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除了督促孩子閱讀 親子交流越多 孩子越聰明

人們通常發現,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都會比家庭條件差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聰明。在人們的慣有印象中,影響這種差別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兩者之間家庭收入的差距。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托和托德·雷斯利經過對42個家庭,耗時2年半的跟蹤調查發現,出生普通家庭的孩子到4歲,比出生富裕家庭的孩子要少聽到3000萬字。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智商是79,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到了10歲時,詞彙量大的孩子成績也更為出色。

一、親子交流比親子閱讀更好

這項研究當時直接引發了家庭教育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讀書幾乎成為早期教育必備的項目之一。

不過,2019年8月,著名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的重磅科研論文,證實了父母會聊天對孩子的影響。世界頂尖名校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又有了新的發現,他們以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在孩子們聽故事的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並且回顧孩子與父母在家中互動的錄音。

他們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無論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證明了這一點。

也就是說,談話較少的富裕兒童,語言能力和大腦反應較差,而且比貧困兒童的結果差;而貧困兒童在談話更多的情況下,大腦反應同樣好。

並且,大腦活躍程度與兒童聽到多少詞彙無關,但與會話輪流次數強烈相關。和父母交談更多的兒童,在之後的標準化測試中取得了更好的分數。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文章中說:父母和孩子談話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成長,這非常神奇!

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他們從與他們有關係並讓他們感到安全的人身上學習。從嬰兒的學習方式就可以觀察到這一點。嬰兒除了從環境中學習,其認知、語言發展都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

父母和孩子交談,儘管用詞簡單,但會話中除了語言內容,還有非語言方面的信息。如肢體語言,成人反應能力,以及社交方面的信息。這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語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頭推理能力。

研究人員指出,交談不僅促進親子關係,也促進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交談具有一種強大驅動力,讓人類多方面能力同時發展。

所以,當我們在家庭教育中越發重視「3000萬字差距」,想要以閱讀來彌補時,其實,親子交流才是效果最佳的方式。

二、能說話的家長不稀奇,

會聊天的父母卻很難得。

大家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如今,很多家庭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父母想給孩子更好的,所以幾乎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以為給夠孩子錢就可以,或者為了培養孩子,給孩子買很多書,報幾個興趣班。

可是你知道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關愛,是交心的交流?

之前有一個話題熱聊:為和法學系女兒聊天自學過法考。故事中的朱爸爸決心挑戰法考,是為了跟女兒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以便在聊天時溝通更加順暢。結果也證明父女倆的交流明顯增多,感情也更加深厚了。據朱爸爸的女兒介紹,自己現在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成就,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家庭氛圍,從小到大,全家人最喜歡的就是聚在一起聊天。原來,善交流、會聊天,竟是成就孩子出色與否的秘密武器。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察·費曼曾在自傳《你好,我是費曼》中提到,他的成功離不開父親的影響。

費曼的父親在費曼小的時候,每天都會跟他展開形式多樣的聊天。比如,父親在和他一起看《大英百科全書》,讀到關於恐龍的部分時,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它(恐龍)有25英尺高,腦袋有6英尺寬。」於是,父親便會停下來,開啟「話嘮」模式:

「讓我們看看那意味著什麼?那意味著,如果它站在我們家前院,它就高到足以把頭伸進窗戶里來。不過呢,它也可能遇到點麻煩,因為頭有點過寬了,會擠碎玻璃……」

充滿趣味性和啟發性的對話里,一個新奇的世界在年幼的費曼面前展現。

這樣的交流也引發了費曼的好奇和創造力,為他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基礎。

三、父母應該多和孩子互動

所以,當我們想通過給孩子讀更多書,或灌輸更多想法來彌補「3000萬字的差距」時,不如更多地與孩子交流,因為後者對孩子大腦發育影響更大。對大腦來說,最重要的是互動。

那麼,跟孩子交談,如何做到有效互動呢?

上面提到的會話輪流次數是關鍵。這裡面的原則包括花時間傾聽,等待,不總是直接給答案。

比如,孩子都喜歡問問題,如何回答也有技巧。這裡舉個例子:

孩子:樹是怎麼長出來的?

媽媽:還記得我們上次種綠豆芽嗎?(不直接給答案說「是種子發芽長出來的」。)

孩子想起種豆芽的事:記得。

媽媽:你看,綠豆能發芽,發出芽來還會長出葉子。大樹是不是也有葉子?

孩子:是的。大樹也是綠豆發芽長出來的嗎?

媽媽:不是。綠豆是種子,種子能發芽。昨天你吃蘋果是不是看到了蘋果籽呀?

孩子:是的。蘋果籽也能發芽嗎?

