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37℃」成歷史:人類體溫為什麼比100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

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里,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為你解讀關於體溫的秘密。

「37℃標準」是怎麼來的?

一個多世紀以來,37℃都被視作健康人的正常體溫。

幾乎每一個水銀溫度計上,37℃處都有明顯的標記,以此來提醒人們:當體溫超過這個數值,就要注意了。

「37℃標準」來自德國內科醫生Carl Wunderlich,他收集了2.5萬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取其中間值,並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這個標準一直延續至今。

人類比一百年前「涼」了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

研究小組翻閱了美國內戰後近2.4萬名退伍軍人的病歷,嘗試考察一個世紀前人類的平均體溫。

研究人員隨後將這些數據與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國家健康調查檔案中約1.5萬條記錄和代表本世紀初斯坦福臨床數據平台的15萬條記錄進行比較。從總體上來看,研究團隊掌握了超過50萬次體溫測量的結果。

對比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體溫出現了明顯變化,生活在19世紀末期的人體溫略高。

具體來說,2000年前後出生的男性,體溫比19世紀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59攝氏度,相當於每10年平均體溫下降0.03攝氏度。女性體溫的變化趨勢相似,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下降了0.32攝氏度。

為什麼我們的體溫在變低?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從生理層面上來看,現代人與古代人並不相同。

01人體炎症減少

炎症與體溫變化密切相關,醫學進步使慢性感染減少,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的平均體溫低了一點。

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你的新陳代謝,提高你的體溫。

不過,如果社會整體健康水平下降,那麼人類的平均體溫或許又會升高。

02環境溫度更適宜

研究團隊還認為,現代人長期處於適宜溫度,也是能量消耗減少的原因之一。

19世紀時,夏天沒有空調,冬天供暖也不普遍。如今,一台中央空調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我們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等都發生了改變,包括家中的溫度、與微生物的聯繫以及獲得的食物等。因此可以說,人們在生理上依然處於物種演化的過程中。

影響體溫波動的N個因素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健康諮詢室王金俠副教授表示,人的體溫來源於體內物質代謝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熱量。健康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

正常體溫根據測試部位的不同,稍有差異。臨床上常以口腔、腋窩和直腸的溫度來代表體溫,其中腋窩溫度因測量方便衛生,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測溫方法。

部位溫度正常範圍

腋窩36℃~37℃(平均36.5℃)口腔

36.3℃~37.2℃直腸

36.5℃~37.7℃

體溫可隨晝夜、年齡、性別、活動、藥物等因素出現生理性變化,但範圍很小,一般不超過0.5℃~1.0℃。

通常一天中體溫清晨2~6時最低,午後13~18時最高;

成年女性的體溫平均比男性高0.3℃,可能與女性皮下脂肪較厚,散熱減少有關,婦女在排卵期和妊娠期體溫稍高於正常;

進餐後、勞動或劇烈運動後,體溫可有輕度升高;

突然進入高溫環境或情緒激動等因素,也可使體溫略有升高。

體溫的變化與年齡有關,小兒因代謝率高,體溫較成年人偏高;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體溫比青壯年稍低。隨著年齡增長,體溫有輕微的逐漸降低傾向。

此外,體溫下降還與基礎體溫偏低、外界寒冷環境、疾病(如內分泌失調)等因素有關。▲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312/142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