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做人忌滿 萬事求缺

作者:

人活一世,最難走的路,是修行之路。

這條路上有三忌,做到了,就悟到了生活的意義。

1

一忌:對自己追求完美

有道是:鱸魚鮮美,卻多骨;海棠嬌媚,但無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板,都是相伴相生的。

雷厲果敢者,可能粗率有餘謹慎欠奉;文靜內斂者,可能沉穩持重但不擅交際;體貼溫和者,可能細膩多情但無氣場;胸有溝壑者,可能立場堅定但固執己見。

總之就是,世間萬千光華,人人只能取其一其二,不可全得。

因此,別對自己太苛求,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在竭盡心智的程度上,造船去趕海,而不是責怪自己為什麼無法擁有一片海。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某大型公司招聘助理。經過層層篩選後,剩下兩個人,難分伯仲。面試官決定加試一道題目,來進行取捨。

加試的題目是:公司臨時指派你全權負責一個項目的談判,但前一天晚上,你和戀人分手了,此時你正心情低落、滿腹不快。那麼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處理?

甲的回答擲地有聲:「我以公司的事為重,因為所有不利於工作的情緒,都是雜念,不必有也不應該有。」

乙卻緩緩回答道:「我不是超人,沒有好的狀態,我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所以我會先請假一天,用來調整自己。」

兩人回答完畢,面試官當場決定錄用乙。並對困惑不已的甲解釋她落敗的原因:

「你對工作的激情很令人讚許,但乙的做法,才是真實的,因為她敢於承認自己的軟弱。

我們的團隊,更需要她這種能正視自己,不迴避問題的員工。」

蔡康永在《奇葩說》裡說,大部分人,常常會忽略自己最美好的部分。

對自己追求完美的人,總是把旁人眼中滿意的部分,看成問題,然後為難自己。比如當當網創始人俞渝。

楊瀾採訪她:「你最不自信的地方在哪裡?」她答:「長相。」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俞渝每次出門之前,都要精心搭配衣服,攬鏡自照一遍又一遍,仍然不滿意。

但在楊瀾眼裡,面前的女人非常優雅,非常自信。對此,俞渝公開了她的秘訣:「放棄讓自己成為不可能的人,然後全然接受自己。」

有一句話說,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所以人註定不是完美的。

苛求自己不夠完美的人,就算卓然出挑,也依然會因為心裡的陰霾而變得黯淡無光;

真正自我接納的人,不會自我鄙薄,只把人生過得閃閃發亮。

餘生,願度量大一點,標尺寬一點,以鬆弛的態度,經營好不自棄、不自憐也不自苛的自己。

2

二忌:對他人求全責備

《文子•上義》有云:「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於一人。」

意思是,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十全十美、德行無可挑剔的人。所以君子不求全、不責備於任何一個人。

與人相處、共事,可以高標準、嚴要求,但如果一直盯著錯誤和過失,那未免太過嚴苛,太不近人情。

一個有格局、有修養的人,一定是眼寬能容景、心寬能容人的人。

《戰國策》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孟嘗君遭到士大夫們的彈劾,被驅逐出齊國。為此,他心存憤懣。後來重新掌權了,自然就計劃著秋後算帳。

齊國大臣譚拾子看出了孟嘗君的心思,就問他:「是不是還記恨著之前彈劾你的那些人呢?只有殺掉他們,你才會滿意嗎?」

孟嘗君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

譚拾子聽了,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你看那市集,早上人頭攢動,晚上空無一人,這並不是因為人們喜愛早市、討厭晚市,而是以實際需求,來做出的選擇。」

譚拾子的意思是,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有所求。當你富貴了,自然來親近,當你落魄了,當然要遠離。世情如此,你不能要求他們與強大的人情世態為敵,來與你同好。

孟嘗君聽完,覺得譚拾子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放下了仇恨,贏得了讚譽。

所謂的不求全責備,就是對他人不一眼看扁、不全盤否定,而是體諒他的難處。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他人一旦有過失,我們就一棍子打死,那麼放眼天下,只怕是壞人滔滔,好人寥寥了。

過去有錯,不代表明天有失,更不代表一個人全無可取之處。

我們應該多去發現他人的長項,多去讚美他人的優點,不一味鄙棄,不求全責備。

這既是對旁人的寬憫,也是我們對自身境界的修煉。

3

三忌:對人生苛求圓滿

在我們的一生中,常常會有很多期待,比如:

愛人賺錢有方,且體貼溫柔;孩子聰明好學,且聽話懂事;父母健康硬朗,還以我為重,無條件圍著我的小家轉;

朋友知心有趣,又視我為第一,無論有什麼困難都會幫我兜底;自己事業小成,且不需要花費太多心思去精進,都能嶄露頭角……

總之就是,一切好事美事,都按照我的意願存在著,還聽我號令。試問,這樣的人生誰不想擁有呢?

但是,有句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

才華卓絕如蘇軾,21歲金榜題名,轟動京城,但沒等到他開啟錦繡人生,命運就開始一步步走向暗處。

先是母親病故,他守孝三年;三年後,他重入考場,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但為官數年後,「烏台詩案」發,他被貶黃州。

從朝堂之臣,到耕種鄉野,這人生起落、際遇跌盪,令蘇軾自言:「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

張愛玲的生母黃逸梵,熱鬧了半生,命運極富傳奇,臨終時卻是孑然一身,人生也沒有求得圓滿。

她生得美,對一切新潮事物興致勃勃,還是社交場上的寵兒,但她嫁的男人卻與她「志不同,道不合」,婚姻在維持15年後解體;

她一生追尋詩和遠方,61年的生命中,從28歲開始就一直處在旅行的狀態,在33年間,西方到過倫敦巴黎蘇黎世,下南洋到過香港去過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走遍了大半個地球,但在花甲之年,卻孤零零病死在倫敦。

季羨林先生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蘇軾有詩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我們這個世界是「婆娑世界」,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缺憾的。或許,不圓滿也是另一種成全。

4

做人忌滿,萬事求缺

水至清無魚,人至真無友,山至高無樹;飯,吃八分為飽;茶,倒七分為滿。

做人忌滿,萬事求缺。

美麗的童話,只存在於毫無破綻的想像中,而人活一世,最不可能的是時時順心、事事如意;最可能的是道阻且險、千瘡百孔。

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在積極地修行,向幸福而生:

對自己,不追求完美,是一種大度的接納;

對他人,不求全責備,是一種善意的寬憫;

對人生,不苛求圓滿,是一種高遠的期許。

《菜根譚》中說:事事留個有餘不盡,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

道德經》有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這蒼茫人間,從來就沒有十分圓滿、毫無缺憾的人和事。

也許,最完滿的東西,也是有殘缺的,但它的力量永遠不會衰竭。

也許,不完美的,才是常態,有缺憾的,才是人生。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卡娃微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312/142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