熟?

1.媒體報導對醫生形象造成的負面影響;

2.政府衛生預算撥款不足,導致公立醫療質量低下、註冊醫生數量與國家人口比例不平衡、不平衡的醫療資源導致醫患溝通不足、保險普及率不足導致民眾醫療負擔進一步加重;

3.公眾對法律裁決的不信任,認為法律會偏袒醫生;

4.由於健康素養問題,部分公眾對現代醫學能帶來的治療效果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5.醫療機構缺乏安保措施與意識,實施暴力極其容易;

印度醫學會在2018年醫師節發布的反暴力海報

在這篇論文中,作者對醫療機構、政府和一線醫護都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議:

1.醫療機構急需保障安全的執業環境,否則醫生會在恐慌中越來越不願意處理病情嚴重的案例,最終損害患者利益。

2.當醫院/醫生提供患者或親屬的任何暴力相關證據後,患者及其親屬此前對醫院/醫生提出的任何投訴與指控立刻自動取消、無效。

3.醫生應重視知情同意手續及完善病例資料:正確記錄患者的病程無法防止暴力本身,但一旦發生暴力後醫生報警,後續調查中相應診療資料就顯得非常重要。許多醫生會忙於臨床治療而滯後文書工作,但當警察開展調查時,這可能會有損醫生利益。

4.提高對暴力的意識與警惕:在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過程中要保持警惕,不要和任何有潛在暴力傾向的人獨處。始終保證有逃生道路(門),不要讓任何有潛在暴力傾向的人擋在醫生和門之間。

5.限制進入:病床邊不應允許大量親戚長期圍堵,醫院應嚴格設置外來人員通行證,最好通過部署前武裝人員進行安保工作。

6.所有醫療機構必須制定應對暴力行為的標準操作程序(SOP),並定期進行模擬訓練,讓每個醫護人員都清楚自己面對意外時該怎麼做。

7.保留現場記錄:拍攝記錄暴力事件的音頻/視頻,在場相關人員簽署記錄暴力事件經過的書面聲明,醫院不應該通過‌‌「給錢求和‌‌」來掩蓋問題。

34條建議看起來非常讓人無奈,但在外部環境遲遲得不到改善時,卻仍對一線醫護有強烈的參考意義。

最後,我們呢?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同樣的悲劇後,其他人是這麼做的,我們呢?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曾在2013年於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Quality發布一篇《中國醫院預防暴力指南》,希望以此呼籲改善國內醫療工作者的執業環境。

但6年過去了,丁香園一項近期調查結果顯示,85.2%的受訪醫生依然表示,自己所在的醫院或科室發生過患者暴力事件,而只有29.3%的醫生表示,自己所在的醫院後續採取了相關保護措施。

丁香調查圖

我們要聽多少次來自上級醫生對新人充滿心酸地叮囑‌‌「千萬不要背對門診工作‌‌」、‌‌「遇到什麼事情不要正面衝突趕緊跑‌‌」?

我們已經有了這麼多的悲劇,我們同樣有了這麼多可參考的處理方案,為什麼還是沒有任何改變?

對‌‌「暴力零容忍‌‌」的口號一遍遍喊,為什麼惡性暴力還是一再發生?為什麼與事件相關的各類消息都要被一再封鎖?

口號之後,行動在哪裡?

醫生負責保護社會免受疾病的困擾,誰來保護醫生?誰來給逝者足夠的尊重,誰來給生者充分的安慰?

那位遇害醫生的同事寫下,‌‌「太陽照常升起,我曬到身上還是冷,可是她,再也曬不到了。‌‌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 丁香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31/1389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