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麥浩禮:人臉辨識遍布地鐵北京近千個檢查站追蹤通勤者行蹤

作者: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曾銳生則認為,中國加強交通運輸系統的監控,是屬黨國(Party-state)系統的一部分。曾銳生說,「透過最新的技術來加強蘇聯列寧式的控制,在中國,人身安全的重視比其他自由國家更為重視,因為他們從幼稚園開始便灌輸要支持共產黨,而不是教導私隱權及個人權利。除非發生了重大問題,那我預期這些識別系統將被中國人所接受」。

中國地鐵系統2019年開始引入人臉識別系統。(湯森路透

近年中國地鐵系統發展一日千里,多條新路線開通讓生活在城市的人四通八達,進入票口前必須先通過安全檢查系統也是日益精密。

隨身物品都要放入X光機檢視,這種情況成了都市人每天上班的煩惱,隨著中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超前全球,北京當局11月起開始地鐵加裝人臉識別系統,同時引發侵犯私隱的疑慮。

在一個冬天的上班日,26歲的卡通設計師李伊寧穿著黑色羽絨衣,拿著手機看新聞邊發抖,跟著前人在行人天橋上排隊,要的是通過安檢,然後坐地鐵往工作地點上班。在上下班共花費2個小時中,便有至少10分鐘消耗在等候安檢隊伍上,「這完全是浪費時間,浪費這麽多人的時間究竟有何意義?」

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地鐵,其全年乘客量人次均逾3億人次,當中北京地鐵更達3.85億人次,成全球最繁忙的地鐵系統,反觀台灣最繁忙的台北捷運,則僅7600多萬。

中共當局為了加強公共地方保全,在2008年北京奧運後逐步推動全國地鐵安檢。截至2018年,北京地鐵便有882個檢查站,聘用近3萬名保全,北京政府每年需要支出17億元人民幣,轉嫁至北京市居民每年每人需花費125元人民幣。

而使用地鐵人數眾多,安檢程序自然帶來乘客鼓躁並與保全爭執,據《北京晚報》一項調查指,保全平均每日與乘客爭執4次。

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主任戰明輝10月表示,由於北京地鐵每日有大量乘客,令安檢帶來很大壓力,故決定將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實現乘客分類安檢。消息公布後,翌月其他約有10個城市也跟隨北京作法,開始在地鐵站安裝人臉識別系統進行測試。

提防恐攻加強地鐵安全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馮偉在2019年8月的《湖北警察學院學報》撰文指,「安檢的初衷是避免發生恐怖主義襲擊,隨著社會轉型,與其他許多國家相比,中國風險更加嚴峻和複雜,隨著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大和經濟結構轉型使得一些人失去工作,地鐵有可能成為激烈人士的襲擊目標」。

2014年3月,雲南省昆明火車站發生恐怖襲擊,不明人士隨機砍殺乘客,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傷,當局最後將事件定性為由新疆分離主義者策動的恐怖襲擊。

北京隨後加大對新疆監控,並對穆斯林作大規模拘留。2018年7月,北京當局發布了《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當中提及西藏、維吾爾族等分離主義者的安全威脅。

在嚴格的安檢下,公安當局認為地鐵安檢措施有效阻止恐怖分子在地鐵發動襲擊,而所沒收的違禁品的數量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布魯金斯學會技術創新中心副主席兼治理研究主任韋斯特(Darrell West)認為,中國或在地鐵現代化安全上取得優勢。「中國(地鐵)非常重視安全,已經實施了人臉識別,AI(人工智慧)系統來識別乘客。這是對乘客追蹤並阻止他們構成襲擊的重要部分」。

乘客反成監控目標

不過官方的舉動,同時帶來侵犯隱私的憂慮,由於中國高度使用監控系統以維護公共安全,有學者質疑地鐵引入的需要性,清華大學法學教授勞東燕曾撰文質疑,這種為了公安無休止的投資令人愈來愈困惑,「我曾經覺得我們是受保護,但現在反而覺得我們被監控及控制的目標」。

而中國律師王(Raymond Wang)亦警告,人臉識別有可能被公安監控系統所濫用。

他指出:「將人臉識別與個人生物學,行為和交易訊息等大型資料庫連結在一起,使你在每個方面都顯露人前,這或許很可怕」,王11月在北京舉行的論壇上曾呼籲政府需立法防止濫用資料,從而侵犯人民權利。

華盛頓獨立智囊團中美研究所的政策專家古普塔(Sourabh Gupta)指出,地鐵監控的目的是由於中共渴望樹立為中國人民提供「安全的保證者」形象,同時又強調「秩序」,以及處理真正安全問題。

古普塔表示:「人臉識別正在成為監控交通網絡樞紐的一種非常便捷及高效的工具,同時又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進而加強這些技術的發展,在中國銳意成為人臉識別的龍頭下,我想不到中國不會使用」。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曾銳生則認為,中國加強交通運輸系統的監控,是屬黨國(Party-state)系統的一部分。

曾銳生說,「透過最新的技術來加強蘇聯列寧式的控制,在中國,人身安全的重視比其他自由國家更為重視,因為他們從幼稚園開始便灌輸要支持共產黨,而不是教導私隱權及個人權利。除非發生了重大問題,那我預期這些識別系統將被中國人所接受」。

被問到人驗識別問題,李伊寧拿起剛經過了X光機檢查的背包,皺起眉頭說,「如果可以幫我們節省時間,那可以接受的,我們每分鐘的訊息都會在各個應用程式中洩露出去,在社交媒體上打了什麽,我何時辦公、我吃的東西、我瀏覽的東西,如果不影響我你們可以拿更多(數據)」。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115/139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