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哈佛大學最新實驗:罵孩子的代價 遠比你想像的嚴重!

上周末,我帶著小寶去鄰居家做客,剛好看見她兒子在罰站。

小孩揣著碗,碗裡還有一半的飯,他一臉不開心,鄰居站在一邊喋喋不休。

「你的嘴是缺角了?還是存心要敗家?吃個飯弄得到處都是,你知不知道有多難打掃?」

說歸說,鄰居的手指還一直指著孩子數落,孩子全程都低著頭看著手裡的碗。

看見我來了,鄰居更是氣不打一處來,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真難教,說這麼多遍了,還是這樣,整一個就是豬腦子!」

話剛說完,孩子就哭了,鄰居更加火大:「你還好意思哭?我不就是說了你幾句,又沒打你,搞得好像是我不對似的!」

或許感到委屈,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受到情緒感染,小寶拽著我的袖擺,也淚眼汪汪的。

我看不下去,把鄰居拉到一邊:「算了,算了。」

後來在回家的路上,小寶突然說:「媽媽,謝謝你」。

我很奇怪他的突然道謝。

兒子解釋道:「小讓(鄰居家的小孩)好可憐,他媽媽不尊重他,罵他敗家,還說他是豬頭。」

「媽媽,謝謝你從來沒有這樣罵過我。」

那一刻,我心裡不太好受。

原來,只是這樣,孩子便會對我們心存感激。

連孩子都知道,什麼叫尊重,大人為什麼還用語言暴力去羞辱孩子?

1

像小讓媽媽這樣的家長有很多,他們覺得,孩子做錯事了,自己沒有動手,不過是說教懲戒,算得上是慈愛父母了。

但是,他們都沒有意識到,粗暴的說教也是一種隱性的暴力,會傷人,乃至殺人於無形。

我曾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一盆植物被活生生「罵」死了。

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事情發生在阿聯,實驗者挑了兩株生長情況一樣的綠植。

給兩棵綠植裝上保護套,放在學校大廳里,每天接受一樣的光照、一樣的澆水施肥。

唯一不同的,是學生對它們的態度。

左邊綠植被貼上標籤:「這株植物被霸凌」。

而右邊則是:「這株植物被褒獎」。

學生通過現場錄音的形式,留下積極或消極的話參與實驗,這些話每天在綠植「耳邊」被循環播放:

「你看起來像快爛了一樣」

「沒人喜歡你!」

「你就是廢物,你一無是處!」

左邊綠植每天「聽著」惡狠狠的辱罵。

「你真的很美!」

「一見你我就特開心。」

「我喜歡你做自己的樣子。」

右邊的綠植每天生活在幸福的天堂。

在錄音循環播放了30天後,被言語霸凌的植物,葉子枯黃,形態萎靡;而飽受稱讚的植物,則生機勃勃、朝氣十足。

(左邊為被語言霸凌的植物,右邊為被讚美的植物)

語言暴力的威力有多恐怖?無異於一場「謀殺」。

那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人身上會怎樣?

一位參與試驗的小女孩說:如果植物都能被影響,那麼我想人一定也會。

她說的很對。

語言暴力,完全可以把人也逼死,尤其是三觀還未形成的孩子。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今年四月份那則「17歲男孩跳橋」的新聞。

男孩因為和同學鬧矛盾了,在回家的路上,遭到媽媽強烈的批評。

途徑盧浦大橋時,媽媽把車子停在路中間,不顧身邊車流滾滾,跑下車去罵後排的孩子。

幾秒鐘之後,男孩趁著母親到前排上車的一瞬間,突然打開車門,沖向橋邊,一躍而下。

眼看著孩子跳下去,母親來不及挽回孩子,無力地跪坐在地上,雙手捶地痛哭。

視頻里,男孩從下車到跳橋,沒有任何猶豫,整個過程不超過5秒。

等 警察接到電話趕到現場時,看到的只是躺在綠化帶里,已經沒有生命特徵的孩子。

5秒,17歲,多好的年紀,可人沒了。

多麼痛心!

我們無法得知孩子當時承受了怎樣的語言辱罵,才會毅然決然地選擇死亡。

如果這位母親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她肯定會好好說,不會罵孩子。

可是,沒有如果了。

2

或許,不是所有的語言暴力都關乎生死,但也一定會給孩子帶來精神層面的傷害,這份傷害同樣不可忽視。

我的一位讀者跟我留言說,她小時候活得毫無尊嚴。

她的母親會隨時闖進她的房間,看她有沒有在學習,如果沒有就會罵她「懶惰鬼,以後活該去給人洗盤子」。

她和朋友的通信,甚至上課傳的紙條,隨時能被母親翻出來,大聲責罵和嘲笑。

你這麼會交際,以後是想去當交際花嗎?

