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搶糧、基建狂潮、房價泡沫和對外逆差——歷史上的1993

伴隨疫情的衝擊,全球慌亂,慌亂的不僅僅是疫情本身,還有資本市場和糧食。 最近,越南、泰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印度等國家不同程度的宣布禁止或減少農產品出口,蝗災和草地貪食夜蛾等自然災害也在趁火打劫,伊拉克、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已經宣布糧倉告急。 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稱疫情可能引發糧食危機,糟糕情況或在4、5月份出現。

因為重點截取了1993年來對比觀測當今趨勢的可能發展,我突然想起了《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的作者黃仁宇選取了歷史中相對平淡的一年鋪開來看歷史趨勢發展的必然。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黃仁宇認為:「中國的過去,禁忌特多,所以說話作文時有隱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諷今,這在明朝人更為慣技」。

明朝以前的人確實缺點多多,黃仁宇說得對。

回歸正題,1993年對中國並不是一個平淡的年份,而是一個特別的年份,為什麼特別?

因為它是很多改革措施的前奏,也因為它跟2020年有較高的相似度!

01特別國債來了

3月27日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發行特別國債」,引起了高度關注,這是時隔13年之後,中國再次計劃發行特別國債,這也是將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發行。

歷史上中國發行過兩次特別國債,分別為:

1)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期限為30年),用於向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補充資本金。

2)2007年財政部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期限為10年和15年),用於向中央銀行購買外匯,從而注資成立中投公司。

特別國債的資金籌集模式類似於中央財政直接向銀行透支,在1994年之前,這個模式極為常見,90年代初中國多次發行「特種國債」,直接向銀行透支,目的是補充財政收支缺口。一個原因在於當時中央財政資金缺口很大,迫於無奈;另一個原因在於當時的銀行商業化程度不高,仍側重於計劃模式。

隨著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中央分走了六成的財權但只承擔四成的事權,中央財政由赤字變盈餘,類似直接向銀行透支的國債模式就不再多見,兩次特別國債發行歷史也可以看出,其用於特別的目的,而不用於補充財政資金缺口。

對於本次(第三次)特別國債發行的目的,似乎傾向於基建、民生建設、加大對中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和促進消費等。這似乎與前兩次特備國債發行目的不太一致,似乎是受疫情影響側重於補充財政收支缺口。

02特別國債與貨幣超發

為什麼向銀行透支的模式不再多見了呢?

在央行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特別國債(或特種國債)將體現為對政府債權的增加,資產等於負債,對應的負債項為政府存款同步增加。

當政府存款被花掉之後,政府存款項就會減少,資金經實體流通後最終影響儲備貨幣項同步增加,這是高能貨幣,會被貨幣乘數放大。

經貨幣乘數放大後,理論上,現在新發1萬億的特別國債,將驅動M2增長6.58萬億,目前較高的估算口徑是準備發4萬億特別國債,可以設想下其對貨幣量的影響。

雖然央行可以通過正回購或停止MLF等(放水工具)予以對沖,但很難完全消弭其影響。

政府對銀行透支,必然會衝擊匯率和通脹。

03 、19932020的相似度

專向債(不用於政府日常開支)就是基建債,2020年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再提前下達一批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帶動擴大有效投資。

在內外需求下降的雙重擠壓之下,加強基建似乎理所當然。

這與1993年高度相似,當時出於一些政治原因,1988年開始收緊的貨幣與財政在一年後雙雙放鬆,激發了新一輪基建狂潮,持續到1993。有所不同的是,1989-1993年主要採取的是對銀行透支的模式,而非發債,這並不影響本質——因為基建總是需要貨幣超發的支持。

當前,在基建和貨幣的影響下,疊加疫情衝擊外需訂單大範圍取消,基建刺激經濟會具有兩個副作用:

1)刺激通脹。

2)刺激進口而出口承壓,導致貿易逆差。

歷史上1993年,也是大基建的背景下,兩個問題同時出現,1992-93年因基建影響進口鋼材4000萬噸,中國對外貿易由順轉逆,外匯存底由升轉降,一度降至200億美元以下,中國通脹率超過20%。

而當今,新基建雖然對鋼材的需求下降,卻需要進口各種電子元器件!

