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看過比爾蓋茨的女兒才發現 越頂級貴族家庭 越喜歡這樣教育孩子

對於孩子,更多時候我聽到的都是認為孩子還小,根本就沒有必要跟孩子認真講話和聊天的必要,我們父母總是習慣性把自己的姿態端的高高的,認為以自己的閱歷跟孩子講話根本就說不到一塊去,於是理所當然把孩子扔在一邊自己玩玩具或者看手機。

然而,自從去年珍妮弗的私人社交帳號被《英國每日郵報》挖出,人們才知道越厲害的家庭,其教育方式越喜歡跟我們常人相反。

從珍妮弗帳號上分享的點滴,人們了解到這個曾世界首富的女兒如今已22歲,出落得亭亭玉立,正就讀於史丹福大學,最大的愛好是騎馬,在全美馬術協會障礙賽排名第19位,那是相當厲害了,但平日也就旅旅遊,看看書,談談戀愛,跟家人聚聚,生活很是簡單,但又自帶發光點。

還在上著史丹福大學學著生物的學生珍妮弗這些年樸實低調,不愛亂花錢也不愛奢侈品,反而靠著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馬術比賽和獎勵賺下了2000萬美元淨資產,是個真正外在低調內在不低調的女孩。

對優秀的珍妮弗越了解,我反而對比爾蓋茨的教育方式越好奇,怎樣的神仙家庭才能培養出這樣一位優秀低調的神仙孩子。

陪伴是最長期的告白

美國以色列研究人員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以70萬以色列兒童作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獲得父母高質量陪伴的時間越多,孩子成才的記錄就越高。

對於世界首富,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賺錢忙的腳不沾地了,估計孩子都扔給保姆了吧,哪有空自己帶孩子」,然而打臉的是,就算比爾蓋茨再忙,也堅持每周至少兩次送女兒去上學,在路上陪孩子聊聊天,談談心。

一次妻子梅琳達·蓋茨在接受CNN採訪時談到大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因為路程遙遠,比爾蓋茨為分擔妻子的重擔,主動承擔起每周至少2次接送孩子的任務,這一送就是3年,以至於後來讓越來越多其他孩子的父親也開始接送孩子,否則會被質疑:「比爾蓋茨都能接送孩子,為什麼你不能?」

在珍妮弗的分享里,除了自己的生活,最多的就是表達對父母的愛意和祝福,每逢父親節母親節生日,她都會曬出與家人的合影,與父母的關係可見一斑,就在最近的12月12日,她還曬出了與父親的合影,配文「我最喜歡的家庭生活之一就是彼此分享知識和見解,我很高興我推薦給爸爸的兩本書在他年終書清單上做到了」。

除了比爾蓋茨,其妻子梅琳達對孩子的付出也不容忽視,作為商業精英,她在孩子出生後回歸到家庭,直到將3個孩子都送入全日制學校後才返回職場,她對自己的定義是:我希望以後人們談及梅琳達·蓋茨這個名字的時候,記住的是一位優秀的母親,人生最偉大的投資是我的三個孩子,其次才是事業。

對話比閱讀更能影響大腦發育

貧富差距一直是我們教育的痛點,每當看到「寒門再難出貴子」「階級固化」等相關言論時,我們都難免焦慮,然而細觀下來,我們不難發現,越富有的家庭,越注重孩子的教育。

比爾蓋茨除了在百忙之中抽空接送孩子外,還會定期舉行家庭會議,跟孩子妻子聊聊生活學習;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任職期間也依舊每天堅持回家和妻女共進晚餐,彼此分享喜悅煩惱;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父親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把診所開在了自己家,因為家人的暖心陪伴,扎克伯格如今也成了超級奶爸,孩子一切大小事務都得心應手。

而反觀我們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就算下班後也總有各種事情忙著,我們找著各種藉口:回復完這條評論就陪孩子,刷完這條微博就好,洗完這件衣服一定去陪孩子,另外又在心裡自我安慰,孩子還小,現在反正還什麼都不懂,以後有的是時間,不差這兩年……

可惜,孩子的成長每一分鐘都很珍貴,尤其是在家長最不重視的幼兒時期。

在由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發起,多名世界各大名校心理學家和200多位嬰幼兒共同參與的一系列實驗中,《北鼻的異想世界》(原名:The Wondeful World of Babies)首次向我們展示了交談對小寶寶的重要性。

研究者為一個21個月大寶寶配置了詞彙追蹤裝置,能清晰記錄媽媽和孩子一天中的全部對話和詞彙,結果顯示:

第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寶寶佩西說了2500個單詞;

第二天,媽媽在研究人員要求下火力全開,各種聊天、講繪本、說故事、出去玩……拼了命的講講講,最終媽媽詞彙量上升都1.37萬,比前一天增長了5%,但佩西詞彙量卻增長了13%,說了2800個單詞,而且對話增加了38%,從738句增長到了1022句。

