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德國領跑「脫鉤中國」 修法阻「外資」收購德企

德國媒體周三(4月8日)報導,德國聯邦內閣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旨在阻止遭受武漢肺炎疫情打擊的德國企業等被外資趁機收購。該法規將經由德國聯邦議會進行表決。按照相關計劃,如果是歐盟以外的投資進入,德國聯邦政府將不再需要提供對公共安全構成實際威脅的證據,相反,只提出預期損害就可阻止外資收購。

德國聯邦內閣決定修訂《對外貿易法》阻止受疫情影響的德企被外資收購。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表示,這是為更好的保護德國關鍵的基礎產業。(德國聯邦經濟能源部官方推特圖片)

德國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以阻止外資藉疫情危機收購受到打擊的德國企業。德國經濟界和時評人士指出,修法目標指向中國,深受疫情危害的德國政治界已經警醒,輿論認為,這是德國領跑「脫鉤中國」的訊號。中國駐德大使在央視宣稱,中國仍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吳亦桐/程文報導)

德國媒體周三(4月8日)報導,德國聯邦內閣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旨在阻止遭受武漢肺炎疫情打擊的德國企業等被外資趁機收購。該法規將經由德國聯邦議會進行表決。

按照相關計劃,如果是歐盟以外的投資進入,德國聯邦政府將不再需要提供對公共安全構成實際威脅的證據,相反,只提出預期損害就可阻止外資收購。

德國企業家、時評人范知其向本台表示,因為德國占據國際製造的高端產業群,歷來被中共所覬覦。中國利用德國實行的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原則不斷收購德國高端技術產業,以市場換高端技術。

而此次武漢肺炎疫情發生後,德國政治家猛然清醒,看清中共當局稱霸世界的野心和危害性。因此該修正案的核心正是為防範中國。

范知其說:在中共世界稱霸的收購產業計劃中,德國一批優勢產業都在其中。都是中共利用其國家資本主義體制對西方自由經濟、私人資本體制進行的非對稱戰爭。德國政府此時醞釀嚴控外資收購德國戰略企業政策法規出台,具有明顯防範中共利用武漢病毒危機實現其對德國戰略產業收購企圖。應該說是非常必要和非常及時的。

范知其認為,一直以來民主國家對中共危害嚴重低估,因此未建立有效的防範措施。他冀望民主國家在疫懷之後建立一個抵禦中共獨裁專制的民主價值聯盟。

范知其說:民主國家對於中共稱霸世界野心及其危害的認識存在嚴重低估,其防範措施也非常有限。一個基於民主價值觀國家的全球聯盟,從政治、經濟、法律、產業、貿易政策方面全面審視中共對全球的威脅,統一行動才可能抵禦中共獨裁政權對世界的全面入侵。

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史明也就此接受本台採訪,他認為在疫情危機中痛定思痛的德國,修正法案的目標指向毫無疑問就是中國,而這也是德國政界加入脫鉤行列的起跑信號。

史明說:目前德國因為新冠肺炎這個事情,她對自己的經濟結構深層面對的挑戰非常警惕,通過對法令的修改,她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原來的無邊界自由貿易的原則,她沒有明說,但實際上她規定按國別來判斷,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改變,德國現在痛下決心:我要和中國脫鉤。

史明認為德國是歐盟的火車頭,中國也勢必遭整個歐盟的抵制。

史明說:德國這一條其實是一個給歐盟發的一條脫鉤中國的起跑令,德國是歐盟整個經濟操作的火車頭,德國要做甚麽事,其它國家肯定是跟著的,那她下一步就是在中國以外形成新的貿易朋友圈。

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4月7日接受央視採訪時,不理德國政府釋放的經濟信號,繼續宣傳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堅信疫情之後兩國貿易會反彈。(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官網圖片)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在柏林的內閣會議後向媒體表示,其修法目標是為了比以前更好地保護關鍵的基礎產業,並保證重要地區的良好供應。

阿爾特邁爾也表示,通過該修正案,自由貿易中關乎德國根本利益的部分得以加強。該修正案尤其適用於電信、藥品和防護設備的基礎產業。

德國在遭受武漢肺炎疫情危機後,許多公司的股價暴跌,存在被拋售及被外資趁機收購的風險。阿爾特邁爾宣布,只有確定收購是無害之後才有可能出售,否則將對企業追究違法行為。

近年中國美的公司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企業庫卡(Kuka)、國企山東安泰集團收購生產飛機碳纖維部件的高科技企業科特薩(Cotesa)、吉利收購奔馳(Mercedes-Benz)公司股份及北汽收購奔馳母公司、德國戴姆勒(Daimler)等,這一系列在市場扭曲背景下的中國收購德企案例已引發德國和歐盟政治家的警覺。

但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似乎並未接收或感知到德國政府的信號,他在周二(7日)接受央視採訪時,堅信兩國經貿關係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預測疫情之後,中國依然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兩國在投資、消費、貿易領域都會有「強烈的反彈」。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10/143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