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35歲女士從「胃潰瘍」到胃癌 只用了半年 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今年35歲的黃女士,因胃潰瘍複查在餘姚市人民醫院門診做胃鏡檢查,然而,鏡子進去後卻發現胃體的病灶其實是胃癌

醫生詢問黃女士的丈夫,發現其實黃女士半年前在別的醫院做胃鏡檢查後,初步診斷患有胃潰瘍,並提示有患胃癌風險,需儘快做進一步檢查,但黃女士自己卻沒有當一回事,只是口服制酸劑治療,後來因為工作原因更是一再耽擱。就這樣足足過了半年後,黃女士感覺加重,吃藥不能緩解,才再次進行胃鏡檢查,可這時已經有點晚了。

無獨有偶,廣州一位62歲的老人,一年前開始反覆腹痛,在當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發現有一處小小的胃潰瘍。由於太小,老人也沒同意醫生取病理活檢的建議,於是醫生只能給他按照常規開了胃潰瘍四聯療法的藥物,並要求如有反覆應儘快回醫院複診,他一開始按照醫生的囑咐認真的服用藥物,只是剛開始似乎有些效果,但症狀還是反覆發生,持續治療3個月,仍未痊癒。

老人以為潰瘍病就是這樣,也沒太在意,也就懶得回醫院看了。可又過了3個月,腹痛開始加劇,人也變得消瘦,肚子也漸漸變大。急忙到上一級醫院就診,在胃鏡檢查發現胃內已經有一處不規則潰瘍性病變,病理證實是胃低分化腺癌。而腹部CT顯示腫瘤已腹腔廣泛轉移伴大量腹水,已無法手術,後終因不治去世。

頑固性胃潰瘍

這樣令人惋惜的例子在臨床上不勝枚舉。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食管胃腸外科主任彭俊生教授指出:對於經久不治的胃潰瘍,尤其是其中的頑固分子——頑固性胃潰瘍,我們要警惕有「胃癌潰瘍」的可能,特別是中老年病人。

胃潰瘍治不好,小心胃癌「報到」

胃潰瘍現在聽起來似乎很平常,但在20多年前還是個令人談之色變的疾病,經常與恐怖的胃切除術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為藥物治療效果不良,常常發展至出血、穿孔、狹窄等嚴重併發症,而只能部分的切除胃。

近年來,隨著質子泵抑制藥物的開發、幽門螺旋桿菌(Hp)與胃炎、胃潰瘍發病關係的明確,胃潰瘍的治療,現今標準的內科「四聯療法」,即一種抑酸藥+一種鉍劑+2種抗生素,已能治癒絕大部分的消化性潰瘍,並使潰瘍復發的機率大為減少,成為潰瘍病治療的里程碑。經過這樣的內科治療,一般的潰瘍病人4-8周就可以好轉或痊癒。

然而,上面說的只是普通的胃潰瘍,也有一些潰瘍屬於「頑固份子」,就算「四聯療法」對它也無可奈何。

如果經常規治療無明顯效果,在維持治療期症狀仍復發,甚至發生出血、穿孔等併發症者,稱為「難治性潰瘍」。其中特別頑固、經12周正規內科治療仍不愈,或愈後反覆再發的,就稱之為「頑固性潰瘍」。

「頑固」的原因有很多,如病因未去除(焦慮、緊張等精神因素),飲食不節、治療不當或伴胃泌素瘤、幽門梗阻等疾病,但對中老年病人尤其要注意的是癌性潰瘍的可能,因其和一般潰瘍有本質的區別,當作普通潰瘍來治當然是不行的。

潰瘍與癌,是誰先來?

每個胃癌潰瘍病人都有所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疑問,即是先有潰瘍,還是先有癌?