同樣,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的「3000萬字差距」調查顯示了同樣的結果,他們耗費2年半時間,跟蹤42個家庭,記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對話,結果顯示: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四歲時,於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單詞。

而隨著孩子長大,10歲回訪時,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為了打破「階級固化」的猜測,後來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組成一個研究小組組織了一個新項目,他們以波斯頓地區30多名4-6歲兒童為研究對象,跟蹤他們的家庭錄音,結果顯示談話較多的兒童,其語言能力和大腦反應更好,這種反應對家庭收入和父母教育程度不同水平的家庭都同樣公平。

最終,他們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文章中這樣寫道:父母和孩子談話可以影響孩子的大腦生物發展,這非常神奇。

對於如何更有效的教孩子學會說話,我發現很多當媽的都有自動轉化語言音調的能力,在跟寶寶對話過程中,我們總會不自覺的「嗲聲嗲氣」,提高音調拖長發音,以逗寶寶一瞬間的反應。

然而對於爸爸們來說,這樣「陰陽怪氣」的說話似乎很難符合自己的「尊貴」的身份,反而認為寶寶從小就該接受「正規」的語言訓練,這樣才能更快更好的講出標準的語言,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對於寶寶的語言訓練,一本正經真的就比「不正經」更容易被寶寶接收嗎?

為了驗證這一點,在《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劍橋大學研究者通過嬰兒大腦掃描器研究寶寶的大腦反應。

首先當研究者用「聲情並茂」的媽媽語來說話時,寶寶聽的很認真,研究者發現寶寶的腦電波是實時變化的,當對方用大節奏變調時,語言中的峰值被寶寶以極好的方式接收,因為媽媽語中強調了詞彙的節奏,與寶寶大腦的工作方式相吻合,因此才能被寶寶大腦輕鬆接收。

隨後研究者又用正常語調一本正經的開始講話,結果寶寶很快就失去了興趣,開始東張西望。

可見小寶寶出生時就像一部不帶說明書的裸機,只有我們真正理解寶寶,懂得寶寶的發育特性,才能讓寶寶更大的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更有效的進行學習,而讓說話變得有趣就是其中一項最重要的。

研究表明,交談對話,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也能促進孩子的社交能力,寶寶從出生開始就渴望社交,而父母作為其最親密的人,親子間有效的對話,能讓寶寶更具有安全感。

在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中,除了吃飽喝暖最基礎的生存需求,讓寶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才是讓寶寶更願意去發展社交的基石,從而學會去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最終有勇氣去發揮自己潛能,實現自我需求。

對於大腦來說,要想讓其更活躍,單方面的惡補輸入效果遠不如互動來的有效,只有輸入的同時再進行輸出,才能讓大腦的電波處於更活躍的狀態。

從學生時代,我們就被灌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並不是老師故意刁難我們增加學業負擔,而是要讓學進去的知識重新進行梳理輸出,才能讓我們的記憶更深刻有印象。

而在如何讓對話變得更有效這方面,會話輪流次數是關鍵,對話次數越多,大腦反應越靈活,大腦皮層活躍度越高,但對話也是有原則的。

懂得傾聽

孩子素有「十萬個為什麼」之稱,看到什麼都喜歡問為什麼,那麼家長不能為了敷衍了事就隨便打發說不知道,或者隨口胡說一個答案,將孩子的問題聽進耳里,記在心裡,是最起碼的讓孩子感覺被尊重的第一步。

懂得等待

比如當孩子問一個問題的時候,跟孩子說:嗯……讓媽媽想一下,再告訴你。

在這等待的期間,其實也是給孩子思維放空和發揮的時間,讓他知道凡事不是想要就馬上有的,思考是得到答案一個必經的過程。

懂得拐彎

想讓孩子記憶深刻,家長啟發式對話非常重要,比如我女兒就經常問我:

女兒:媽媽,今天為什麼穿這件衣服啊?(女兒不喜歡穿厚衣服)

我:嗯……還記得爸爸上班的時候穿的什麼衣服嗎?(問題拋回去,反問啟發女兒思考)

女兒:黑色大棉襖啊。

我:那爸爸為什麼要穿大棉襖呢?(提取關鍵詞)

女兒:不知道啊。

我:哈啾(故意打個噴嚏)

女兒:媽媽,你生病了嗎?

我:對啊,我要趕緊穿衣服了,哈啾。

女兒:媽媽,我也要穿衣服,要不然我也會生病的。

通過給孩子提供思考線索,孩子自然就自己得出了答案。

懂得利用

如今,為了減輕的生活壓力更好的打拼,很多父母會把孩子交給長輩來帶,然而因為代溝太深,教育觀念相差也很大,很多長輩並不重視早期教育,讓孩子從小就置身於缺少語言的環境下,這對於孩子的智力和身心健康成長是相當不利的,因此,我們就該懂得利用外部資源來彌補這種缺憾。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小皮育兒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118/1397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