媽媽:對啦,蘋果籽也是種子,發芽長出來的就是蘋果樹。不同植物,種子也不同哦。

孩子:那大樹是什麼種子發芽的呢?

媽媽:那就看是什麼樹了。......

1、通過給孩子提供思考的線索,慢慢啟發下來,孩子的一個問題,媽媽就跟他就進行了多次對話,還可以發散開去談論更多。

這樣的對話就好比打網球,我們要跟孩子發球、回球,多打幾個輪迴。

2、交談可以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但有一種情況網球就難以打下去了,就是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是有限的,因為他們大腦中負責理性那部分還沒有發育成熟。

當孩子有情緒了,即使是蠻不講理,我們大人也要負起更多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這一步就像打網球時,等待球落到地面彈一下再打回去。也就是當孩子發來帶有生氣、委屈等情緒的紅球時,我們讓紅球在地上彈一下,變成綠色了再接。

舉個例子,孩子玩到很晚不肯做作業,對我們的催促很反感。這時我們先描述看到的情緒:「我知道催你寫作業,你很煩。」或者「嗯,我知道你還想玩。」

這樣孩子就能感到自己的情緒被大人理解和接納,會平息一點。如果不接納他的情緒,指責他命令他,他會更對抗,或者敢怒不敢言把情緒壓抑下去。

處理完孩子的情緒之後,我們可以給孩子回球了。同樣要給孩子綠色的球,別把我們的情緒直接發過去。可以不帶評判地表達我們的感受。

比如:「可是我擔心再晚沒時間做作業,作業寫不完啊。」或者「你到了作業時間還不寫,我很生氣。」或者「作業寫得太晚,就會晚睡,你明天很難早起。也耽誤我的時間。」

總之,只描述孩子的行為,不加指責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這也是提醒他注意別人的感受。

雙方情緒都處理好了,就可以開始解決問題了。孩子說他的想法,我們說我們的想法,商量是馬上寫作業還是再玩5分鐘再寫。

如果商量過程中有情緒,仍然是表達: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需要如何做才能消除這樣的情緒。

這種共情式對話,不僅僅是追求和孩子的溝通更順暢,也是在教孩子高情商地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社交技能。重要的不是誰輸誰贏,而是借這個機會培養孩子的共情力。孩子平時在學校,將來在職場,處理人際關係都是需要這個能力的。

當我們羨慕富裕家庭里那些口才好得不得了的孩子,那些上各種早期教育班、記憶訓練的孩子,那些有音樂啟蒙而多才多藝的孩子,不要忘了聊天這個塑造孩子大腦的最好方式。這是任何家庭都消費得起的教育。

聆聽、尊重與孩子的對話,遠遠超過那些昂貴教育機構和補習班的效果。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點滴里。

未來人工智慧時代,什麼最寶貴?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結,是我們人類特有的人性。而這種聯結很大部分都來自我們日常有來有往的對話。

四、親子交流的注意點

值得注意的是親子交流也有「雷區」,那就是孩子情緒不好。眾所周知,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孩子都是處在成長期,他們處理情緒的能力還遠遠不行。如果遇到孩子情緒糟糕時,就需要父母主動承擔起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就是尊重和共情。

我們以事例進行說明,家裡有孩子上學的父母時常有這樣的苦惱,每次喊孩子做作業都會是一場角鬥,孩子會異常牴觸,家長會暴跳如雷。這個時候就需家長站出來承擔雙方情緒處理的工作。首先,要克制自己「對孩子有恃無恐、一點就炸」的情緒。其次,尊重孩子並共情孩子的情緒,即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這裡可以簡單地分成三步來做。

第一步,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很煩,不願意寫作業。」或者「我知道你還想繼續玩。」,這都是為了告訴孩子,大人理解他們的情緒。儘量不要用武力方式壓制孩子的情緒,這將會對孩子後續心理成長帶來不良狀況。

第二步,處理完孩子的情緒,接著就事論事告訴孩子,如果現在不做作業會發生的後果。譬如作業會寫不完、會晚睡影響明天上學等等,讓孩子知道如果他不現在做,那麼就會有很多糟糕的結果發生。這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從「自我」走向「社會」,建立情商基礎。

第三步,正式解決問題。可以和孩子一同商量寫作業的時間,說說你的想法,聽聽孩子的想法,通過交流溝通,最終確定做作業的時間。當家長在和孩子做這些事時,也是在教孩子日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於是,花在孩子教育上的費用也越來越多。對於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來說,他們往往還會把「錢」作為孩子不夠好的擋箭牌。通過今天的內容,希望更多的家庭能明白,想要孩子變得更加聰明、智商更高,親子交流才是極其重要的環節,這也是每個家庭都能消費起的「項目」。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鄔太狼新家庭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323/142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