胃癌潰瘍按發生機制其實包括兩種,一種是由於遺傳、飲食、長期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率約1%-3%)等誘因的作用,已經發生胃癌了,胃癌細胞因為生長過於旺盛,腫瘤組織供血供氧跟不上,部分癌細胞被「餓死」,從而形成潰瘍。

另一種是原來的潰瘍長期不愈,潰瘍周邊細胞受炎症等各種因子長期刺激,發生異變,變成了癌細胞,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潰瘍「惡變」,這種情況一般機率不高,不到1%。雖然這兩種胃癌潰瘍形成過程迥異,但治療和預後卻是殊途同歸的,臨床上也一般不用予以鑑別。

普通胃潰瘍與胃癌潰瘍的預後是天差地別的,這點不解釋大家也應該明白,胃潰瘍就算再難治,也還是治得好,而且一般不會危及到生命,往往單純藥物治療即可。而胃癌卻面目猙獰,來勢洶洶,一不小心就會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據一家腫瘤專科醫院2600多例胃癌的統計資料顯示,近80%的病人來就診時已經基本屬於晚期,這是個很慘痛的事實。

因為胃癌發展到後期,治癒率就很低了,不到30%。在治療方面,除極少部分早期胃癌可在內鏡下切除外,一般都需要外科手術及/或輔助放化療治療。

胃癌潰瘍,早發現不可怕

一旦發現胃潰瘍其實是胃癌,也不要就萬念俱灰,以為毫無希望了,應儘早手術或化療治療,以儘可能改善預後。

尤其是早期(I、II期)胃癌,現在的治療效果還是相當好的,治癒率甚至可達到70%-80%以上,有些進展期胃癌結合新輔助治療也能得到不錯的療效。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到「三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當然,這就需要用上一件利器——胃鏡檢查。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時一般都會活檢,只是受潰瘍位置、大小,活檢取材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有可能發現不了癌組織。因此對於可疑病人,多次複查胃鏡及行活檢是必要的。

總的來說,考慮到胃癌的可能性,對於胃潰瘍病人,特別是頑固性胃潰瘍病人,症狀好轉後一定要及時複查胃鏡,一般1年複查一次即可。

「三早」的病例臨床上也有很多,比如曾有位胃潰瘍反覆發作的病人,因為一直比較「聽話」,每年均到醫院複查一次,在一次胃鏡複查時,本只是常規做了活檢,結果卻出乎意料地發現了潰瘍周邊有癌變,於是得以及時地做了部分胃切除手術,術後恢復很好。

後來病理結果顯示是非常早期的胃癌,癌細胞還僅僅只是「潛藏」在胃黏膜內,還沒有「跑」到胃壁深層或別的器官去,而且因為發現得早,胃切除範圍比較小,還殘留有一部分胃,所以手術後生活品質比較高,進食和日常生活都基本如常。

生活中應該如何防治胃癌?

飲食不節是慢性胃炎的直接誘因,因此慢性胃炎患者要特別注意飲食的調理。

1.少吃辛辣生冷、煎炸醃製類的食物,儘量選擇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

2.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咽,只吃七分飽,切忌暴飲暴食。

3.戒菸戒酒,菸酒中的有害物質,會導致胃黏膜腫脹、出血,從而引發胃癌。戒菸戒酒是預防疾病的關鍵,也是最多人難以做到的一步。

另外,有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患者需要遵醫囑服藥,可以在發展階段進行阻斷,不讓胃癌「有機可乘」。

對於高危人群來說,一定要定期做胃鏡檢查。胃鏡檢查的目的,是通過胃鏡直視胃部疾病,以確定病變的部位及性質。

胃鏡檢查的作用,不僅在發現胃癌,還在於「斬草除根」。早期的胃癌患者可以通過做胃鏡,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有些老胃病的患者,因為已經有十幾年的老胃病,犯病了自己吃點藥,好了就不管了,下次胃痛再吃點藥,最後發生明顯的便血或體重減輕,才去看醫生,這時已經是晚期胃癌了。太多人因為缺乏醫療常識,導致悲劇的發生。

當然,上面談的只是一般性鑑別,進一步檢查須作胃液分析、脫落細胞、大便潛血等試驗室檢查,以及X線鋇餐、胃鏡等特殊檢查。這些檢查與病人的病史、症狀和體徵相互對照,醫生才能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要求病人不僅作為一名被檢者,而且要作為一名合作者。無數事實證明,醫生和病人配合得好,是提高疾病確診率的重要一環。

防治胃癌也像其他癌症一樣,關鍵在於「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據觀察研究發現,從胃組織某部位的細胞開始發生癌變,到臨床上出現一定的症狀體徵,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由量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醫學上稱之為「癌前期「。而這一時期,也是治療效果最佳的階段。因此,如能注意胃癌的早期表現。則有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防患於未然。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大醫本草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22/144030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