更為相似的是,房價泡沫!

1993年正是海南房產泡沫的巔峰。

04、1993年的糧食問題

1991-1992年,連續兩年糧食大豐收,農產品棉糖糧全部滯銷,國家加大了收儲力度,1993年中國國儲糧正處於歷史最高水平,達到約800億斤。

但1993年11月,糧價暴漲突如其來。糧價整體漲價0.3元/斤,而當時稻穀的收購價才每斤0.32元。

事件緣起於廣東等沿海工業大省,土地或建廠、或房地產占用、或產業園占用、或拋荒,人員入廠務工,糧食產量下降,就去 大陸搶購糧食。

而在當時高通脹的推動下,農業生產資料化肥農藥等暴漲,糧價因長期工農業剪刀差壓制,價格較低,農民惜售。

供需關係在貨幣泛濫的影響下,開始推高糧食價格。而公商(與私商)入場進一步強化了炒作,炒作賺了錢歸自己,賠了錢歸公家,放大了炒作膽量。萬科創始人王石的第一桶金,就源自倒賣玉米。

1993年國儲糧存量有史以來新高,1993年糧食價格新高,戲劇化的一幕就這麼突然出現。

為壓制糧食漲價,國家通過國有糧店掛牌降價的辦法,拋售平價國儲糧(2019年拋售平價豬肉有異曲同工之妙),兩種低標糧食(標準粉和標二早秈米)作為最基本的口糧不漲價拋售,其餘品種有不同程度的上漲,糧價在約上漲0.2元/斤的幅度上得到控制,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但沒過多久,1994年3月糧價暴漲又來,最終中國將多年積累的800億斤國儲糧拋售約半,糧食價格暴漲問題才得以控制。

從效果來看,低價拋售並不是糧價暴漲最終得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拋售只能短期壓制糧價(包括現在的豬肉),糧價暴漲問題的最終解決實際上源於1993年的財政與貨幣雙緊。

價格是貨幣的具現,錢緊了,價格自然就得到控制了。

1993年7月2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決定朱鎔基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當年7月,朱鎔基發表兩次講話涉及央行和財政的問題。要求嚴控貨幣供應。提出央行的首要任務是保持幣值的穩定,促進經濟合理增長。要求財稅部門和銀行部門與所辦公司脫鉤,中央政府債務應發國庫券解決(國庫券從社會吸收資金不會增加基礎貨幣供應)而不能再對銀行透支。

05、2020年會有糧食問題嗎?

伴隨疫情的衝擊,全球慌亂,慌亂的不僅僅是疫情本身,還有資本市場和糧食。

最近,越南、泰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印度等國家不同程度的宣布禁止或減少農產品出口,蝗災和草地貪食夜蛾等自然災害也在趁火打劫,伊拉克、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已經宣布糧倉告急。

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稱疫情可能引發糧食危機,糟糕情況或在4、5月份出現。

受此影響,國內少數地區出現了搶米跡象。

對此,多家媒體發聲認為國內糧食供應充足。

但從93年歷史可知,糧倉足不足是一個問題,糧價漲不漲是另一個問題。

糧價上漲主要源自通脹預期發散與糧食投機的共振,而不源於糧倉足不足,但糧倉不足將顯著影響搶糧行為,推高糧價上漲程度。

近期,美國股市暴跌的一個原因就在於美股下跌導致追加保證金和降低槓桿等行為,造成流動性緊張,而流動性緊張誘發持幣觀望行為,加劇了流動性緊張,導致了進一步的股市暴跌和進一步的流動性緊張。最終由美聯儲放大招無限量化寬鬆試圖打斷惡性循環。

而現在,疫情影響下,貨幣泛濫預期與糧食緊缺預期共同發散,將催生糧價上漲,將加劇持糧觀望行為。各國限制出口,也將進一步加劇糧食緊缺預期,導致進一步的通脹預期發散和進一步的漲價。

誰來無限量的拋售糧食打斷上漲的惡性循環?

93來了,94-98還遠嗎?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05/143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