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老祖宗的話「鬥米養恩 擔米養仇」 道盡世間人性

話說很久以前(這是故事的一貫性開頭,具體年代不可考),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和睦相處,沒有任何糾紛,但是其中一家相對較窮,另一家相對較富裕些,儘管貧富存在差距,但兩家各過各的日子,兩家沒有利益衝突,倒也相安無事。

那一年,天下大旱,地里顆粒無收,富的一家,因為家裡櫃有餘錢,囤有餘糧,倒也不甚驚慌,仍然過平常的日子。而窮的一家全靠地里收成,這一天災,地里完全絕收,吃飯的都成了問題,只有坐著等死。

大家鄉里鄉親,富的一家看到鄰居這樣,總不能見死不救,於是就安排兒子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大米,所謂難時一口,這升米救了窮人家的大急,米雖只有一升,但救命之恩,當然是大恩,此所謂「升米恩」

窮人一家,因為這一升米,總算挨過了最難的時候,一家人也都得以存活,於是舉家前往富人家裡去感謝富人的救命之恩。說話之際,雙方談起來年的種子,窮的一家吃飯米才剛解決,當然還沒有著落,於是富人家當家的說,這樣吧,我們家裡的糧食還有不少,咱們是鄰居,再給你一斗吧。

窮人當然高興,於是又拿了富人一斗米高高興興地回家了,要知道,古時一石等於10鬥,一斗等於10升,那一升救命的米,這次又來了10倍,當然高興。

窮人回家後,窮人一家商量,米太少了,如果吃了,就還是沒有種子,如果當種子,立馬就又沒了吃的,一家人難過啊,紛紛開始埋怨富人家,說富人家太摳門了,你那麼有錢,為啥不多給我們一些米,或者乾脆給我們一些錢,讓我們去買米買種子,就給一斗米,能幹啥?!真是為富不仁,太壞了!此所謂「鬥米仇」。

沒有不透風的牆,窮人一家的話還是傳到了富人家耳朵里,富人家當然生氣,我明明是白白送了你們家那麼多糧食,你們卻在背後罵我,真是救不得的窮鬼,壞透了。

於是,本來和睦相處的兩家鄰居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這個故事意思很明白:當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但如果給他一斗米,他可能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給我更多,你竟然不給我,你就成了壞人了。

中華文化中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指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如果你一直這樣做下去,讓其形成了依賴,突然某次因為什麼原因沒有給人相應的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埋怨你沒有再幫助他,幫助他成了你的義務,成了天經地義。

說的通俗點就是一斗米養恩人、一擔米養仇人。感覺就是好人不能做的過,做過了,別人就覺得你幫我是應該的,不幫我是不應該!做好人。也要掌握分寸!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句話是:鬥米養恩人,擔米養仇人,把酒言歡,識人很難。真的是知人知面難知心啊!

正所謂善良要有限度,不加原則的善良就是軟弱。你在困難時候給別人幫助,他會感激你;但你總是給他幫助,他就會把這當做理所當然,你一次不幫他,他就會生氣。

做人要心懷感恩,這個世界沒有人有義務幫你。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也是本分。不要認為天底下自己最慘,別人就應該圍著你轉。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種現象的根源,應該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你也滋長了對方的軟弱、懶惰、依賴和貪婪的心理。人的自立和自利能力不僅沒有得到增長,反而削弱了。那麼一直以來他的滿足與舒適都來自於你的付出與幫助,突然你的付出減少了,對方的快樂與滿足也隨之減少,自然會產生怨恨心理。

結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來分析,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說的就是凡事都有兩面,只有處理好中間的度,才能兩不侵害,各方都相安無事。幫助別人的是傳統美德,但是一旦讓其形成了依賴,由感激變成了理所當然,以至於最後成仇。

除此之外,人要有感恩之心,秉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記住別人的幫助,不要有太多的貪慾,知足常樂,用自己的聰明智慧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南海孤帆/珣玗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22/144032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