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太過聽話、懂事、順從的孩子 讓一生都成為了牽絆

中國人很喜歡用「聽話」來誇讚一個孩子。好像聽話順從,是一個孩子所擁有最好的品德。

但在成人世界的語境中,「聽話」似乎又成為了一種貶義詞。

說一個人「聽話」,背後的含義是這個人,生活平庸、毫無創造力、性格溫吞,或許還有內心壓抑。

那些從小聽話的孩子,長大以後到底都經歷著什麼樣的人生?

我採訪了一個曾經「聽話」的孩子。

下面是她的故事

首先,那些過於聽話、懂事的孩子,其實是對父母權威盲目的順從。

在童年早期,我們並沒有形成獨立的是非判斷觀,因此,聽從父母的意見是對我們的行為具有指導性。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對我們行為的好壞進行評價,潛移默化中強化了我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態度。

但是,父母並不總是對的,盲目的順從父母,只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甚至錯過那些本來"對"的事情。

而父母出於對子女的關心,為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人生規劃提供大量的建議,甚至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

對於那些過於聽話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會反駁自己父母的建議,只會按部就班的去盡力滿足父母的期待。

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會突然發現,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由於他們太「聽話」、太「懂事」了,也就不會去違背父母的意願,只能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壓抑起來,表現出父母期望的樣子。

然而長期的壓抑只會加劇他們的心理壓力,並產生大量消極的情緒。對於那些不知道如何排解壓抑感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患上抑鬱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

久而久之,這種聽話、懂事不僅出現在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中,還會投射到他們人際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對於權威的順從,例如對於老師、領導,甚至是那些擁有老好人形象的同事面前。

他們會變得越來越不願意拒絕別人,即便對方提出的請求不合理,他們也會勉為其難的盡力迎合,違背了自己的意願。當自己的意願與外在的行為矛盾的時候,就會形成心理學上所說的"認知失調"。

他們會無法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難以表現出真實的自我,仿佛一輩子都戴著面具生活。可想而知,這樣的人生是很累的,是充滿著壓抑的情緒,與自我懷疑的困惑。

1、鼓勵孩子說「不」

要使孩子有主見,必須破除孩子對權威的迷信。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說不」遊戲,家長有意出錯,讓孩子挑出錯誤的地方。比如,家長說:「桌子、椅子、床頭櫃、毛巾被都是可以用的東西,都是家具。」孩子說:「不對,毛巾被是可以用的東西,但不是家具。」告訴孩子,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錯。孩子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盲從別人,模仿別人了。

2、多用啟發式話語激發孩子自主性

「明天去公園,你覺得需要準備些什麼?」

「去超市,你想買什麼?」

「現在是遊戲時間,你想做什麼遊戲?」

「晚飯,你想吃些什麼?」

「下午,我們一起玩遊戲吧,你想玩什麼呢?」

在保證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

孩子的自主選擇可以涉及到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己選擇穿哪件衣服,

自己選擇早餐吃什麼,

自己選擇周末的遊戲活動

……

把買東西的選擇權交給孩子,可以提前告訴他們一些購買的原則,包括價格和實用性等。

3、尊重孩子的愛好,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的家長面對孩子一會做做那個,一會試試這個的行為感到擔憂,生怕孩子染上三心二意的毛病。殊不知,很多時候,越是干預、阻止,孩子就是越要做。

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相信孩子,告訴孩子,不管他做什麼樣的選擇,爸爸媽媽都相信他。

4、給孩子發表鬼主意的機會

很多家長生怕孩子會走錯路,習慣為孩子做決定,從來都不怎麼徵求孩子的意見。一旦孩子不遵從自己的意願就會大加責備。

家長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給孩子自主表達的機會。

孩子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他們喜歡探索,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壓制和給孩子制定規則。如果家長一直不允許孩子做這個、做那個,那麼孩子最終可能會變成一個膽怯的懦弱者。

寫在最後

我們可以要求孩子講理,而不應該要求孩子一味地聽話。

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獲得身體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權利。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去大膽邁出腳步追求自己的人生,去告別那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形象,不再壓抑自我,做最真實的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要求孩子言聽計從。過於聽話等於盲從,孩子將失去自己的個性,失去獨立的思考,今天被父母主宰,明天被別人主宰。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毛毛媽育兒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08/1448251.html

相關新聞