我怎麼會生了你這麼一個沒用的女兒?

天天管你我真的煩死了,你怎麼不去死啊?

從小到大,她在母親面前都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又會挨罵,這份敏感懦弱甚至延續到她成年以後。

31歲的她,從沒談過一段超過兩個月的戀愛,她很難與人親近,伴侶普通的一句話都讓她過度緊張,患得患失。

工作上,升職加薪她從不主動爭取,不是不想,是不敢。

一件事還沒開始做就覺得自己大概率會失敗,反正什麼都做不成,那就什麼都放棄吧。

那些年,母親的惡言惡語早已給她的心理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傷害,這份傷害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語言暴力真的會變成一把兇器。」

也許這把兇器,在一開始不足以到傷人的時候,但隨著語言暴力的擴散,它一定會越來越鋒利。

情況好一些的,是孩子自我傷害,情況糟糕的,孩子會用暴力去傷害別人,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曾對瀋陽市少管所拘押的青少年進行心理調查。

發現無一例外,他們都遭受過父母密集而慘烈的語言暴力攻擊。

心理學家們總結了幾個傷害他們最深的詞語:

廢物

丟人

蠢死了

我寧可沒有生過你

這些戳進他們心裡的詞語,後來都一一變成了他們的兇器,以及,他們與父母恩斷義絕的斷情刀。

3

網上有個問題:「為什麼父母可以輕易傷害孩子?」

有個高贊回復是:因為這世上,再沒有比父母欺負孩子更容易的事了。

孩子個子矮,力氣小,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沒有見識,沒有心機,沒有獨屬於自己的住宅。

這個時候,父母擺出一副「我為你好」的姿態,強詞奪理地對他們進行碾壓。

父母一定會贏。

只要父母一句「我不要你了」,孩子就陷入了絕地: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我還能去哪裡?我完蛋了。

一定要這樣對我們的孩子嗎?

韓劇《請回答1988》裡有一句台詞:「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這句話偶爾拿來當做委婉的道歉還可以。

但我們至少應該記得,哪怕我們真的第一次當父母,卻都曾經做過孩子,我們小時候也有這樣想法:

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但是聽到媽媽這麼罵我我真的很傷心;

多希望媽媽不要老是罵我,能多誇誇我抱抱我。

我們知道做一個孩子是怎麼回事,也知道自己小時候曾經那麼渴望父母的懂得和包容。

4

孩子做錯事,我們生氣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當我們在準備訓斥孩子,發泄怒火時,能不能先冷靜想想。

自己的孩子,真有那麼不堪嗎?和孩子好好說,一定是無效的教育嗎?

答案是否定的。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我也與大家分享一下:

1、避免給孩子下定義

發生矛盾時,我們應該客觀的描述孩子的行為結果。

比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不要對孩子說:「你為什麼不寫作業?」

一旦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情緒。

更恰當的說法是,「作業為什麼沒有完成?」

這是客觀的疑問,孩子就會說出,因為作業太難、太多等原因,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

2、分享感受

不少父母性子比較急,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打掃得不乾淨,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無疑是傷害了孩子感受,也許他只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標籤。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直接說出自己感受,「媽媽是想教育你勤勞,可是你打掃得不太乾淨,我就有點失望了。」

與此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是覺得媽『媽對自己要求太高了,還是怎麼樣。

要是孩子就是懶惰不願意做,態度可以適當強硬點,但要就事論事不要胡亂職責。

3、提出具體的要求

在清楚對方感受後,父母可以清晰地告訴孩子,希望他們做什麼。

比如孩子出門磨蹭,媽媽通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別磨蹭,大家都在等你。」

這不是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批評,也是一種威逼。

孩子一般聽到這些,會有很強的叛逆心理,反而繼續慢慢悠悠。

這種情況下,媽媽應該對孩子說:「快要遲到了,五分鐘後出門吧。」

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其實,孩子並非不罵不成材,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春風化雨般的教導,同樣能使他茁壯成長。

不要等到孩子受傷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來悔恨當初。

母子一場,是百世修來的緣分,但願我們都能好好珍惜,那個渴望我們擁抱的孩子。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沖頂名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226/141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